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情感美文 >

情感美文

慈孝堂,民间互助的好样本

情感美文2021-02-0774举报/反馈

  农村老人患上大病,怎么避免因病致贫?如何保障农村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北京平谷区正在探索建设村(居)“慈孝堂”,以村民帮村民的“温暖”形式,传递慈孝善行、弘扬敬老孝亲文化。(11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从形式上看,村(居)级“慈孝堂”是整个慈善体系的基础性构建——以村民自愿捐款的方式筹集善款,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主要用于解决农村老人大病补助和困难救济,避免因病致贫和降低生活质量水准,同时也采取慰问的形式倡导孝老精神,为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体纾困。

  最好的关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一个人处于困境难以自拔,需要获得外界的支援和帮助,才能度过难关转危为安。“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群体参与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温暖而充满着人性的社会,除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付出外,还离不开聚沙成塔的体系建设,和互帮互助的架构支撑,建立起“抱团取暖”的组织保障。探索建设村(居)“慈孝堂”,用民间自筹的慈善资金“托底”弱势老人,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孝老的文化形成离不开体系支撑,也需要更多的基础构建去实现和保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机构支撑,都是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差异性的功能。每种形式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短板。其间少了某一个环节,或者存在天然的不足,都会影响慈孝体系建设的成熟和完善。其他要素的参与固然重要,但民间自为自治同样不可或缺,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基础性功能。

  在所有致贫的因素中,患大病是最常见也是最难以预料的风险。老年群体由于抗风险能力弱,尤其需要获得关怀与救济。现有的救助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效率度上,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农村老人因贫陷入困境,或者生活处境艰难,往往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会带来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后果。更重要是,由于延伸触角没有做到全覆盖,大量农村老人往往被“边缘化”,众多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未能得到重视,也未构建一种常态性的救济途径给予解决。

  在此情况下,依托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和彼此救助的“慈孝堂”,就凸显出特殊而重要的价值,一方面,体系构架建立填补了“无人组织实施”的组织缺陷,让民间慈孝的需求有了释放的途径和通道,也让清寂的民间慈善得到激活,回答了“向谁捐”的第一道题。另一方面,“慈孝堂”的建立与运行,对民间自治能力既是一种检验,也是一种提升,更是一种有效监督。一般来说,建立容易运转难,“慈孝堂”要行稳致远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得以结果为导向,用公平和透明、质量与效率换取更大的满意度,由此不断巩固和提升社会参与度。

  长期以来,民间自治与自为都是民间慈孝文化基因的重要构成,也是不可或缺的体系支撑。互帮互助体系的弱化,对整个慈孝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尊老爱老的公共认识与集体行动也打了折扣。在全面进入老龄化的当下,亟待开展“回补工程”,让传统文化有可持续的平台与载体。由此可以说,成立“慈孝堂”互助,让老人“困有所倚”,解决了这个群体最急切、最现实和最具体的难题,同时,也通过互帮互助、全员参与的方式,在具体的帮扶和救济过程中,不断传递和弘扬慈善精神和孝道文化,让慈孝善行和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有了抓手和注脚,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落地落实。(唐伟)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