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百科 > 好词好句 >

好词好句

老人最好的生活观念日常生活感悟句子(精选145句)

好词好句2022-05-04131举报/反馈

1、一是

2、二是

3、中国人对

4、农村六十岁

5、报纸上曾有这样两则

6、去年某医疗部门曾公开发表了一篇

7、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8、修身养性要三放:放心、放手、放飞。

9、他出院后立即报了警,另外二人获得解救。

10、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

11、老人三不再:不再等待,不再吝啬,不再管闲事。

12、何谓清乐?可以望文生义,简单理解就是清淡之快乐。

13、至于何为八戒,何为悟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随口作答的。

14、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

15、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走得直。

16、因为名利、妻子和后代几乎是所有男子汉大丈夫追求的目标。

17、高水平的糊;清代郑板桥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那就是难得糊涂。

18、聚灵是敞开天堂的门,敛脏是通往地狱的路。何去何从,不得不慎。

19、人生三修与三养:修良心、修宽心、修信心;养感性、养理性、养悟性。

20、八戒、悟空可为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孙悟空是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

21、八十多岁的胡老先生,不仅向我阐释了守口与守心的含义,同时还讲了许多

22、人生三日:昨日已逝去,不再留恋;今日要珍惜,不要错过;明日不可知,无须多想。

23、古代养生学家主张三慎,即慎食、慎药、慎怒。提醒人们要小心饮食,小心用药,避免怒气攻心。

24、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中有三善之说:善言、善视、善行,即说好话,看美好的事物,做善事。

25、三去: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极端行为,去奢靡之风,去饱食终生无所用心。

26、三寡:寡欲养精,寡言养气,寡思养神。寡是少的意思,少欲、少说、少想,方能确保精气神的旺盛。

27、老年人与人交往,要靠坦诚率真,既不能倚老卖老、盛气凌人,也不能搞小恩小惠。否则,就会令人侧目。

28、生活质量取决于生活态度,能否战胜病魔则取决于对待生命的态度。精神作用之强大,确实超乎人们的想象。

29、迎接新的开始、新的挑战,构建美好的梦想,挨过难耐的时期,这是对人生的砥砺,也正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30、是啊,这是多大的悲哀呀!从这一则真实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钱能把人的宝贵的生命带走,人却带不走金钱。

31、有一天,他终于感动了一位天神,天神降临到他的面前说:我在天上早就知道,凡是拜天敬神的人,都是有所求的。

32、要养性必须先养心,心与性密切相关;只要心态平和了,性情就会沉稳,诸多不良情绪和坏脾气自然就会得到抑制。

33、这位乘客的提包里可能装有不少钱,也许还有其他贵重的东西。有人哀叹说:好好的一条生命,结果被金钱带走了!

34、歌中为什么以神仙为坐标,都说神仙好?因为神仙长生不老,自由自在。为什么忘不了的是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

35、其实,死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大事,谁也绕不过这个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躲躲闪闪呢?有些智者对这个问题看得十分豁达。

36、医生:大多是没有思想准备,忽然面对死亡,基本上都是精神崩溃,痛苦至极。哭的,闹的,求的……什么样的都有。

37、做人也好,做戏也好,能比别人做得多,可能是本事;能够自觉地做得比别人少,更要力争做得好,那就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了!

38、记者:什么人会死得平静些、有尊严些呢?是不是老人能比年轻人好些?男人比女人强些?文化程度高的,见过世面的人好一些?

39、经济学领域中有个重要的边际效应理论,其含义是人得到的越多,满足感越小。这看似是悖论,但反映的却是事实,其哲理耐人寻味。

40、佛家把多看别人的优点、集中别人的好处,叫作聚灵;而把尽看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毛病,称之为敛脏。仔细想来,此话颇有道理。

41、老年人养生健身,要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要靠良好的心态和及时就医,既不能依赖于保健品,更不能求神拜鬼。否则,将自取其咎。

42、老来为人要靠真挚、靠诚实,决不能靠花言巧语,更不能搞欺瞒哄骗,这就是一个老者应有的晚节。否则,你就会堕入令人生厌的境地。

43、少年、青年、壮年等阶段,老年人都曾为之付出过、奋斗过,已经成为过去,不必过多地回眸。而值得关注、积极应对的是当下,是未来。

44、有的人为了荣华富贵、封妻荫子不遗余力,有的人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而《好了歌》却为之唱反调,用股票市场的术语来说就是利空。

45、面对七老八十的沧桑人生,智者说:人生堪比南山松,风雨如磐胜严冬。只要具有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勇气和信心,人生的希望就会永不泯灭。

46、人老了,自然就显得有些拙。拙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拙得要真实,拙得要纯朴。只要你能守住拙,就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敬,就能安然踏实。

47、医生的话曾使我想了很久。为什么被爱得多些,付出的爱也多些的人会走得轻松些、平静些呢?最后我得出的答案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知足。

48、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战略;忍,既是战胜各种敌人和困难的强大武器,同时也是战胜自我的法宝;忍,的确是一个可贵的字眼。

49、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三悟:悟能、悟净、悟空。他们是唐三藏的三个徒弟,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凭感官享受生活,做到心地清净无杂,进而超越时空。

50、衰老和疾病是没法回避的事实,上至高官巨富,下至平民百姓,谁都难以幸免。唯一可做的就是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潇洒应对,快快活活地过好每一天。

51、一个人曾被人爱过,曾被许多人爱过;同时对别人也付出了爱,甚至付出的还多于接受的,问心无愧,于人无愧,心地坦然,无憾无疚,自然就会走得平静些。

52、我国古代有句养生格言说得好: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守。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守不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私欲和不良情绪呢?原因就在于心有病。

53、人生如棋。一个人从小到老,其间总会有进有退,有对有错;过往的对与错已不重要,如何发展、如何结局却是十分值得重视的。近来翻阅闲书,偶然发现如下两则

54、凡把疾病与生命看得过重的人,必然会徒增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对疾病和人生来说等于雪上加霜。凡能正确对待疾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反而总会迎来明月和清风。

55、其夫人也不示弱,紧接着说: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引得全场哄堂大笑。这虽是调侃,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忍字是何等的可贵!忍,忍出了和睦相处,忍出了健康长寿。

56、前几年,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肿瘤科的女医生时,曾有如下一段问答,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记者:你送走过那么多癌症病人,他们在面对死亡时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57、前几年,著名歌曲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个节目时,当主持人问他们: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羽首先抢答道:一个字,忍。

58、《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之一,讲的多是养生治病,对精神情志和人体气机的调和,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它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59、忍与让在每一个人的旅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忍能使家庭和睦兴旺,人际关系和谐友善,既安己又宁人。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我想每个人都能列举出许许多多。

60、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借跛足道人之口唱出了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61、中庸中庸之道,在动荡的革命年代,尤其在文革的非常时期,曾一度遭到严厉批判,在人们的思想和印象中是一个典型的贬义词。其实,那是极左思潮的表现,是对中庸的一种误解。

62、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63、医生:不是的,面对死亡的表现跟年龄、性别、地位毫无关系。以我多年的经验看来,好像被爱得多些,付出的爱也多些,总体是体验美好感情多些的人,他们会走得轻松些、平静些。

64、自己与内心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别无他途,只有通过净化心灵、提升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诚无私、和善乐观、淡泊宁静的人,才能启开内心的关系之门,到达那自由自在的王国。

65、怎么样?这位老总说:按国际标准,我的收入应该上千万,可我得到的仅是应得的一半……很显然,他的满足感远远不如那些乡村老婶大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胃口太大了。

66、孔子还有三畏之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可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是不可违背和抗拒的;大人圣人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道德、学问,是不可不怀敬畏之心的。

67、当然,一切快乐的享受大都属于精神的。人生最为曼妙的风景应是自然、大方和优雅的,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过去曾力争的成功,期盼他人的认可,对一个垂垂老者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68、如果参不透空的真谛,即使遁人空门,读遍佛经,也永远成不了佛。所以,石猴的师父菩提便为他取了悟空的法名。这猴王没有辜负他师父的期望,最后功成正果,真的做到了悟空,成了斗战胜佛。

69、北宋诗人苏东坡,不仅在诗词、书法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人至极乐,莫过于心无忧,身无病。这话说得很实在,不愁不忧,又无啥病,显然这是快乐的基础。

70、演员不管在哪里演出,无不分外重视演好压轴戏,因为它是整个演出的总结,是画龙点睛之笔。演出最后能否给观众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能否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就在这最后关键的一出。

71、老年人虽已进入耳顺和不逾矩的年龄,但反省和自律还是必要的、必需的。八戒悟空虽不是常人的戒条,但我们可以以此为鉴,洗涤心灵,增强心智,使自己的晚年更加明彻、干净,生活得更加安闲自在。

72、也就是说,人只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私心杂念和非分的妄想,精神不散而内聚,正气旺盛而不狂躁,就会心神安泰,不会生病。一个人倘若有了如此高尚的涵养,坏脾气就会退避三舍,君子之风就会高扬。

73、这是诚信的坚守、道义的坚守,也是令人仰望的坚守。我们每个老年人,大都坚守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如思想、道德、作风等,不过还得继续坚守——越是浮躁的年代,越是信仰迷茫的时期,越需要坚守。

74、以愚之见,只说难得糊涂不行,像我等这样从来就没有精明过的人,糊里糊涂地活了七八十年的人,直到如今也不沾聪明的边,还能说糊涂难得吗?一点也不难得。对老郑的这句话,必须纵观全文加以全面理解。

75、像吴祖光老先生那样,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尽到最后的责任,能给人们留下爱,这当然是最可贵的。倘若不能,也要尽量少积存和遗留下一些垃圾。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离世,也不失为对后人的一种爱。

76、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出发点就是提倡聚灵,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人缘好,同时也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消除自己的苦恼。

77、所以,老人可以从回忆中挖掘往昔的爱,也可以仔细品味眼前的爱,并怀着感激之心接受别人的爱。当然也应尽可能地付出自己的爱,以被爱与施爱安慰自己的心理,以平常心面对死亡、看待后事,就是最好的结局。

78、那么,你的要求是什么呢?这人想了一会儿说:我别无所求,只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吃有穿有钱花,没有痛苦,最后无疾而终。天神听后回答道:噢,此乃天堂之清福也,神仙尚难坐享,况尔等俗人乎!说罢,飘然而去。

79、高质量的生活不仅要有福可享,而且还必须要有快乐相伴。快乐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往往各有所爱:有的喜欢酒色之乐,有的热爱山水之乐,有的喜玩丝竹之乐,有的崇尚书画之乐……依我看,快乐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清乐。

80、在居住和生活环境方面,不少退休老人也响亮地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远离了喧嚣的大城市,搬到了山清水秀的乡村;放弃了高楼大厦,住进了农家小院;由整天无所事事,到勤奋地学起了种种养养……生活的确靠近了自然。

81、这是他在乾隆十六年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所写下的一联条幅。在条幅的空白处还有阐释,全文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全文连贯起来看,真可谓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8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提出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贪恋*情;壮年人,要避免争强好斗;年纪大了的时候,就不要贪图得到什么了。

83、可见,睡得沉、睡得香是福慧兼得之举,是心身双修之功课。但可惜的是,许多老人没有这个福气,缺少这种本事。他们不仅不能沉睡,而且浅睡都很难,整天整夜受到失眠的折磨。尤其是遇到烦心难解之事,更是辗转反侧,终夜不得安宁。

84、起初,这些文字涌入我的眼帘时,我曾有这样的疑惑:不论对老人、自己,还是后人,将生前的东西处理得那么干净,是否太冷漠、太绝情?这样合适吗?后来读到日本女作家曾野绫子在她耄耋之年写的《晚年的美学》后,才似乎略有开悟。

85、还有一篇题为《天生青衣张火丁》的文章,对张火丁京剧表演艺术的评价是:我喜欢张火丁,不是因为她在舞台上比别人做得多,而是因为她比别人做得少。还有评价说:像她这样在舞台上以简胜繁,以静制动,懂得克制和收敛的演员非常少见。

86、上了年纪的人大都了解武训兴学的故事。据说武训年轻时外出打工,雇主欺负他老实,三年没给他一分工钱。无奈之下,他愤而回家,不食不语,上床蒙头大睡。这一睡就是三天三夜。当他醒来后,心里的冤苦便荡然无存,像根本没有那回事一样。

87、年8月24日,一架客机在黑龙江伊春机场不幸坠毁,共造成44人遇难,52人受伤。据一位幸存者回忆,在飞机起火爆炸前的瞬间,一名在他前面的乘客本可以顺利逃生,但这位乘客却连滚带爬地返回去寻找自己的提包,结果再也没有看见这位乘客出来。

88、人生颇像一列行进中的火车、一艘航行中的轮船,但它只能走单行线:一路向前,直达终点,而没有回头路。明白了这一点,不论刚刚步人老年之境,还是已经垂垂老矣,你就会时刻注意把好舵,控制好方向.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地驶向人生的彼岸。

89、要想好必须了,只有了才能好。好与了互为因果。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极有诱惑力,要想完全忘掉很难,但对一个老者来说,有些是可以看淡的,有些是可以了断的。只要能做到该了的了了,该淡的淡了,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快活的人、开心的人。

90、一个千方百计想证明自己的人,往往遭人怀疑,结果适得其反;而不去试图证明,只是将真实的面貌展现给人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在精神病院里是这样,在正常人的社会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过分使用心计不如不用心计。

91、对社会、对天地自然同样如此,要多看进步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如果老是陷在阴霾、泥淖之中,老是抱着收敛来的脏东西不放,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成一个脏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与天地同为一体,如果整个世界不好,自己怎么能好得了呢?

92、在意大利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它讲述了三个正常人被错抓,而后又相继走出精神病院的经历:因工作人员的疏忽,从一辆运送精神病人的汽车上逃跑了三名患者。为了交差,工作人员又以免费搭车拉客的名义,招揽了三名正常人,把他们和精神病人一起送进了精神病院。

93、虽说是演,但无须刻意做作,不必苦心经营。(整理)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量力而行,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能写、能画、能歌、能舞、能种、能养……只要自己喜欢,于人有益,均无不可。即使毫无所长,能给人一句善言、一丝微笑,都可视为是精彩的。

94、人生有苦亦有乐,无权无钱的人照样快乐;说一不腰缠万贯的人,仍有许多东西他们得不到;国色天香,青丝迟早尽染白发……其实,世界的面目本来就是这样:疾风骤雨,皓月风光,春暖冬寒,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这关键就看你有怎样的胸怀,如何去品味。

95、悟空,原意为佛家进入涅槃之门。在佛教看来,世界上芸芸众生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的苦海中不能自拔,就在于先天元始所具有的无明遮蔽了佛智,执迷于尘世的诸色,贪恋荣华富贵,至死不悟。人应当看破红尘,证悟空谛,方能做到像古人所说的物我皆忘,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境界。

96、绫子在书中写道:让任何物品都消失无踪,是往生者对世间所表现的最高敬意,孩子们只需怀念亡者即可。是啊,假如你既不是伟人,又不是名人,所用过的旧物、穿过的旧衣,不仅毫无收藏价值,而且给人一种龌龊悲凉之感,那何不趁早处理掉呢?……这大抵就是晚年的美学。

97、宋代理学家、养生学家程颐告诫人们要做到三少三宜。他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肚中食少,有此三者,神仙可到。同时他还提出:酒宜少饮,忿宜少作,欲宜自制,依次三者,疾病自稀。这三少三宜可谓是简单明了的养生之道,而少说少事少吃,少酒少怒少欲,也是广为传播的养生必修课。

98、脾气虽然不容易改变,但也不是完全不可控的。古人把控制情绪、调和脾气称之为养性。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说: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这便是以折中调和之法克服不良情绪的良方。

99、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有人超常刻苦自励,有人挥霍无度,有人一毛不拔……此等行为均属过分,绝非合理之道。就人的手来说,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伸不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才是正常。所以,凡事适可而止,既不能偏,也不能倚,不偏不倚,就是中庸。

100、岁花甲之年进入老年青春期,70岁古稀之年是中老年人,80岁以后才算真正的老年人,年逾90岁为长寿老人。就老年人的人生而言,每一个阶段就是一次转折,也是一次新的开始,都有新的生活内容在等待着自己。开始可能不适应,待你适应了、习惯了以后,又会有新的挑战。你看,这不就是周而复始吗?

101、古人主张养心养怡,认为这是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善待自己,保有良好的心情,并能主动地寻找乐趣,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文化活动、健身活动,使自己的老年生活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从养怡之福中获得延年益寿的裨益,那将是多么好的事情啊!何乐而不为呢?

102、二三十岁的人,为工作、爱情和自身的发展,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四十岁之后的人则应为人格和心灵的完善而进取。后者的发力与承担更坚毅,更沉重,因为这是人性完善所必需的。作为行将老去或已经老了的人,则理应卸下肩上的重负,放慢追逐的脚步,淡化物欲的浸染。此时还不先吃又大又甜的葡萄,那还更待何时?

103、说来奇怪,在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候,天天顿顿吃粗粮,真的吃够了,对于精米白面那是何等的渴望啊!粮食不足瓜菜代,对野菜简直到了厌恶、恐惧的程度。可谁能想到,如今城市里的不少老人由于过食肥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贵病急剧增加,于是又来了个华丽转身——重新花高价买粗粮,穿梭于山野采野菜。

104、所谓脾气,大致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性情的种种表现,古人称之为性,也就是人的秉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秉性,而且差异明显,相对固化。有的急躁刚烈,有的沉稳和气;有的尖酸刻薄,有的大度仁慈;有的优柔寡断,有的刚愎自用;有的忠厚善良,有的虚伪冷漠……秉性决定人性,人性决定品性,这绝非是一个小问题。

105、对我们俗家人而言,八戒也好,悟空也好,都是很难做到的,也没有必要苛求做到。但它给人们的启示和劝诫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老年人来说,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有些事可以做,应当做,应尽量去做;但有些事就要加以斟酌,不能盲目去做;有些事,如偷盗、妄话、淫欲、酗酒等,就一定不要做。

106、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说明自己有见贤思齐的要求和觉悟,使自己得到提高和进步成为可能。聚灵就是提升精神境界,增益道德,既能修身养性,又能增强自己内心的慰藉感和温暖感。而敛脏却恰恰相反,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收敛脏东西,往自己的内心里积存垃圾,其结果必然导致心理阴沉黑暗,浊气上升,最终会伤及自己的身心健康。

107、张火丁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著名教授,是程派艺术家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在《秋江》《绝路问苍天》等剧目演出中,均表现出极高的造诣,受到广泛好评。她生于1971年,现在尚年轻,但她既没有电脑,更不会上网。几家电视台请她做访谈,她都一一谢绝。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张火丁不论台上还是台下,做得少做得好是她可贵的特质。

108、糊涂人要想聪明起来很难,这是自不待言的。而聪明人要转入糊涂,由整天忙于竞争、拼搏,突然要放下手,退出来,这种质的转变肯定更是难上加难。但不管多么难,对某些聪明的老人来说,一定要做点转化的功课。再就是,高水平的糊涂不是装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必须在观念上有所升华,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快乐,更加自由自在。

109、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明朝有个人,每到寂静的夜间,他就在庭院里摆上香案,焚香烧纸,拜天祭神。至于祭祀的是什么神,他也说不清。不管你是南来的北往的,也不论你是东天的还是西天的,只要你是天上的神,什么玉皇大帝、老君、观音、菩萨等等,均在其拜祭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拜就是数十年,天天如此,从未间断,他的虔诚精神全然出于自觉。

110、人生如戏。在人生的旅途上,老年人虽然已行程过半,哪怕是离驿站不远了,演好压轴戏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得不慎。不管你原来是官是民、是贫是富,也不管你能力大小、阅历深浅,只要把人生的压轴戏演好了,人生就是无憾的、成功的,就能给子女后代或社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精神财富;同时,也能够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111、人生在世,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关系,如在家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在社会上有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还有金钱关系、朋友关系等等。总之,凡事无不存在关系。梁漱溟将人生中诸多需要解决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归纳,大致分成了三类,按其先后顺序为:一是首先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二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解决人与内心之间的关系。

112、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学技术的繁荣造就了现代文明,城市的文明程度明显高于农村。那些回归的老人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呢?我想,这既与他们的年龄有关,也与他们的来历和经历有关。本来他们是贴近自然的,后来才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远离了自然;当他们年事渐高,其身体和心灵又越来越受到现代文明的挤压时,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回归,想到了自然的静妙。

113、其实,要想求得清福并没有那么难。当今我国的大部分老年人,不说人人都有了享受清福的条件,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城市里的老年人,谁还缺吃少穿?至于钱是否够花的,那要看你怎么个花法。如果以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倘若如此,享清福不就有了起码的保障了吗?如果依然感到不幸福,就得探讨一下自己的心理根源了。

114、邓石如,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懂医学,善养生,深谙加减之道。他说:容人却侮,谨身却病,少饮却愁,少思却梦,种花却俗,焚香却秽;*坐补劳,独宿补虚,节用补贫,为善补过,息忿补气,寡言补烦。却是减、除去或远离的意思,补是补充、增加的意思。这一却一补,无形中就减少了许多毛病和灾难,增加了许多好处和优势,使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更加健康和完美。

115、有的人既无病也无忧,却依然终日愁眉不展,抑郁寡欢,这是为什么?据有关人士调查后发现,原因来自方方面面。如有的人嫌钱少,不够富裕;有的人抱怨居住条件不理想,盼望有套大豪宅;有的人左顾右盼,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还有的人不知为什么,整天总有熄不灭的无名火,消不了的无名愁,驱不走的无名躁。凡此种种,大抵都是在精神、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16、其实,谁人未被人爱过?没有爱,你何以成长、何以能有今天?起码你的父母、爱人、子女,对你曾经爱过,有的至今还一直爱着你。再就是,你曾经的幼小伙伴、同学、同事、战友、老上级、老下级……大概都会和你有过或深或浅,或长或短的爱和被爱。谁都会有爱,谁都被爱过。那些自认为缺少爱的人其实缺的不是爱,而是身在爱中不懂爱,没有对爱的感受、体验和满足。

117、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许多名人大家及民间人士,均有许多十分可贵的生活经验,堪称智慧的结晶。对此,他们多用三字加以概括,言简意赅,寓意精深。现将我所听到见到的几条,辑录如下,以供细细品味:三经养生之道:《易经》提出养生在于气,在于阴阳和谐;《黄帝内经》主张天地人和通以及精气神兼养;《道德经》倡导天人合一,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此三者,均是养生之大道。

118、这种快乐不讲究物质条件,无须多高的成本,关键在于格调高洁,用心灵去品味,发自内心深处。当一个人能感觉到一盘野菜的清香可以胜过山珍海味,一盏清茶不亚于一樽醇酒,几声鸟鸣可以比得过动听的乐章,一片山野绿地优于豪华的殿堂……能够静静地欣赏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能体味这些平平淡淡的滋味,并能从中找到别人找不到的快乐时,那就可以说,你已经享受到清乐了。

119、有这样一个故事:沙漠中有两个迷路的旅行者,各自都仅剩下半瓶子水。一个旅行者悲伤地说:我只剩下这半瓶子水了!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怕什么,我还有半瓶子水呢!结果绝望的旅行者倒在了离水源不远的地方,再也没有爬起来;而乐观的旅行者却凭着那半瓶子水的希望,最终找到了水源;走出了沙漠。看待万事万物,很多时候仅凭换一个立足点,换一种心情,便能从地狱走向天堂。

120、既然人固有一死,那就无须畏惧。丘吉尔过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怕不怕死,他十分开心地笑着说:我早已准备去见上帝了,但是上帝是否已经准备忍受见到我的那种折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他明确声明不怕去见上帝,而是上帝怕见到他,所以他高高兴兴地活到85岁。英国诗人兰道尔说:死神向我耳语,说了好大一堆话,其中就是没有一个‘怕’字。智慧的人无所畏惧,畏惧只能加快死亡。

121、世纪40年代末,国民政府经济全面崩溃,全民陷入困苦之中。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也未能幸免,全家几乎断粮。季羡林得知后,将此情况向北大校长胡适做了汇报。胡适深表同情,便决定向陈寅恪赠送为数不小的一笔美金。可把事情向陈说明后,陈却拒不接受;后经多人劝说,他才勉强同意,但条件是北大必须接收他的一部分图书。胡适无奈,只好同意,派自己的车去陈家拉回一车图书。这些书多是

122、以往人们对《好了歌》的理解总以为它是消极的,悲观厌世的,其实并不尽然。从历来人生的现实情况看,了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人的一切拼搏和孜孜以求,以及那些无穷无尽的贪婪,到头来无不都是以一个了字作终结。歌中的了与佛家的空十分相似,它并非是要人们去消极地对待生活,也不是让人们悲观、绝望或沮丧,而是劝诫人们要正确地对待人生,要想得开,放得下,学会潇洒自在,不要过分贪恋。

123、人的一生为什么要首先解决与物之间的关系呢?因为年轻时要成家立业,要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就要处理婚姻、生儿育女和工作中的种种关系。一旦到了老年,前二者就会与自己渐行渐远,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关系网日趋疏远,什么金钱、名利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时,与外界的关系虽然少了,但自己内心的纠结,行为与灵魂的冲突,却变得复杂起来。这倒成了老年人必须直面、认真思考的问题。

124、一是,有一位中年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说其生命最多只能维持半年。这位病人不仅没有被吓倒,而是当天出院,背起行囊,花了七十多天的时间周游了六个省份的数十个景点。他说,属于我的时间越少,我越要珍惜,弥补前半生的不足,给生命尽量少留些遗憾。之后,他又多次出游,并拍了一千多张照片,刊印了厚厚的数百册,分送亲朋,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三年过去了,他再去医院复查,结果肺癌消失了。

125、年,酷爱收藏的黄裳托人向书法家张充和求字。当时,张充和与傅汉思恰逢新婚宴尔,正准备去美国,匆忙中,遂将此事忘却。32年后的1981年,张充和在美国寓所翻出当年的信札,发现漏掉了曾答应黄裳的一幅字。素以守信闻名的张充和,于是在是年6月22日为黄裳书写了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并附信一封:想来你已忘却此事,因1949年的信尚在,我非了此心愿不可……收到信的黄裳由字度人,百感交集。

126、钱钟书先生在长篇小说《围城》里说:人大致可分为两种,以吃葡萄作比:在一串葡萄面前,一种人是先吃颗粒又大又甜的,将又小又酸涩的放到最后;另一种人是先吃颗粒小而又酸涩的,留着又大又甜的最后吃。本来我是属于后者,喜欢先苦后甜,但现在想来,似乎应当变一变。少壮时充当第一种人是可以的,也是应当的,但对一个七老八十的人来说就不合适了。因为来日无多,再去争先吃苦,日后有甜恐怕也就吃不到了。

127、医家说,失眠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神经性的,也叫器质性的,这种失眠需要药物治疗或食疗。二是精神性的,是由压力、焦虑、沮丧、忧愁等因素造成的。凡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失眠,当由自己通过调控情绪、化解内心的郁结来解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想得开、放得下,自然而然地就会好了。我想,武训能在冤苦面前睡得那么深沉、那么香甜,可谓是想得开、放得下的典范。有些属精神性失眠的老者,不妨学学武训的精神,也许能获得满意的睡福。

128、人生在世需要聪明,而且必须聪明一点。只有聪明起来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就难以安身立命,更不要说发展创新了。就人的一生而言,不论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时期,还是工作创业的壮年岁月,都需要一定的聪明,甚至高度的聪明。而作为一个七老八十的老者,聪明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有时需要的反而倒是糊涂一点。同时须知,这个糊涂不是痴傻、不省事理、不辨是非;而是一种放一著,退一步的大度,是一种精神放飞的海阔天空,是一种高水平的糊涂。

129、人到老年,如同草木进入了秋天,机能衰退,精力、体力均不如从前,需求也有很大的变化。这时,就需要重新学习加减法,当加的加,当减的则减,以期使身心达到新的平衡。如饮食,就需要加以控制,增加一些蔬菜水果,减少一些大肉大鱼;劳动、运动不可过劳,过了就要适当减少。同理,诸多需求也不可过少,过少了就要适当增加。如多读点书,多一点兴趣爱好,多找朋友叙谈叙谈……力争多增加一些正能量,尽量减少一些负面的东西,使自己处在一个正常健康的状态。

130、至于死后,古人也曾多有论述。如在《礼记*檀弓》篇中,子路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意思是说,在举行葬礼的时候,与其哀伤不足而搞些多余的形式,不如少搞些形式,化悲痛为力量来纪念死者。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与其尊敬不足而搞些多余的形式,倒不如少搞些形式,而多来些实实在在的尊敬。总之,厚养薄葬是正道。至于人死了之后,关键在于美德的传承,而不是那些繁文缛节。

131、忍与让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忍是被动的,让是主动的,二者结合在一起,其内涵便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有深度。文学家沈从文之墓,坐落在湘西凤凰城南的一个山坡上,其碑的背面有著名书法家张充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撰写的四句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缀起来,便是从文让人。这让人二字,可谓是沈从文人品性格的高度概括。忍让、礼让使他成了文学大家,在逆境中完成了《中国服饰史》这一巨著,在多舛的一生中享有86岁的高寿。

132、记不清是哪位西方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不止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可以周而复始……开始,我以为他说的是佛家所信奉的人生轮回,人人都有前世来生,灵魂不灭。后来我才逐渐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会有许多驿站,许多十字路口;而每个驿站的起点,都是一次新的开始。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可以划分成许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序曲、高潮、低潮和尾声。人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不断地加油、充电,并控制好生活的转折和节奏,方能过好每一个阶段,直至终点。

133、死计的主要内容不应过多地考虑物质,不是购什么墓穴、做什么寿衣之类的事情,而应当在精神层面上想一想。有人说:不幸的事情不是死去,而是死得不美。是的,生命的过程可能是崎岖的、艰难的、痛苦的,但在最后谢幕时就没有必要再去费心用力了。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四个阶段,最后的阶段应该是解脱、宁静、从容、优美。不美就是不真实、不安祥,不是善终。一个人经过多年的锤炼,总会具备不同程度的修养,心灵与心智总会获得一定的淬炼和净化,最后的时刻便是最大的考验,也是最后的升华。

134、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不论在哪个年龄段,均难免产生困惑、焦躁、忧虑和痛苦,如手足不便、食欲欠佳、肢体疼痛,或因看到病历上的诊断结论而慌张等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正常的,不足为怪。就算是一辆车、一艘船、一台机器,不停地运转了几十年,某些部件受损了、不灵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有人开玩笑说,年过七十的人,睡一夜醒来,如果周身没有疼痛不适的地方,那就要怀疑是否还活着。这话虽然有些过分,但也说明人老了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是自然的、普遍的,不必过于惊慌。

135、在猪八戒被唐僧收为徒弟时,他曾自我介绍说: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于是唐僧根据五荤三厌的说法为其取名为八戒。其实,猪八戒所说的五荤三厌,并非属一家之戒律。五荤是佛家禁食的五种蔬菜,即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茗葱;三厌是道家禁食的三种动物,即雁、狗、乌龟。除了佛道二家这一混合的五荤三厌之外,实际上佛家还有另有所指的八戒,即男女教徒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称作八斋戒。其内容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不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再吃东西等。

136、古人讲究道以拙成,立德修道要下真功夫,靠的是历练苦修,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苦功获得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玩弄机巧得到的只能是徒有虚名的花架子,不会有货真价实的真本领。有人问季羡林的学生钱文忠:季老学习外语有什么诀窍?钱文忠说:季先生认为,学习外语最好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如果说聪明人下聪明功夫,那肯定学得不扎实;如果是笨人下笨功夫,那起码还能记住好多东西;如果是笨人下聪明功夫,那就完蛋了,什么也学不到。在老年人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等方面,大概也应当遵循这一拙成的原则。

137、许多人将忍字解为在心上插了一把刀,从字的构成来解释,忍则是痛苦的、难以接受的意思。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过于牵强附会。忍不是象形字,而是形声字:以心为形,以刃为声。所以,《说文解字》直截了当地说:忍,能也。忍,不是懦弱,不是任人宰割,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一种能力。《荀子*儒效》篇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要求人在思想志向上,要忍住私心,不要贪婪,然后才能为公着想;在行为上能忍住不良性情,不感情用事,然后才能增进修养。《晋书*朱伺传》云:两敌相对,唯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

138、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有人生五计的记载。其大意是:在人的一生中,二十岁之前以学为计,人到三十岁当以谋生为计,四十岁时为家计,五十岁时为老计,人到六十岁就要为死计。计,就是打算、计划的意思。当时人的寿限短,能活到花甲之年不容易,所以到六十岁就应当考虑自己的后事了。现在,人活七十多岁很平常,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多得很,超过九十也不难。但不管寿登多高,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自然法则。既然如此,到了一定岁数的人,做点死计——在离世之前做点适当的安排,也并非是多余的。
(m.Taiks.com)

139、住进精神病院后,这三个上了当的正常人都想尽各种办法,以求早日走出去。其中一个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病,他不停地嚷嚷,大声告诉医生:我没有病,我真的没有病!你看,我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医生让护士立即给他加量注射了镇静药,并严加看管。另一个被错抓的人似乎聪明些,他毫不吵闹,十分冷静地告诉医生:我不是精神病患者,我是社会学家,我知道美国的前总统是克林顿,英国的前首相是布莱尔……护士也给他打了一针,把他隔离了起来。而第三个被错抓的人,什么也不说,该吃吃该睡睡,医护人员不论为他做什么,他都十分客气地说谢谢,结果他很快就被放了出来。

140、脾气的外在表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先天遗传的因子,也有后天生活环境的成分。脾气有好坏之分、大小之别,一旦形成,其固性顽强,很难改变。有副对联说得好: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故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虽然如此,但从养生与健康的角度出发,脾气属于情绪,二者密不可分。好情绪是好心情的表象,对健康长寿十分有益;不良情绪是坏心境的反映,对健康长寿危害极大:轻则与人争气斗殴,重则致祸罹病,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项羽因刚愎自用而丧生,周瑜因气急郁闷而殒命,无不都是因脾气不好给后世留下了血的教训。

141、近年来,我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山村里结识了一位名叫胡生宝的老人。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生十分单纯。但他是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根雕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在省城参展,并分获三等奖。有一次登门拜访,我见他室内正中挂有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的横幅。我请教其义,他解释说,群居守口,就是不争是非,不传播绯闻,不说别人的坏话;独居守心,就是不怀嫉妒之心,戒除轻狂之心,常有自省之心,保持善良的人性……真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深处大山之中,有如此纯真的高洁之人。经过细谈方知,早在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就曾在他家住过,当时他12岁。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到武中奇府上做客,其书法就是受了武中奇的影响。

14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固有一死。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一书中说:什么都有挽救之道,唯有死是无可挽救的。人迟早是要两条腿一伸了事。中国台湾作家吴鲁芹,针对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说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对于平常人的死,是没有什么轻重之分的,只是有迟有早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不论在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等领域里,已经做出重大贡献或行将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死,的确可用重于泰山来形容,令人倍加痛心和惋惜。而普通人的死,对其家人或亲朋来说,无疑是令人悲伤的、难过的,但应视为是正常的;即使属于塌天之祸,也应理性对待。至于恶棍、坏蛋之死,可以说轻于鸿毛,甚至不如鸿毛,死有余辜。

143、《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战国时子思所作。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讲的是合适、辩证、不走极端。就人的品性而言,至清至纯与缺德而又肆无忌惮,都是极少数。高者难攀,低者可恶,而居中间者则是大道正道。所以,《伦理学》上有这样的论述:居于怯懦和鲁莽之间是奋勇有为;居于吝啬和挥霍之间是慷慨大方;居于卑屈和傲慢之间是谦虚谨慎……人,无不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中,在多年的生活过程中,往往形成和坚守着一套思维定式和习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旧有的思维和习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现实生活。因此,必须在思维观念和生活态度上有所调整转变,其方向就是既不能攀高,也不能沉沦,比较适合的方式就是中庸之道。

144、二是,2014年《中华读者》第三期介绍了一位61岁的癌症病人:他躺在医院的床上做化疗,头顶上挂着五六个药袋,但他依然满面春风,谈笑自如。他对来探望的朋友说,曹操62岁病亡,李白61岁就没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享年分别是49岁,想想这些旷世大名人,也就活了这么久;我作为一个平头百姓,也60出头了,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数了。然后爽朗大笑,俨然是一个胜利者。笑过之后他又说:别以为我不恋世,刚才我算的只是死账,同时我也算了一笔活账,得了癌症后依然活了很久的人大有人在:马寅初先生90岁高龄做了直肠癌手术,活到102岁;二胡演奏家闵惠芬1981年患癌症,先后做过6次大手术,至今还活跃在乐坛……这样一算,我就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说完,他又是一阵开怀大笑,笑得十分率真,甚至把周边的人也都逗笑了。

145、自然的确是可贵的、令人向往的。不要说纯朴而自然的生活,就连死亡也是自然些好。作家兼医生的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她对人的自然死亡一往情深,曾公开发表多次议论。她在一篇《随死犹轻盈》的文章中说:我建议人们在临终时放弃过度治疗抢救,以最接近自然的死亡方式实现‘尊严死’。有些长期卧床不起、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甚至连意识都没有了,临终时在他的鼻子、嘴里还横七竖八地插入一些管子,还在他身上施加一些干预,这是否就是罗医生所说的过度治疗抢救?这对老人的尊严是否是一种粗暴的伤害?老人寿终正寝,从容地谢世,犹如秋叶飘零一样轻盈,这是多么自然而又合理的方式啊!印度作家泰戈尔说得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自然死、尊严死,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何必多加折腾呢!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