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名言 >

励志名言

自学体会心得佛言禅言禅语(精选99句)

励志名言2022-08-1392举报/反馈

1、【佛心禅语】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绝非自私自利之徒。因为只顾念自己的人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顾念。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

2、【佛心禅语】 人人都有不易控制自己情绪的弱点,但人并非注定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或喜怒无常心情的牺牲品。学会怎样清除破坏我们舒适、幸福的生活和阻 碍我们成功的情绪敌人,是一门最精深的艺术。如果你能够驾驭自己的情 绪,你的人生就会是一片美好前程。

3、【佛心禅语】 在我们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别人的帮助将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这种 关键的帮助不是凭空产生的,老狮王身陷枯井,能得狐狸的救助,就在于 它和狐狸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所以,我们平时要积极与人结缘,奉献自 己,然后才有良好的人缘等待着我们。

4、【佛心禅语】 小无名有了宝盒就不想劳动,想过饭来张口、钱来伸手的日子,结果 失去了宝盒。坐享其成是人性的弱点,更是人的劣根性,很多人在取得一 点成就后,不是乘胜追击,更上一层楼,而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直到 将自身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失败。

5、【佛心禅语】 感恩是最好的习惯。一个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的人,必定会 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一个懂得感恩的 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你有感恩意识,那么人生处处 会有欢乐.每每可能有成功的机遇。

6、【佛心禅语】 一旦养成了服务他人的习惯,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自觉地就会支配行 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表现在行动上。如果你早已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 习惯,那么就坚持下去,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把爱心献给他人的重要性, 现在就开始以此为准绳衡量自己的行为。

7、【佛心禅语】 佛光普照众生,即使是对做尽坏事的人也不例外。改过迁善是任何人 在任何时候都可从而且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的 “浪子”,意义更为重大。当然,想要改过迁善的第一步便是知错。如果你 冥顽不灵,那么即使是佛也救不了你。

8、【佛心禅语】 固然,见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共 同的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君子 爱财,取之有道,又不能贪心不足。人过于贪婪会丧失道德,又会被他人 利用,所以,忍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9、【佛心禅语】 快乐和幸福,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衡量的。历史的发展, 让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但却从未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我们的 心。从大批的雇佣工人,到高高在上的公司大老板;从普通平民,到帝王 将相,没有人不在抱怨生活的不幸福。

10、【吃货注意了。东西上瘾是精神疾病。佛罗里达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刘一军称,食物成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已得到证实。物成瘾患者的大脑神经影像与毒瘾患者相似。糖分的食物与快餐都是诱因。戒掉需1至2年,复发率80%。仅会导致变胖,还会损伤大脑脑白质,让人变笨。

11、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护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佛学之理,使上智精研而无穷,佛之戒律,使下愚警觉而易人。世间世出,澈上澈下,义极圆满。(民国)孙中山

1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107】艰辛曲折必然,历经沧桑悟然。来运转果然,胸存佛心为人。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因一时之私,每致身败名裂。人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得粗茶淡饭,自然冰清玉洁。

13、【奉行十善】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不偷盗而行施舍。不邪淫而修梵(清净)行。不妄言而说老实话。不绮语而说质直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不恶口而说柔软语。不贪而修不净观。不嗔而修慈悲观。不痴而修因缘观。行十善,远离五欲六尘,做个清净佛弟子。

14、【心中有佛人自安】慈悲为本,为善心安。诸恶莫作,无恶心安。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洒脱,豁达心安。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常怀感恩情,心中自安乐。看透释然,自在心安。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15、【送给自己的六句话】相信自己、用微笑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考验。激励自己、用行动和努力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鼓舞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一颗上进的心。磨练自己、让自己的心性保持平和。完善自己、让自己尽量达到完美。忘却自己、使自己尽快入道成佛。

16、参禅先需要净心,种种心意识如波浪止息,不思不想,此虽有定的功夫, 然而若以此为禅,实为大谬。有志之士还需更进一步,透脱能感受波浪 感受平静的自心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身进入不可思的境界,此时, 你能看到普贤菩萨的一根毛孔之中有无量的世界。

17、当下之交通,纵横四方,汽车、飞机令今人所能到达之范围,远超古人。 身行于辽阔之地,却有人在二六时中只计较个人利害,视他者为地狱, 步步都有自设的关卡。当净其意、远离妄想,心才能所向无碍才能辽阔。 辽阔之地,草木荣枯、云聚云散,无不是生机之相。

18、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种体验:在困难和危险的境地中,发出的力量往往 要比平常大得多。我们有束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会痴迷于自己织就的 梦网当中,不敢挣扎,也无力挣扎。虽然我们无法摆脱物质世界对我们的制 囿,但在精神世界,我们却有自由发展的余地。

19、药到病除,病除之后若以此药甚好,继续不停地吃,此人是为愚痴者。 学佛亦是如此,执菩提反成毒药,然而这是对于证悟者,未悟之人还需 时时以菩提心涤荡自心之客尘烦恼。客尘拭净,菩提扫把也无用处,一 切荡然洒脱。不到此境界,而言佛药无用,此为狂禅者。

2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114】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义生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不贪无媚无谄,不苟无惧公堂,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宁可荤口念佛,莫将素口骂娘。儿离不开秧,孩儿离不开娘。

2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600】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攻人短,莫矜己长。奸在床,捉赌在场。花上床,家败人亡。靠衣装,佛靠金装。不可积,过不可长。惠勿念,受恩莫忘。小离娘,到大话长。贼易打,内奸难防。病早治,无病早防。起三光,晏起三慌。者不会,会者不忙。

22、【佛语禅心】你可以做捐助千万元的善事,但不能证明你能够一辈子做善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甚至在一段时间持续做善事都容易做到,难的是你一辈子都做善事。我们怎样才能一辈子持续做善事呢?必须把善的种子种到你的心田,而把善种播入心田之道就是孝道。

23、【佛心禅语】 人生中总有酸甜苦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应顺其自然,遇到快乐的事情就该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而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叫叫苦,抱怨抱怨也是应该的。人要学会表述自己的感情,刻意隐瞒,只会让快乐失去意义,让痛苦更加不堪。

24、【佛心禅语】 在人生的跑道上,今天不成功,就比别人落后许多,要想追上他人,后天需付出百倍的努力。何况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对许多人来说,今天不能成功就意味着永远不能成功,因为青春和机遇不能再来。所以,要抱着及时成功的信念去行动,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25、【佛心禅语】 年轻的女孩问:“穿衣服怎样才好?”师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很牵强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证严法师

26、【佛心禅语】 忙碌的人时间最多,勤劳的人健康最好。一个人能在忙碌中做到忙而不乱,累而不疲,就能忙得快乐,累得欢喜。无论怎样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忙要忙得有意义,忙中要有闲,要有秩序。在忙中安身立命,在忙中找到成就感,在忙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7、【佛心禅语】 我们所处的环境,无论好坏,都象是火宅(喻指烦恼的世界)一样,充满各种躁动的情绪和难测的危险。《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偈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家眼中,三界都是水深火热的环境,而工作中需要处理的烦恼尤其多。

28、【佛心禅语】 所谓“绿灯的爱”,就是一切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正当的爱,佛教并不排除世俗的爱情。例如,在《善生经》及《玉耶女经》里,佛陀告诉那些在家的信众,什么才是符合道德的爱情,甚至在《华严经》《维摩经》《宝积经》中也都强调伦理纲常、感情生活等。

29、【佛心禅语】 无论善念还是恶念,正念还是邪念,一切的起心动念皆是缘生缘灭、缘起缘落,这说明心的本性是空性;无论我们在地狱还是在天堂,感受快乐还是遭受痛苦,心中本来就圆满具备慈悲心、菩提心以及大智慧等如来藏佛性的一切功德,这说明心的自性是光明。

30、【佛心禅语】 有句话说:“情不重,不生婆娑。”在佛教用语中,婆娑指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情重而生出各种各样的人欲。正由于此,佛教里才称人为“有情众生”,而佛也同样深情对待世人,不惜损毁自身,普度众生。

31、【佛心禅语】 谦逊:水虽然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但经常往低处流,在最低处汇集。同样的道理,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和谦逊。越有修养之人,越会低调;越有内涵之人,越会谦虚。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而空麦穗却昂着首。

32、【佛语心经】 生与死组成了一个持续不已的动态过程,生命日夜流向死亡的海洋,而死亡的海洋又是孕育新生命的摇篮。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每一刻时间都一去不复返,因此要积极面对人生,不断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如果庸庸碌碌、消极低沉,就辜负了宝贵的生命。

33、【佛语禅心】 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每个人的小家到整个的国家,这个传统都不该丢失。可是有些年轻人在片面主张“提前消费”的观念的影响下,早已忘记甚至鄙视这个千年的古训,而以高消费和超前享受为时尚。这是值得我们给予关注,给予正确引导的。

34、【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人如果不多有见闻,就会愚钝得像头老牛,虽然有强壮的身体,但没有智慧。不懂得世界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和事,也没有好的生活方法和财宝,只知道填饱自己的肚子,放纵自己的欲望,如此这样,虽然是人的形体,但与牲畜没有什么区别。

35、于一切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又复无有少法可取,是为禅行;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诸法,如是平等,是为禅行。天子,入禅行者,乃至无有一法相应,无合无散,是为禅行。《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36、【佛语禅心】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会很痛苦。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以为别人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37、【佛语禅心】父母是通过大爱将天道的信息、能量和智慧传达给子女,子女要实现与天道相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孝道。通过孝道来接纳、回报父母的爱,然后才能把父母之爱转化为天道之助。如果这个基本问题悟通了,就容易理解如何处理家庭亲情、社会仁爱等关系了。

38、【四大理想】猪的四大理想:四周围栏都倒掉,天上纷纷掉饲料,天下屠夫都死掉,世界人民信佛教。人的四大理想:天上纷纷掉钞票,美男个个都死掉。女脑子都锈掉,哭着喊着要我泡。人的四大理想:男人头壳都坏掉,每天给我送钞票。要排队任我挑,自己一直不会老。

39、【最有禅意的句子】生命犹如一株花,我们时刻精心地对它照料:翻土、施肥、浇水、阳光、给氧……无论怎样,最终它仍然将会鲜花调落,茎叶干枯。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身体衰老、精神糊涂,最终面临死亡、离开人世。谁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大关,也改变不了无常的事实。

40、一位社会底层的父亲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错事,就是造出了下一代。让自己的下一代为就业迷茫,为房子辛苦,为由房子和职业主宰的恋爱心碎。实际上,这位父亲三十年来也有机会积累血淋淋的资本,也可以既厚且黑地向上爬,成为新的权贵或富豪,但“道德”阻碍了他。

41、一对恋人和夫妻相处得久了,感情神经总会一点一点麻木。很多人误以为这是爱情消失了,其实不是。爱情不会消失,爱情只会沉底。当爱沉底了,你要懂得晃一晃。爱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既然是经营就会有形式和点缀,一如心脏的外面还有一层胞衣。生活苦乐,自身修行。

42、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具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福无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43、中国大学功利化、媚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既是社会的市场化大潮冲击使然,也是大学独立精神逐渐丧失造成的。为什么这一普遍现象出现在清华身上会引发热议?行者以为,主要是因为国人对清华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他们将中国首个世界一流大学的希望寄托在清华身上。

44、事情愈急,愈不能匆忙,更不能心乱,一忙一乱,必出漏洞差错,倘若因此返工岂不是更慢?事情越缓,越要抓紧,越要挂心,手一紧,心一挂,缓事就能快办。急事怕慌,缓事怕忘,一慌一忘,什么样的事情最终都可能荒。事情一荒,生活就荒,精神就荒,人生也跟着荒。

45、人们都希望身体健康,却很少人找求精神健康;都希望此一生安,却很少人追求来世光明;都希望打败敌人,却很少人懂得降伏自心;都希望工作成功,却很少人希求修行成就;都希望事业圆满,却很少人追求福慧圆满;都希望得到地位,却很少人祈愿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

46、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着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无犯相不可得;动、不动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无味不可得;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

47、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为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学习是为了明理,理通了心就安了,心一安就无所谓好坏得失。当木被完全克制,无力对抗时,我们只能避其锋芒,曲线救国,找一个贵人来通关化解。只有找对合适的人,事情才会事半功倍。

48、众生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以自我为大。如此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响周围的人群跟着争执痛苦。因此,真正求解脱就是要“忘我”——把私我的观念突破,超然地挣脱束缚,与大地万物合为一体,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才能获得大自在。

49、住阿兰若出家菩萨,人于聚落,所乞之食,先以少分施于众生,又以余分施于所欲,即得名为檀波罗蜜。以自身命供养三宝,头目髓脑,施来求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为求法者说出世法,令发无上菩提心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

50、只要觉呼吸,你就在修行。禅定无他,警醒与觉察而已。由观察呼吸,观生命无常,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当你躺下时,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这真的很简单,它会让心平静下来,无论你是出家人在家人。

51、善待,有时候,就是一个亲切的姿态,就是一种温和的态度。心胸宽广,不是指能装得下几个自己,而是指可以盛得下多少个他人。旋马之地,接纳他人无数,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心。善待,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疼。当然了,一个人,心疼了别人,也会被这个世界心疼。

52、在凡夫称为“人心”,在佛家称为“佛性”,二者名异质同,差别只在于人们常忘了发挥清净的智慧,让欲念蒙蔽、污染了清净本性。因此,智慧和聪明、佛性和人心都是相同的,只是智慧是清净的,聪明却沾了污染;佛性是清明的,人心却带着欲念,差别就在清净与污染。

53、如何以培养美德接济无德之人?对无德之人,要求他们改进,没有什么效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德,不知道有德的好处,所以无德。你不如培养自己的美德,做个样子给别人看,那些无德之人一看你这个样子很好,没准由欣赏而羡慕,由羡慕而模仿,也就从无德变成有德了。

54、宁静中有宽广。一个心灵宁静的人,即使在喧哗热闹的场所,也可以不为外境所动,心灵仍然澄澈灵明;由于内心的宁静,可以扩大心灵世界,不再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钻牛角尖,越钻越小。真正能把心静下来的人,就可以扩大心胸,从宁静中去体会三干世界的宽广。

55、当有人批评你的时候,若是你自己没有错误,何必为它而生气烦恼?若是你真的有错误,为它生气烦恼又有何意义?他说的是真话呀!正如《萨迦格言》中所说:“聪明人能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傻瓜连缺点都不敢承认;雄鹰能啄死有毒的大蛇,乌鸦连小蛇都不敢得罪。”

56、我喜欢阳光心态,所有的阴影在我看来都不过是光明的副产品。既然有光明,我为什么不享受光明,非要去和黑暗胶着呢?换个角度看人生,快乐就会多一些,我常常将痛苦想象成快乐的另一种形态。实际上,没有痛苦,快乐便失去滋味,没有黑暗怎么能彰显光明的珍贵呢?

57、有一种缘分叫相遇,有一种奇迹叫相知,有一种快乐叫相依。人生那么短,相遇已不易,相知更难得,相依太珍稀,缘分你没有理由不珍惜,奇迹你没有理由去拒绝,快乐你没有理由不接受。缘是快乐的种子,缘是奇迹的蓓蕾,人世间没有常开不败的花,却有常在常新的缘。

58、有时候,人们总喜欢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结交对象,不加拣择,遇到什么人就与什么人相交。但是,“身不由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或许难以选择交往对象,但至少可以选择亲疏关系,跟“善知识”来往密切一点,对“恶知识”敬而远之,总可办到。

59、母亲给孩子煮饭,却不能替孩子吃饭;老师教学生知识,却不能替学生学习;医生为病人冶疗,却不能替病人服药。同样的,佛陀引导我们如何踏上解脱之路,却不能替众生成佛;法教帮助我们如何解决烦恼,却不能替众生证悟;僧侣陪伴我们一路修行,却不能替众生成就。

60、每个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活,人生注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为而不为,要么是懒汉,要么是懦夫;不能为而为,要么是故意找不愉快,要么就是一根筋。能察大势,洞悉规律,懂得何时静若处子,何时动如脱兔,顺大势规律,在为和不为之间自在取合的人,方为智者。

61、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希望.悲观的人看到的是绝望。而事情向着哪个方向进展.也取决于你对它的心态和做法。人在迷惑不知所措的时候,常会把难以解决的事情和梦联系到一起。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记住:心念改变命运。

62、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高贵德王品

63、生命里,总有一些深情无关春花秋月,总有一些遇见无关天涯零落,却是一场宿命的邀约。执手相望的岁月,在我写完的一首清韵里淡暖生香。若,遇见已无路可逃。那么,允我携一颗云水禅心,在一帧未打开的安宁里静静陪你。让爱,一直如影随形。让念,一直安然生长。

64、生活的禅法是一份生活的活力,突破那些烦恼的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让心地拓宽,它是一种自我更新的生活态度与生命体验,风里来,雨里去,从来都没有脱离过生活,既不盲目的固执,也不盲从的失落。也不遮掩生命的缺憾,真诚坦率的活在生命的当下,顺境逆境平常过。

65、生活的禅法,是一种心地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不要固执的认为生活是多么的复杂,而用一种自我的固执去描述生命的过程,从而误读了生活。生活需要一种宽容慈悲的人文情怀,去活出生命的历程,与对生命积极的影响,每一个念头都是一段生命向前的历程,简单而深刻。

66、生病是对生命的反省,对身体的关照。当你躺在病床上,是为了让你感觉上帝的存在,让你停下来对生命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生病其实是一种需要,平时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旦进医院就是大病,有的甚至就回不来了,所以小病小灾等烦恼都是必须的,它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照。

67、职业关系。一个人立身社会做人处世,不能没有生活,既然要谋求生活温饱,就要和各种职业建立关系。在受教育的时候,要和老师、同学来往;在要衣要食的时候,要与雇主、同事往来。不管在什么行业,担任何种角色,欲求“人际关系良好”,“诚实无欺”是不二法门。

68、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人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着,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69、虽然注定要死,那就设法在死前好好活着。活着不能快意、恩仇,也不能蝇营狗苟,只要不妨碍别人,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干什幺、怎么干都行。既然人还活着,就要珍惜和享受生命,没有必要恐惧死亡,也没有必要向死亡加速靠近,要懂得,我们可能都只有这一世的生命。

70、譬如橘子因橘而生,从酢而甜,人为橘故种植是子,是子、根、茎、花、叶皆悉不酢,时到果熟,酢味则发。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71、说到安全感,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一件事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我们越想要安全感,我们的心就越强调不安全,而智者发现,放下安全感的欲望,能够彻底活在不抓取的状态,我们立刻就安全了,因为抓取本身是不安全感的缘由,不抓取也即禅宗里无有规则的境界。

72、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73、通达的人认为: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洋房轿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培养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就是最好的投资;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就是最好的余荫)。钱财是身外之物,能省则省,当用则用,纵使自己不能拥有,也不必为儿孙做马做牛。

74、那些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的拥有的东西。其实做人不必对自己太苛求,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因此只要自己内心充实就行了。

75、静谧的夜晚,精灵们在看不见的天幕飞翔,我睡意全无地等待,梦的君临。我知道你就在那些精灵之中,翅膀缀满我的魂魄,你隐秘的心思仿佛震颤的琴弦。我情感的羽翼早已生锈,飞不动了,你却仍然要带我飞!飞向黎明,飞向山里的柴扉,飞向另一个早晨,另一缕霞光。

76、风过叶蔬,云逝难找,世事如是纷沓往复,许多物情也便于这无息年岁里,漫然地被撕裂得支离破碎,不堪回首。但众生万相,各有其貌,就如这人间百态,当中总携带着许多不可言说难以参透的玄机。然,也许正是这些禅索,才让人们更为灵动而又热爱着生命地探找下去。

77、【佛心禅语】 爱,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永远牵引着在情感中迷失航向的人们。爱情色彩暂时消退,只是因为你还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走。有朝一日,当你和伴侣历经风雨,相扶着走过人世的沧桑,面对夕阳下白发苍苍的彼此,或许那时,你们就会体悟到爱情真正的含义。

78、【佛心禅语】 诱惑是生活之路上遇到的蝴蝶,很多人都被它美丽的翅膀迷住了双眼,误入歧途;诱惑又如冰山雪莲,让人甘愿置生死不顾而追求。钱财是诱惑,功名是诱惑,利禄是诱惑……红尘本就不净,而这种种诱惑更让我们的心蒙上了一层灰尘,最终使我们迷失了自我。

79、【佛语心经】 俗话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春华秋实,春种秋收,这是自然界中植物生长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分化而来的,它也具有这种客观的规律性。而人既属于自然界,又属于人类社会,因此人的各种活动同样表现出这种因果联系。

80、【佛缘】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内心。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81、【佛说】:百态之世存百态之人,人即有百态,世也便需百态,又何分苦海于岸,出世入世。人之生来,历百难而成,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树,便需历百态而成百态,喜则喜矣,悲则悲矣,痛则痛矣,乐则乐矣,一味无欲便树不了人,便失去了人的本气。

82、【天天禅语】当遇到善知识时,我们要仔细观察,绝不可盲目依止。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善知识”当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众生的,也有欺骗众生的。为了对师徒双方都负责任,我们就要小心翼翼地选择善知识。

83、【感悟】,人们不仅仅需要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需要明白行善和积恶的结果,即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祸患。如果能够明白其中的利害,知道不同的行为会将结果引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人们就会趋善而避恶。佛家这种“心知畏忌”的观念,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意义。

84、一只灰喜鹊站在窗外的枝头反复吟唱,在早晨的薄雾中,灰喜鹊的吟唱朦胧而喜悦。我伫立窗口倾听,内心升腾起一股热流,激荡成朝霞的灿烂。丝丝秋凉和我的咳嗽声袅起一种苍茫,在苍茫的远处,有一双看不见的翅膀飞翔。早晨在,歌声就在,激情就在,信心和希望就在。

85、不计人间事,便能使心灵获得释然,使人生获得快乐。把心放平,就是一泓平静的水;把心放轻,就是一朵自在的云。云散因为风吹,美好因为宽容。立身处世,以忍为上;与人相处,能忍则安。天下虽大,大不过忍;江河虽宽,宽不过忍。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86、云何菩萨不恋财利?菩萨摩诃萨若得财物,不作我所,不谓是财,不作积聚,于时节中回施之者,供养父母及诸识亲、诸眷属等,于时节中复须自用。得此财时不生染着,不得财时亦不周悼,亦不渴仰。于施主边不起恶心,不取过失。于如法财,与众共得。《大乘宝云经》卷六

87、从多情到无情。一般人对佛教的看法,总认为佛法是寡情的,是无情的。在寺院有这样一副对联:“莫嫌佛门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浓。”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嫌弃佛门中没有人情味,僧情虽然没有俗情的浓厚,但是,从寡情里磨炼出来的另一种净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寻味的。

88、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陈设在图书馆中,占地有限;假设能将之放在自己心性的藏经阁中,则潜力无有限量。能以自己的心灵来吸收人生真理的教育,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发挥效用,则“一理通,万理彻”。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无不是我们应该容纳接受的教育。

89、听着雨声的悠然,摊开一张素白的纸写下这一笺风月人事,风微微地吹,吹开心扉的轩窗,打开一扇久闭的门迎向多姿的世界,无关风情,无关过往,于时光深处静看荷莲的绽放,一朵一朵的洁净与淡雅清澈透心思的烦恼,抛开,放下,相对无语也算是生命中一场禅意的修行。

90、多少次壮怀激烈,多少回身心疲倦;多少次流连忘返,多少回意兴阑珊;多少次风中快哉,多少回人后洒泪;多少次江湖笑傲,多少回独孤求败。浩浩乎远空,荒荒乎油云;霍然乎长啸,怆然乎涕下。悲夫,人生百年,石火电光,纠结如斯,岂不怅然。不如平凡,逍遥而自乐。

91、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立场一定要相互交换,投桃报李,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会有成交的可能。这就是易经中讲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玄机。你如果不能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的环境场态,对方的信息你就带不回来。信息都过不来,你又如何和他交流?

92、很多修行者都认为禅定是迅速成办解脱的捷径道。的确如此,但前提是要懂得何谓禅定。若将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之中安住,视为唯一禅定之见解,则为大谬。如是修持禅定者,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机,因为这种无分别状态已经远离了菩提心、信心等一切出世间功德。

93、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失败,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和自察,反而对他人投入了丰富的鉴别和想象。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糊里糊涂;对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一清二楚。其实我们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使我们进步和成功。

94、把争辩看成多让一点步或少让一点步的问题。无论争利益还是争面子,一方大获全胜、一方一败涂地总是不好的,发生争辩时,不必将它看成一个谁胜利、谁失败的问题,不妨看成一个谁多让一点步、谁少让一点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营造出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两败俱伤。

95、曲人中行于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侨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入初地品

96、有些事,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复杂。之所以出现想象偏差,是因为我们对它不了解。譬如你没有拔过牙,对拔牙这件事就十分恐惧,恐惧的原因是你以为拔牙的过程很复杂,会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实际上,拔掉一颗坏牙,就几秒钟的事,再简单不过。

97、现代社会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拥有多处房产却只能住在一处,买了数辆车子却只能开一辆,准备许多衣服却只能穿几件,有很多钱财却不懂善用,有大学问却缺乏道德,有高的地位却很少做得到无私,学佛后却不能真正修行,修行佛法的人中有成就的人却少之又少。

98、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99、邵康节有诗《人生一世吟》:“前有亿万季,后有亿万世,中间一百年,作得几何事;又何人之寿,几人能百岁,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我们有情众生,在了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道理时,深愿大家“自在”生活,广结“善缘”,阿弥陀佛。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