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名言 >

励志名言

佛的看淡生死(精选99句)

励志名言2022-05-03119举报/反馈

1、无明亦缘非理作意。《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

2、【天天禅语】心欢喜,则乐观;心理怨,则生憎恨。

3、【自救与救人】 改新自己是自救,助导别人是救人。

4、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

5、【心灵禅语】 地位非常低下的,人会有非常高的智慧。

6、【天天禅语】祈祷,是归向、反观本性,以显清明自性。

7、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凡心斋坊,听了一堂了凡先生

8、使自己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健康漂亮,是学佛的利益之一。

9、每天要感谢父母与众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负父母与众生。

10、【天天禅语】要活得健康,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人生才会幸福。

11、【最有禅意的句子】有毅力、勇敢,坎坷的道路也能走到平坦。

12、了即业障不离空,不了应须还宿债。(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13、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是为生活的密行。

14、“物”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即五欲六尘。

15、一心不散乱,尽摄诸善法。(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七十三

16、不愿荣饰,安贫度世。少欲知足,不长蓄积。(《禅宗永嘉集》)

17、因果福报,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世做者是。

18、【天天禅语】善需大家做,力量才会强;福需大家造,福气才会大。

19、不藏不露,不迎不拒;不远不近,不即不离;本色示人,真心做事。

20、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法句经》卷上,言语品

21、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离耶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22、【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改变自己、净化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净化别人。

23、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24、很单纯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人生的意义交给那些复杂的人去探求好了。

25、树立个人正直、勤劳、诚信、敦厚、善良、合群等良好形象,令人信赖。

26、用慈悲心解世间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寻佛法,犹如觅兔角。

27、【天天禅语】利用时间体会人生,融会道理,不但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28、不执著真谛,不被俗谛所缚,圆融真、俗二谛,平衡事、理,是为“中道”。

29、世间有四业:一智、二珍财,三受五欲乐,四求于解脱。“四十华严”卷十二

30、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楞严经》卷八

31、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庄严佛刹行。《大般若现证庄严论》

32、【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宁可德行优秀而消失肉体,也不愿无德而苟活在世。

33、禅宗所说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没有分裂的那个完整的心的原态。

34、【佛心禅语】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35、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镰刈。(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五

36、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

37、【佛心禅语】 佛说:“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低处纳百川。”

38、聪明的妻子,一定尊敬丈夫,并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南传《佛教格言·贤人品第十六》

39、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40、自古以来,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才会保持自然的和谐,阴阳的平衡,万物才能自然更迭。

41、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42、【佛学大师经典语录】怎样消解做“人上人”的冲动?佛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经》

43、【佛心禅语】 若常愁苦,愁遂增大。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若常烦恼,烦恼滋多。——《宗教箴言录》

44、【佛语禅话】佛云:“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敌人,行善与作恶的时候,自己是自己的证人。

45、人生无常,人命只在呼吸间,一秒间过不了关,生命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46、当以慈心养育幼弱,见禽兽虫蛾、下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随其所食,令得稣息。《佛说阿难四事经》

47、真学以解行双到为宗趣,非开解无以趋道,非力行无以证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示真学

48、真正的情爱不是拥有对方,而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更是一种对天下苍生的无尽奉献。《星云大师讲演集》

49、【佛心禅语】 痛苦永远由内而生人生虽苦,却也充满乐,如何看待它们,从哪个角度看待,是可以选择的。

50、【天天禅语】内不随念转,念起即觉觉即智;外不随境迁,境显即幻幻即空。智空双运,是真正的佛教禅定。

51、【佛心禅语】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佛陀

52、【佛心禅语】 要称准自己的重量,认清自己能力的底线。过分自信就是自负轻狂,我们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53、【佛心禅语】 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忧愁。一《佛陀的格言》

54、【佛心禅语】 终日相逢无半面,刚然千里有知音。不须格外论奇特,只此全机耀古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55、人生三分之一时间在休息,三分之一时间在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在等待。剩下的时间属于心灵,虽然很少,但是最珍贵。

56、【佛心禅语】 在佛教中,“不知自己”以及“不明道理”,亦即所谓的“无知无明”,被认为是一种罪。——梅原谛愚禅师

57、从事政治者,不贪污舞弊,不假公济私,不借势磨人,不欺压善良,不两面人格、两种手段、挑拨离间,否则非为真正信者。

58、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迦叶菩萨品

59、我常常呼吁大家要利用时间、把握人生。因为多休息几天,并不会增加几天的寿命,多工作几小时,也不会亏损几小时的寿命。

60、不杀生即是仁,仁者爱也。万法皆由爱心起,一切善行离不开爱,因为有仁心爱念就不忍杀生害命,进而能积极地救护一切众生。

61、佛家禅语:布袋与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m.taikS.com)

62、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大般涅槃经》卷四,如来性品

63、【佛心禅语】 有情在所难免,有情,世间才有爱,才有博大的慈悲,可是情过重就会令人丧失冷静和理智,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64、【佛心禅语】 若能顿舍从来妄想执著,于一念顷顿悟自心,顿明自性,不染诸尘,不落有无,自然法法成见。——《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65、【佛心禅语】 做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证严法师

66、应当修习无相正观,无相能伏妄想。唯现实性,不见实相,一切诸法,体本空寂,无见无知,是名正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67、【佛心禅语】 在喧嚣处,修得暇满身,真正的清闲应是身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68、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69、【净莲出泥不染尘,拈花微笑慈悲心常修心】1.简单快乐的真谛。2.积善就是积福,爱人就是爱己。3.心净如镜,胸怀似海。4.抱朴守拙,无欲则刚。

70、性格要和悦,不可以离开大众,不可以独来独往,不可以攀附权贵,不可以“一对一”进出,或只与少数一二人来往;僧团即是团体生活,僧众至少要三人

71、【佛心禅语】 梦窗国师不是说“我是出家人,当修忍辱之心”之类的话,而是说 “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人好多时候的狂躁,其实是“相由心生”。

72、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需要精神扶贫、灵魂扶贫。我承认,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国家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扶贫机构,帮助需要的人们精神脱贫、灵魂脱贫。

73、【佛心禅语】 你就是一颗明珠 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 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

74、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曾有不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75、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法句经》卷上,恶行品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光明童子因缘经》

76、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一切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77、人不能无自我,也不能太自我,凡事过度必致偏执,人一偏执,就容易钻牛角尖,痛苦就难以避免。所以古人教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执中,中则不偏不倚,思想崇正,做事崇实,做人崇信。

78、【佛心禅语】 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产生的压力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那些主动迎接挑战,经常接受磨炼的人,才能顶住困难,并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从而走出逆境,创造出崭新的天地。

79、【佛心禅语】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却不知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80、【佛心禅语】 宽容是性情的空间,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戒律是自我的空间,布施是实现的空间,禅定是智慧的空间,单纯是喜悦的空间。有了这些空间,便能发现“真我”的妙用。——郑石岩

81、不应该自吹自擂,不应该胡言乱语,不应该学会骄傲,不应该挑起争论。不应该堕入欺诳,不应该故意作恶,不应该根据生活方式、智慧、德行戒行轻视别人。《经集》第四品,第十四章《迅速经》

82、给我风我就是雨,欣赏这种自信;你是奔驰我就是制动,支持这种冷静。缺乏冷静的自信会暴雨成灾,没有自信的制动不过是一辆抛锚的车。自信和冷静是生命的双翼,配合得越协调,人生飞得越高。

83、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诸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84、不管是人间还是天堂,都不能满足我们难填的欲壑和过分的奢望。能够尽量使自己豁达些,不因任何琐事而烦恼,就会使我们心境恬适,安之若素,使我们周围荡漾着神圣的和谐之声。这才是幸福人生的真谛。

85、【名人佛学经典语录】《法句经》说:“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噎。”意思是说:过失不属于罪恶,能够自我忏悔就是向善了,这样的光辉普照人世间,就像太阳普照没有云翳遮挡一样。

86、禅是一种心的平坦,心的空闲,心的恬淡,心的宽阔,心的淡然,心的更新。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心地的干净与自然。也就是他,给了我们无上智慧的万丈光芒,照亮了欲望与贪婪的灰暗,消融着人世间的愁苦。

87、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菩萨于三千大干世界中,无有一事而不知者:若偈、若辞辩、若咒术、若戏笑、若歌舞作乐、若工巧。《大宝积经》卷一0七,大乘方便会

88、人在世间,不离世俗事。如能厘清人我是非,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善尽本分,圆融人事,即是通达“俗谛”。能透彻了解佛陀说的一切真理,契入般若,心正念定,不被外境所转,此谓通达“真谛”。

89、极少有人会想到:今日平安健康,明日是否还能行动自如?今日财势顺利,明日有无不测?人常处于“悔不当初……”的懊恼中,想做却力不从心,后悔又已太迟!此时不仅罪业层层叠叠,甚至到了临终仍惶惶不知所归。

90、觉后为“空”,而未觉之时,则是一种世事无常,被这莫测的人生捉弄的感觉。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佛说无常经》中所言:“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91、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

92、我们常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心中想了,口中说了,而不去努力实践,再美好的理想与志愿都是“梦”;蚂蚁、蜜蜂虽是小动物,犹知勤于工作储粮酿蜜,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发挥才智,去努力工作服务人群呢?

93、【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言词、学识、议事、辩论等都是才能的流露;温和、恭敬、慎重、谦让等都是德性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没有偏颇的人,就是掌握了修养身心的方法。所以,他们技艺超群也没有人忌恨,虽然名誉高于别人,别人也心悦诚服。

94、在这茫茫的人生旅途上,我们应该寻找自己未来的去处,求得一个正确的方向。假若常常亲近愚痴之人,则前途将茫茫然,方向也容易偏差。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己已经迷惑不清了,若再亲近愚者,很容易随波逐流,舍义求利,迷失自我。

95、【佛心禅语】 佛说:“懂得舍弃才可能有所获得。”对人生来说,舍弃本身就是一种 智慧、一种清醒,更是一种金钱买不来的财富。人们应该舍弃世间的浮华 欲望;舍弃贪、痴、嗔;舍弃梦幻泡影、虚妄;舍弃一切本不属于自己的 东西,你才可能获得

96、相由心生,这是一句佛语。每个人的心是一块田,种善因,故得善果种恶因,故得恶果。而相由心生,笑容就是心灵的一面明镜,真实地映射内心所种的因。心是一块田,种什么,得什么,心若不自由,走到哪里都是囚笼。心若无归宿,走到哪里都是流浪。

97、以佛心做事,一切事都是佛事。时时刻刻能够安心,就是在道场中,就是在做佛事。修行不只在禅堂之中、梵刹之内,一个人若能静,即使身处红尘闹市,也能自在安详。若是不能放下内心贪欲、不能破除无明嗔恨、依然执着痴迷,即使佛音盈耳、整日焚香礼佛,也不过徒增烦恼耳。

98、二十多年前,我正年轻,觉得这个世界暗无天日,感到前程一片迷惘,生命时刻处在坍塌的边缘。二十年后回头再看,发现那个曾经的我不可理喻,当时觉得垂天之重的事实际上轻如鸿毛,当年看似过不去的坎其实跨步能过。人们,再难都要好好活着,活着活着,就活得一切都风淡云轻。

99、【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佛法是生活中珍贵物、无价宝、宝中王。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地位,甚至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钱财只是暂时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辈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仅是今生的依处,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证得佛果为止永恒的怙主。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