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爸爸妈妈)的格言(精选73句)
1、• 母爱胜于万爱。 2、• 亲人不睦家必败。 3、• 内睦者,家道昌。 4、• 父母者,人之本也。 5、•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6、•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 7、•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8、•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9、•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10、•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11、•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12、•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1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15、•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16、•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1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8、•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9、•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20、•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21、•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22、•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23、•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24、•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25、•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26、•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27、•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28、•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29、•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30、•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31、• 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32、•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3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34、•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 35、• 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36、•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 37、•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 38、•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39、•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40、•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41、•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42、•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43、•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44、•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45、•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4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7、•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8、•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49、•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50、•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51、•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52、•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53、•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54、•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55、•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56、•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 57、•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58、•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59、•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60、•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61、•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 62、•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63、•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 64、•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65、• 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 66、•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67、•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 68、•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69、•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70、•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71、•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72、•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73、•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