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话理发

优美散文2021-02-01121举报/反馈

  我们一出生就长有头发,古人认为“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据记载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理发”一词,可见“理发”也是源远流长的;自古以来,头发、和理发的故事就精彩纷呈,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古时,男人的发式比较简单,只是盘一下,女人为了美观,会修饰妆扮,把头发做出很多发式,这叫梳妆,也归在理发范畴之内,因为理发的另一名字称护理头发;现代女性经常去理发馆“做头发”。古时发式上就能看出女子的婚姻情况,未出阁的少女可以留长发扎辫子,已婚女子只能挽发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头发上也是很容易分辨女子婚姻状况的,已婚的妇女都是剪掉做姑娘时的长辫,但是已经不挽发髻了,挽发髻的只是一些老年妇女。时代在前进,现在已经不能在头发样式上分辨女子婚姻状况了。
  头发是可以表示年龄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头发自然地披垂于肩叫“垂髫”,“垂髫”是指儿童,黄发则表示是老年人。李白在《长干行》里也用头发表示年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也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而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结发夫妻”表示是从小的夫妻,如今多表示是原配夫妻。头发还可以表示时间,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早上头发还是像青色丝缎一样,晚上就变成白发了;时光如穿梭,时光不等人。人的极大悲愤也可以用头发表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要出发去刺秦王,宾客都穿着白衣裳来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是说宾客由于悲愤,都瞪大眼睛,头发都直立起来顶着帽子,这就是成语“怒发冲冠”。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一句:“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这是蔺相如拿着玉,瞄准柱子,愤怒的头发都竖起来要拼命。还有一种毛发竖立叫“毛发悚立”,则表示人的极大恐惧。用头发还可以表示紧急、危险情况,如“一发千钧”;“牵一发则动全身”表示一根头发也能牵连、影响大局。头发有这么多的含义,有这么深邃的历史,大约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
  头发是上天所赐而受之于父母,终生珍爱;“须发”常常连用,把头发、胡须甚至眉毛这些人身固有的,和忠孝节义联系起来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头发、胡须这些东西都是神圣的,动不得的,这大约就是现在小孩子理发要大哭的原因了,你动了他的神圣的头发,他当然要**了;这不禁又想起来我小时候理发。
  小时候我弟兄三个,再加上父亲,就是四个男丁,在低收入年代,如果全花钱理发,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的家庭是承受不起的。因此我们弟兄都是父亲给理发,最初的印象那推子好像还是日本货,已经使用多年了。推子再好,用的时间长了也得磨,而父亲不是心灵手巧的,从事的是会计专业,对各类工具使用也不得要领,也不知道到哪去找磨推子的,这也就免不了在剃头时推子不快,经常夹住头发,记得最惨的一次,夹住头发怎么也弄不开,也剃不下去了,只好顶着啃了一半的头,去了理发馆。
  那年代很多家庭是不去理发馆理发的,实际是去不起;都是等串街的剃头匠到大杂院里理发,剃头匠拿着一只形状像音叉,叫做“唤头”的响器,用一只铁棒在中间一拉,就发出噹—嗡、噹—嗡的响声,传得很远;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剃头匠来了,剃头匠在大院里理发时,我们就拿着那个“唤头”敲着玩。
  大哥长大了,也买了新推子了,我们的头,包括父亲,就都在自己家里由大哥剃了,说起来这能省不少钱,但大哥也不是心灵手巧的人,也就是把头发剃短点罢了;后来二哥也长大了,剃头的活就由二哥接了班,二哥心灵手巧,能捉摸着自己磨推子,从此我们不再受夹头发的罪了;我们一直在家里剃头,现在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图个方便,直到父亲去世。
  剃头本来是为了生活需要,也有的是为了美,留什么发式也是白菜萝卜各有所好,但剃头不剃头和要不要脑袋联系在一起,实在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这事偏偏就发生在清朝初年。清代顺治帝发布了“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百姓必须剃掉头发,在脑袋后梳一个满族人一样的小辫。清军在街道、路口搭个棚子,旁边竖一根旗杆,上面悬挂着“剃头令”圣旨,谁要是敢不剃头,割下头颅挂在旗杆上。也有的百姓以自杀的方式保护头发,苏州有一对卖面饼的夫妇,一生与人无争;剃头令下来之后,老头吟唱一首“发兮发兮,白者父之精,黑者母之血,吾无发兮其何以见父母。”两人悬梁而死。看史料当时百姓为了留住头发,与清政府进行了殊死反抗,仅南方地区就被杀数十万人。几次屠杀之后,人们也认识到为了辫子丢命,多少有些得不偿失,于是也就在暴力面前低头了。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鲁迅还借用祖母的一句话:“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清政府称农民起义军为“长毛”,鲁迅祖母大概正是太平天国或捻军起义时期,老百姓如果留着辫子,太平军(捻军)就会杀掉你,而如果剪掉辫子,官兵会以为你是长毛而杀你,可见当时混乱局面。辛亥革命胜利了,推翻了满清政府,人们纷纷剪去了令中华民族耻辱的长辫,但满清的遗老遗少,却顽固地不剪辫子,要是给他们剪了辫子,就像要了他们的命,当年的老祖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前赴后继,要是知道这些不肖子孙,顽固的不剪辫子,又何苦为不留辫子抛头颅,时间的流逝让人们思想发生如此巨大反差!
  我们经历过的“**”,当时不少“黑五类”被剃成光头或被剃成一半有头发,一半没头发的“阴阳头”,脖子上挂上大牌子被游街;那些被剃成光头的其实都暗自庆幸,因为在批斗他们时,就没法揪住他们的头发按低头认罪了。不知这些人的头发与红卫兵的革命行动有何关系?!前不久,山东东营一位叫李××的初一中学生,才十四岁;为了抗争学校一再要求统一剪发的规定,从五楼跳下,结束了花一样的生命;“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悲剧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发生着,这学校霸道的要剪掉所有女生的头发,当然是为了管理,这和清政府残酷的要剃掉人们的头发是有区别的。李××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秀发,却留下了一段悲壮,令人唏嘘;头发是留下了,命却没了。要是李××生在清朝初年,也不会畏惧“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也会以死抗争。只是我们要问一句:这样究竟值不值?
  很多女性都爱自己的秀发,也见过忍痛剪掉辫子而大哭一场的,女*爱自己的秀发,是有历史渊源的,《木兰辞》就有这样一句:“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木兰代父从军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年之后,回到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梳理秀发和装扮自己,可见女性是多么看重自己的秀发。青岛市多年前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工长发被机器绞入,连头皮也被揭掉,没伤及生命已是万幸,伤好后这位女工却因为不长头发而自杀了,实在令人可悲可叹!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现代医疗技术完全可以用植皮等技术治愈的。
  很多文章、诗词有对头发的描述,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非常经典,只是不知这么长的头发又该怎样梳理?岂不难坏了理发师!李白在写这首诗时把头发写的这么长,肯定没考虑理发问题。中国人对头发的钟爱和含义是独有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大家都认可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其实理发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

  【编者按】:理发,生活之小事,人人皆有之。作者引经据典,闲话理发,读之受益匪浅。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