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起源及活动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节气的起源及活动,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立秋时节的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岭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了。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节气活动 活动一:一起来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 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其实,西瓜、土豆、玉米,凡是秋天地里生长的农作物,都能拿来啃一啃、咬一咬。即表现了对酷暑已去的欣喜,也寄托了秋收的喜悦。成人可以和孩子准备秋天的食物(西瓜、橘子、山芋等)一起啃秋,感受立秋节气的快乐。 活动二: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成人可以在这天和孩子一起量体重,和立夏当天记录的体重进行对比。 活动三: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秋季,用味厚的食物补偿苦夏的亏空,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俗称“贴秋膘”。孩子年龄较小,消化能力较成人弱一些,且现在还在夏季的状态中,不需要“大补”,成人可以在立秋这天带着孩子来一点较清淡滋补类的“贴秋膘”,如粥类、汤品等,让孩子通过美食了解节气的美好祈愿。 活动四:一起来摸秋 “啃秋”之外,还有“摸秋”一说。相传民间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有点儿真实版“偷菜”的意思。为了图个好彩头,丢了“秋”的人家从不叫骂,即便晚上“抓”到了“偷瓜贼”也多一笑而过。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或独自行动或成群结伴,到别人家的田地里“摸”些新鲜农作物。在有些地方,大人会让小孩到别人家的田中摘取各种农作物。孩子“摸”来不同的蔬果,还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而被“摸”的人家也代表着丰收。 现在没有这样的环境条件,而且这样也不是很“可爱”,成人可以换着一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这个习俗,可以准备多种农作物,放在小箱子里或者放在篮子里用布盖上,让孩子摸一摸并猜一猜这是什么,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农作物,并体验丰收的喜悦。 关于“摸秋”起源的传说不少。其中一个颇为动人。元朝末年,淮河流域一支农民起义军纪严明,从不侵犯农名财产。一次,起义军在淮河流域露宿,深夜几位战士饥饿难忍,在菜谱中摘取一些瓜果充饥。主帅得知后想要严惩战士,却被百姓劝阻。为了给战士开脱,百姓编造了一个“八月半摸秋不为偷”的说法,无心插柳,这一习俗便被保留了下来。 活动五:一起戴楸(qiu)叶 《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那时,人们会在立秋将楸叶剪成各种形状,或插于鬓角,或佩于胸前,据说这样做可保一秋平安。这时,成人可以根据以前的习俗带着孩子去体验、去感受,如可带着幼儿去户外寻找楸叶,并编织佩戴,明白这些时令植物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感知感悟。 如在周边找不到楸叶,可以换种形式去探索。 都说一叶而知秋,但立秋时暑热仍旧未全退去,不一定梧桐树会落叶,但是夏日在这样的时节里,可以带着孩子去探索和认识不同植物的叶子,拓印小叶子、做叶子标本书签、画叶子笔记,都是不错的亲子游戏选择。 活动六:一起制作晒秋食物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晒秋”的农俗也就在这份对丰收的期盼中慢慢形成,变为一道最亮丽的人文风景。秋天,农名们将自家种的农作物摘下,放入竹编盆中暴晒。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绿的豆角……色彩缤纷的蔬果形成一幅农家丰收的喜庆画面,也是中国最鲜明的乡土符号之一。 成人带着孩子了解晒秋的由来和意义,并一起进行晒秋的艺术活动,如准备超轻黏土、软陶等材料,一起捏出各种蔬菜水果等等,放在小编盆里,孩子们在这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创作了美工作品,一举两得。 活动七:一起玩丰收游戏 立秋节气时,各地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也没有办法参与到其中,那么我们成人可以根据这个活动的形式进行关于庆丰收的游戏; 如:(1)抢收玉米战:两队相同人数对面坐,两人中间放一个玉米,教师带幼儿说唱儿歌,当一首儿歌结束时或制定的词语时,两人同时抢拿眼前的玉米,先得者胜利。 (2)丰收大接力: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两队,双腿分开弯腰,当听到指令时开始往后一个接着一个递玉米,教师示意时间结束后,清点各队玉米的数量,多队获胜。 (3)将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各小组,并分发一定数量的玉米(根据幼儿能力而定),先剥完的小组获胜。 活动八:一起捉泥鳅 同一个节气但是不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习俗,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成人可以带着孩子走到户外中,去公园、池塘里找一找泥鳅,也可以和孩子自制一本《找蚯蚓记》,增添节气的趣味。 活动九:立秋吃饺子 “民以食为天”,因此在饮食文化鼎盛的中国,很多风俗都与吃相关,而立秋在节气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关于吃饺子这件事情,我们现在还有好玩的说法:当你过节不知道吃什么时,吃饺子准没错,那在立秋这天带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抢)饺子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孩子体验自己劳动的果实,感受节气的意义。 立秋养生食谱 1、家常蒸茄子 原料:酱汁(生抽、老抽、豆瓣酱加清水拌匀),葱花、油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切块,放在盘子里码好,蒸锅加水大火烧开后,将茄子连盘放入,蒸熟(约15分钟左右,视茄块大小而定),热锅放油,把葱花爆香,倒入拌匀的酱汁煮开,关火将煮开的酱汁浇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2、油菜烧豆腐 原料:油菜100克,豆腐1块,红椒1个,葱、姜、蒜、油、盐少许。 做法:豆腐捣碎,油菜洗净切成末,葱、姜、蒜切成末,红椒切成小丁备用。锅烧热放少许油,油烧热下葱、姜、蒜末爆香,倒入豆腐泥翻炒3分钟左右,加油菜末及红椒丁继续翻炒均匀,加适量盐即可出锅。 3、粉蒸肉 原料:猪五花肉400克,炒熟的米粉100克,酱油、胡椒粉、姜水(浸泡姜末的水)、料酒、油、香菜适量。 做法:五花肉切成薄片,用油、酱油、姜水、胡椒粉、料酒、大米粉拌匀,放入碗中。蒸锅内加水大火烧开,将装好米粉肉的碗放入蒸笼,上屉用大火蒸60分钟至熟透,取出后翻扣在盘中,撒上香菜装饰即可食用。 4、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莲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薏米、莲子、百合洗净后用清水浸泡1小时。大火把上述原料烧开10分钟后,加盖焖1个小时。再次把汤烧开,然后加入冰糖,转小火煮20分钟后熄火,再焖30——60分钟即可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