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
於潜①僧②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能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让人俗。人瘦还行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话,似高还似痴。若对于此事君③仍大嚼,人世间那有扬州鹤④?①於潜:县名,在今浙江,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②僧:名孜,字惠觉,遁入空门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③此君:晋王徽之酷爱毛竹,有一次借宿在亲戚家,马上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就是毛竹。④扬州鹤:据传说,有四人讨论一生更快意之事,一人期待多财,一人说宁可骑鹤作仙人,另一人期待作扬州市郡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苏东坡此句含意也是说:若冲着毛竹还大嚼生猪肉,难道不是太狂妄了?人世间那有扬州市郡守与骑鹤化仙二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韵事郡守就不能能成仙。一样的,赏竹典雅岂可对竹大嚼!后世就以“扬州鹤”来意味着十全十美的,彻底符合理想化的事情,也等因此奢求的代称。1073年(宋朝熙宁六年)春,苏轼担任杭州市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流云岭,进到於潜县境“视政”,那时候於潜县太爷刁铸,与苏轼是同榜举人,情分甚笃。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个领导,并下塌在镇东南方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一天,在寂照寺遁入空门的於潜僧慧觉高僧拜访苏轼,与他一起谈佛论经。苏东坡才华横溢,又自称为佛教修行人,熟稔佛法,使慧觉十分敬佩。两个人在“绿筠轩”依窗眺望,只看见满眼皆是茂林修竹,青翠欲滴,风景秀丽。苏轼不由自主地连连拍案叫绝。慧觉高僧见此,知苏轼已被眼下的竹松风景所乱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土,房前屋后栽几棵毛竹,大家於潜从古至今这般,但是装点一下罢了。”苏轼摇摇头道:“此言差矣,门口种竹,绝非装点罢了,此乃优雅心魄之所寄。我这里有一首好赠你。”因此,他即兴表演挥笔,写出了这一首《於潜僧绿筠轩》。於潜是旧县名,在今浙江临安地区。於潜僧,名孜,字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遁入空门。寺内有绿筠轩,以竹装点自然环境,十分清雅这首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赞颂雅致高节,抨击贪欲俗骨。以议论为主导,但写的很有风彩。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述,书法家赵孟頫的孩子王徽之,为人正直优雅,天性喜竹。有一次,他寄住在一座空宅中,便立刻让人种竹。有些人问其原故,他不予以正脸表述,“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让食无肉,不能使居无竹”就是借此机会典而颂于潜僧。由于历史典故中拥有那般一位风彩卓异的品牌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能”那样的挑选而毫无疑问的语调,一位超逸不错的得道高僧品牌形象便马上活灵活现。“无肉令人瘦,无竹让人俗”是对“不能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充分发挥。它富生活哲理,有风韵,写下了物质与精神、传统美德与特色美食在较为中的使用价值;食无甘辛,顶多不过是“让人瘦”罢了;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么就会“让人俗”。这是针对潜僧风节的赞扬之语,也是对欠缺风节之辈的警示。然后用“人瘦还行肥,俗士不能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观念品性和思想境界。只需拥有崇高的品性,便会有柏树的孤直,梅竹的清芳,不畏强权,直道而行,欣然为人正直;相反,便会汲汲于名与利,斤斤计较于得与失,随势力而仰俯,视风频而迁移,俗态媚骨,丑行毕露。这类人,通常自傲高超,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去劝告,无法改变品性,因此作家说这类“俗士不能医”——医之失效。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性是:出语精警,议论经典,引人深思。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边都是作家议论,虽出语非凡,但若直由作家议论下来,便有竖直之嫌,批评之讥。因此下段再开浪涛,另转创意。由那类“不能医”的“俗士”站出去作自身演出,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别人笑此话:‘似高还似痴’”这一“别人”,便是前边提及的那类“俗士”。他听了作家的议论,大不以为意;他现在觉得“不能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口声声却将此批评成“似高、似痴”,从这含糊不清的语调里,表明了这类人人情世故、圆润的特性;他绝不想在思辩中作决然之语而出风头。下边是作家对俗士的吐槽和反诘:“若对于此事君仍大嚼,人世间那有扬州鹤!”“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语,即指竹。“大嚼”,语出曹值《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可肉,贵且酣畅。”“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小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些是想当扬州市知州,有些是愿多置金钱,有些是想骑鹤老天爷,变成仙人。在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顾晋升、发家致富、成仙之利。诗情画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淡泊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辛,世间哪里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妙事。名节高的人难能可贵厚富,厚富的人难而出名高;为官的人完美无瑕学仙,得道成仙的人完美无瑕为官;肉食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二种益处都不可以兼顾,多种多样益处就更不可以兼顾了。这首诗以五言为主导,以议论为主。但因为适度选用了散文化的文言句式(如“不能使居无竹”、“若对于此事君仍大嚼”等)及其赋的一些艺术手法(如以经典对白方法发议论等),因此能于议论中见风彩,议论中有浪涛,议论中寓品牌形象。苏东坡极擅于故弄玄虚,有充足的联想力,能于普普通通的题型中别出新意,吐语非凡,此诗就是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