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名言 >

励志名言

圣严法师禅学经典语句(精选96句)

励志名言2022-03-26110举报/反馈

1、何谓菩萨行?

2、如何避免妇人之仁?

3、拿什么来做布施呢?

4、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5、对一般人来说,要怎么做,才能让情绪对生命产生正面的利益?

6、一般人并不懂得管理、控制情绪的方法,如何才能做好情绪管理?

7、布施无相,我们受布施,也要无相受,心里才不会觉得有愧于他们。

8、牺牲是毁灭自己而利益他人,奉献却是永远的成长自己又成就他人。

9、只要时常以好的念头取代坏的念头,就可以把情绪管理得更加圆满吗?

10、对于情绪,最好能够化解、融化,我们讲消融情绪,而不要控制情绪。

11、在做的时候,要把金钱的力量用在刀口上,不要锦上添花,应该雪中送炭。

12、妇人之仁的现象就是不问就里、只看现状,凡是有人求助,便给予布施,造成

13、不公平是当下的感觉,想找到原因并不容易。在现实上,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

14、智慧本身必须放下主观的自我,同时要靠经验的累积、心胸广大、看得远又看得准。

15、有一些佛教信徒想要回馈社会,拿钱出来做布施,却不知道怎么做,就来问我怎么办。

16、这需要反省的能力。假如有反省的能力,可以看到自己有情绪,然后觉得惭愧,就要马上忏悔。

17、情绪没有了,便能产生智慧和慈悲,能不能说有了智慧和慈悲,就懂得如何控制和安抚情绪?

18、在生活和工作上,经常为了竞争和比较而感到不公平,当自我无法抚平情绪时,要如何调整自己?

19、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

20、很多人会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还愿和许愿,在还愿和许愿过程之中的就是我。

21、可是牺牲就不一样了,牺牲只能一次,例如用身体来牺牲,牺牲后就没有了,一粒麦子种在土底下,生出

22、许多人因事情不能如愿,压力得不到纾解,情绪一升上来便走向不理智的绝路,遇到这样的人该如何劝解?

23、我有一位弟子,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便偷偷地在心里发了一个愿,希望在十年之内布施一千万元台币。

24、有钱可以布施,没钱也可以布施,有学问可以布施,没学问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东西可以布施。

25、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师父,你看,那些人来了,又不送红包,只会眼睁睁地瞪着你看,这些人真是罪过!

26、在人生的过程之中,多半人都觉得有一个目标要去达成,这个要达成的目的是我,而正在往这个目标努力的也是我。

27、要有智慧,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智慧本身必须放下主观的自我,同时要靠经验的累积、心胸广大、看得远又看得准。

28、要知道,初发心难,维系住不变不退的长远心更难,一曝十寒的人太多太多了,能够持之以恒,才能实践菩萨精神。

29、智慧指的是经过调查、考察、客观判断之后所做的决定。有时候,即使是经过分析之后做成决定,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30、情绪会造成集体激动的行为,当大众情绪不断酝酿到爆发的时候,沸腾的情势往往使人失去理智。针对这种现象,该怎么办?

31、所以,公平与不公平之间很难说得清楚,不公平多是从主观的立场来看,我们若能看到各别个体的本身,并从他们的立场来看,就是公平的。

32、而消融情绪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发泄情绪,另一是疏导情绪。疏导是让情绪有个柔和的出口,而这个出口是用来化解情绪,并不是让情绪爆发出来。

33、但重要的是,要不住于相,住于相就麻烦了。住于相的意思就是说,布施时一定要布施给某一个人,布施给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并要求获得一定的响应。

34、某杂志的编辑来访问我:现今的社会和世界都十分的混乱,人心不愿向善,全是自私自利,所做出来的事也都是损人利己,就法师的观点看,该怎么办?

35、群众的情绪跟婴儿的情绪差不多,这个时候只会有一种现象:大家跟着激动的情绪转,转着、转着,情绪也跟着沸腾,没有停下来给自己深思熟虑的机会。

36、人生的价值,则是在于奉献、感恩,当我们有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是我;当我们接受别人的协助,而且愿意感恩对方的协助,这也是我。

37、控制情绪是指有情绪却不让它发出来,拼命地别住,别久了就会爆炸,爆炸的时候可能发疯、发狂,发生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事。这就好像锅里面装满了水,在

38、当你要决定是不是该帮什么人的忙之前,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不要马上做决定,除非你对这桩事、对这个人已经很清楚,才可以马上做决断,否则应该先仔细考察及考虑。

39、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半来自伟人们为奉献而奉献的精神,才能获得后世对他们的歌颂和赞叹,但如果他们当初仅仅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努力,我相信他们也不会成功的。

40、儒者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是勉励凡人也要见贤思齐,希望自己也能逐步地迈向圣贤的目标。在佛教而言,这就是发苦提心,是要求自己效法佛和大菩萨们的心行。

41、很多人都知道,把钱放在自己家里并不保险,因为可能会被小偷偷走,也可能被一把火烧了。所以,有人把钱拿去投资置产,或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但是投资可能会蚀本,银行也难保不会倒债。

42、群众运动中,大家的情绪都是一窝蜂的,当下大家都说好,自己也跟着叫好,如果大家都说不好,自己想也不想就跟着说不好。这样做,不仅没有个人思考的空间,也没办法冷静下来理性分析。

43、奉献并不等于是牺牲,很多人把牺牲跟奉献当成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奉献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贡献给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对象;虽然奉献了,却不但不会损失,反而在奉献中自我成长,收获

44、为什么我们要对做好事的仁人义士给予鼓励和表扬,因为对社会大众很有意义,这可以让大家看到他们对社会的奉献,以及他们所受到的表扬与鼓励。在此,感受到被表扬的是我,看到人家被表扬的也是我。

45、相反地,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只知道努力付出、奉献、实践、尽责,就像俗语所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结果没预期得到的东西反而得到了,而且是得来毫不费工夫。这就是菩萨精神,也是解脱的快乐。

46、日据时代的台北,有位义贼廖添丁,以偷得来的钱去救济贫病的百姓。佛教并不赞成义盗的行为,佛法讲究的是以自己的智慧力、心力、体力、资本,营生赚钱,将所赚得的资产,帮助社会,才是慈悲的精神。

47、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个人好笨、这样做太傻,自己的钱不用,给人家用;自己的福报不享,给人家享受;自己有时间不好好玩乐,还去做义工奉献给别人。其实在奉献的过程之中,自己的收获反而更大,成长反而

48、如果能转过念头来,才能自利利人、自救救人,也就能海阔天空!大家都会讲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可是当情绪真正来的时候,悬崖勒马的很少,回头是岸的也很少,没有回头的想法,一直往前走,那就是走死路!

49、智慧的意思是不为自己打算而做的好事。例如,有一桩事在你面前出现,你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也不特别为某个人、某个团体的利害得失考虑,心平气和地把前因后果弄清楚后,以纯客观的立场,所下的判断。

50、其实我也是普通人,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行菩萨道并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而且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空口说白话或是高谈阔论。事实上,每个人只要愿意尝试,也很容易做得到,而且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快乐。

51、譬如父母对待子女,时常按捺不住情绪就破口大骂,骂完之后反省自己,便对孩子说:对不起,孩子,我这个做妈妈的很愚痴,不应该生气,请你原谅!因心情不好而开口**的家长,如果有反省能力,孩子也不会痛苦。

52、功德的我是以还愿和许愿的心主动付出,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苦,反而会觉得非常快乐,也因为懂得感恩、奉献,更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因为做了对人有利的好事,生活有意义,生命价值就这样呈现出来了。

53、在情绪快爆发的当下要赶紧转念,退一步海阔天空,应理性地看待与解决眼前的困境。我经常说:山不转路要转,路不转入要转,人不能转则心念要转。也就是说,心里不要老觉得某桩事非得怎么样不可,如此一来,心就能转变了。

54、譬如说失恋的人中,为什么会有人自杀和**,做出如此激烈的手段?就是因为心里想着:非得到对方不可,得不到我就死。或者是自己得不到对方,天下人休想得到,把对方毁掉以后也自毁。这就是玉石俱焚,完全没有转寰的余地。

55、布施是很微妙的事,布施如挖井,如将土挖得愈大愈多、则井中的水量愈广愈深。这种理念不仅仅是佛说,中国的老子《道德经》也曾这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下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6、缴了学费以后,下次会更有智慧,让自己能够解决或处理类似的麻烦问题,或是又遇到这种问题时,自己不会再陷进去。这么做就是退一步想,也是转念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入转,人不转的时候,只要心转过来,那胜路就在面前了。

57、至于怎么化解呢?我经常告诉大家,不要只是眼睛老是看着、耳朵老是听着、心里老是想着,而要赶快脱离让自己产生情绪的情境,然后藉由念佛、数息或打坐、拜佛来分散、移开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是在化解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

58、我的建议是,就像你要把钱存放在银行一样,必须先调查哪家银行的信用比较好、资本比较雄厚,在国际上信誉如何,即使这家银行倒掉,也有其他保险公司出面付给理赔,同时也得弄清理赔的数额。这样你把钱存放在这个银行里才比较可靠。

59、但是我们都还在凡夫的阶段,怎么可能完全无相呢?至少我知道什么人给了钱,什么人没给钱。但是,我会时时警惕自己,要无相,要平等的给予祝福。而且既然听了《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何况我还在讲《金刚经》,当然更要练习着具备这样的态度。

60、所以,冲突发生的时候,最好有第三者来劝一劝,如果自己有智慧,不妨先道歉,说声:对不起,我相信你有理,不过我也有点不高兴,现在我们都在生气,有理也说不清,能不能等一会儿彼此冷静下来之后,大家再好好谈。如果能这样处理问题,会比较好。

61、把止恶、修善、度众生的菩萨行,具体落实在生活里,就是一套与他人、与自己相处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常起尊重、感恩、赞叹、奉献的慈悲心;与自己相处时,则常生起惭愧、忏悔的精进心和清净心,你就是修学菩萨行的初发心菩萨。

62、譬如,过年时在农禅寺,好多人来向我拜年。我算是什么人物,值得人家这样拜?他们拜的时候,我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他们拜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来看看圣严法师是什么样子,有的是以恭敬心来送红包给我,来赞扬我,这两种都有。

63、要安抚自己的情绪很不容易,如果情绪已经升起,要再设法安抚下来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候,只有想办法赶快脱离使自己产生情绪的环境,远离不舒服的状况,让心安静下来,保持头脑冷静,慢慢地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如果不赶快回避,就不容易按捺住已升起的情绪。

64、还愿、许愿的是我,负责、尽责的是我,奉献、感恩也要有我,但是佛教也指出,众生就是因为有我,所以产生种种的烦恼,因此特别指出需要有无我的修行。只是一开始就讲无我,几乎是不可能的,必然还是要有一个我,那就不妨把自私自利的我,转变为功德的我。

65、以佛教的立场而言,解脱乐才是究竟的快乐,而追求解脱乐的唯一道路,就是行菩萨道。然而,很多人把行菩萨道看得非常高深莫测,认为自己的层次很低,根本达不到菩萨的标准。因此,他们遇到我时总是说:师父,因为您的修行境界已经很高了,所以才能行菩萨道!

66、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做善事、做好事,这代表着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和温暖。但是,慈悲必须和智慧配合起来,否则,虽存好心却可能做了坏事,出钱出力的结果造成别人的困苦,反过来怨恨你。那是不会帮忙,以致愈帮愈忙。这种事情常发生,如何判断,必须靠智慧。

67、可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即使打骂了孩子以后说对不起,仍然是没有自制的能力,也就是没有修养了。他道歉的目的,只是在打过以后希望孩子不要生气,但是家长自己仍气得要命,这并不可取。老是发脾气,在道歉后却不知反省改过,这个人还是没有观照能力的。

68、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我们这些发了菩萨愿的凡夫,是初发心的婴儿菩萨。婴儿,本来就是要在跌跌撞撞,倒了再起,起了再倒之间,慢慢学习、渐渐成长。所以,不要怕犯错,更不要怕能力不够;只要方向确立,心意已定,一日比一日更进步,就一定有成就圆满的一天。

69、情绪不一定是坏念头,有的时候它只是希望达成某个目标,本来是好念头,但因为遇到阻碍和不顺心的事,所以产生了情绪、变得不快乐。这种情绪产生以后,多半的人还觉得自己是对的,如果自认为是错的,它不会变成情绪,就因为自认为是对的,所以才没办法压抑情绪。

70、面对不同于平常的状况,如果会使自己痛苦、兴奋或是忿怒,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当下的情况。若与人发生争执,正在气头上的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而继续争吵,此时劝架的人无论如何得要拉开双方,让彼此听不到叫骂声、看不到表情,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情绪就安定了。

71、因此,情绪来的时候,最好有朋友帮忙,要是朋友不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情绪,最好平常自己多下一点工夫。做工夫的意思就是,平常对任何事都要往好处去解读,做个阿Q也不错。虽然阿Q心态是愚痴的、是不好的,但是让自己有历练的机会,并把经验教训当作是缴学费。

72、解脱的快乐并不一定要等到彻底解脱时才能得到,只要朝着这个方向走,每走一步就会有走一步的快乐,而且一点都不是勉强得来的。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分,而且通常都身兼数职、具有很多身分,只要我们能够负担起各方面的责任,尽好自己的职责,就能品尝到解脱的滋味。

73、因此,菩萨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常以凡夫的形相,在世间随缘化众的修行者。所以,菩萨主要是发了菩提心的众生,而不拘于特定的形相,凡能已发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者,便会誓愿学习慈悲与智能的菩萨行。以此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

74、然而,要有反省的能力需要先有观照的能力,而观照的能力一定要以*坐或禅修的功夫做为基础。有了*坐、禅修的功夫之后,才能观照到自己有情绪。但仅仅是这样,功夫还不够深,还是会有情绪,只是在脾气爆发时可以马上说:对不起!很惭愧。但能做到这样,就已经有观照和反省的能力了。

75、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们就应该赞叹他,虽然只是一点点好事,但是,也应该加以赞叹。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励、赞叹的,而不希望被指责、谩骂。所以,不论是财布施或言语布施,布施如果得当,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不理想、不满意的事呢?

76、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待孩子们也没有办法完全平等,因为孩子各有各的需求,父母应该恰到好处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需求的小孩给了他,有需求的小孩却不给他,这就不对。譬如有的小孩常生病,有的小孩身体很好,父母对于身体较弱的小孩,照顾的时间一定比较多、疼惜也比较多,对于身体健康的小孩,则照顾得比较少。

77、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连十个手指头也不会一样长,同在一个屋檐下吃大锅饭,有人吃得多、有人吃得少,而食量大的人工作量不一定大,工作质量也不一定好。同一个团体里,工作时数多的人工作质量不见得好,表现好的人也不见得受到老板的重视或欢喜,甚至升官发财都可能是工作效率差的人,这些都是不公平的现象。

78、总之,只要一件事情是自己乐意做的,而且别人让我们有机会奉献,我们就能够在其中得到快乐。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菩萨道的解脱之乐,一定要在解脱以后才享受得到,在还没有解脱以前,做了多少,就能享受多少快乐。’一心只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尽责、尽心,丝毫没有想到背后的目的,就能够无私地付出,并体会到快乐。

79、将钱拿来做布施也是相同的道理。你事先得调查哪个人、哪个机关、哪个团体、哪个地区的哪一桩真的需要帮助,你不要错过;可是,一般人则是通过可信亲友的介绍获得信息。经过调查之后,确信某些团体有信用,有长远及整体的工作计划,有完整的管理制度的话,那大概比较可靠。把钱捐给他们,参与他们,奉献社会。这可以说是有智慧的布施。

80、也有许多人会发自私自利的菩提心,期望自己早日成就,因此,老是要求周遭的人,先来成就他、护持他,待他一旦得大成就、具大力量时,再来济度众生。持这种观念,虽然没有什么不对,却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和榜样。真正发菩提心,是要无条件、无目的的付出,专心一意地在心中发愿如何去化度一切众生,从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值得不值得。

81、这是因为当我们做事时,如果能抱着不为任何目的而奉献的态度,一心只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尽责、尽心,丝毫没有想到背后的目的,就能够无私地付出,并体会到快乐。否则,如果总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才想要奉献、付出,就很容易陷入等待、期望之中,心里老是想:我付出这么多,而上司从未考虑提高我的待遇和升迁!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情绪反而会因此起伏不定,痛苦不已。

82、这样会不会不公平?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平等。因此,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不公平自有它的原因,当从事情的原委来看整件事的时候,它本身其实是公平的。譬如有病的人多吃药,保险公司就多花点钱,没有病的人少吃药、少看病,享受保险的福利少了,但是照样要出钱。请问,哪一个是公平,哪一个是不公平?看看自己是愿意生病,还是希望健康一点好呢?

83、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国王、王子、居士乃至鹿、牛、象、鹅等动物,都被称为成佛的因行,也就是修行菩萨道的阶段;观世音菩萨与地藏王菩萨等诸大菩萨也是如此,他们以种种身分和形相,在世间救苦救难,当众生需要什么样的菩萨,他们就以那种形相,出现在他们四周和中间。

84、我说:阿弥陀佛!不可以这么说。他们来见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们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脱。我平等地祝福他们,他们红包里有多少钱,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们究竟有没有送红包。他们能来,便是不容易!他们没有去看电影,而来看我这和尚,就算是抱着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这就是一种无相的态度,就是不要以差别心、差别态度来看待众生,而以一律平等、无差别的态度来接待他们、祝福他们。

85、所以,站在安定情绪的立场来讲,若能够不参加群众运动,最好不要参加。不过,有的时候为了改变社会,是需要有群众运动,否则不容易改变。但是在参加群众运动的时候,为了要掌控自己的情绪,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说:我的情绪不要被群众运动所笼罩、所困扰;我只是参与这个活动,让大家觉得这件事情是正确的,至于自己还是要保持清醒,不会被群众的情绪所干扰。能够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

86、以佛法的观点而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智慧、慈悲的无尽灯,我们可以把这一盏无尽灯奉献给大众,让大众都来点亮他们自己心中的那一盏灯。这是《维摩经》中所说的,也就是佛心。把你的智慧、慈悲,以及所有的一切奉献给他人,让别人得到安慰与想要的,但自己并没有损失,这是奉献,而不是牺牲。牺牲是毁灭自己而利益他人,奉献却是永远的成长自己又成就他人。一位没有慈悲心,不与其他人

87、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负责、尽责,负责、尽责的人是我,负的是我应该负起的责任:如果我是国家的公民,就要负起国民的义务、责任;如果我是一个法师,就要负起法师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你可能是一个太太,也同时是孩子的母亲,又是一位女儿、媳妇,在工作场合上则是一个职员……你有很多的角色,凡是这些角色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你。

88、能够奉献,就能够成就大众。佛陀告诉我们,要成佛应该要先修学佛法,要先学习着如何断烦恼。而断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菩萨的精神,就是,利益众生、广结人缘。而做菩萨先要发大菩提心,而初发心是最可贵的,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行远登高都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如果脚下第一步不跨出去,一味好高骛远,则永远只是望梅止渴,不切实际,止不了渴,因此一定先有初发心,然后脚踏实地的照着去做。

89、我说:我没有自己的观点,佛法住世是以六种波罗蜜来度化众生。波罗蜜的意思是超度、超越、度脱、救济、度过。六度中的第一波罗蜜是布施。在我写给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弟子共勉语中,有这么两句话: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所以,要救济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所处的人间,必须要以付出为第一优先的方法。或许有人不赞同:哼!我又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拿什么去布施?或者想:如果将东西布施掉了,它又如何回来?

90、特别要强调的是,惭愧不等于自卑,忏悔不等于后悔。我们在检视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时,如果对当做而没有做的事感到惭愧,就会激励出下次努力去做的决心;对于不当犯而犯、甚至一犯再犯的错误,若能心生忏悔,一方面可以悬崖勒马,及时改过,一方面也可以勇于承担后果,不会狡辩诿过、推卸责任。因此,惭愧的心、忏悔的心,是积极的自勉自省的行为,跟自惭形秽、自以为处处不如人,或是不断犯错又不断后悔,是绝对不相同的。

91、有钱可以用钱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识、技术,则可以用知识技术布施。如果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用欢喜心来布施,或说一句赞叹的话,用言语来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桩坏事,你原本可以骂他,但你不骂他,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愿他以后不要再做坏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响这个人。心有诚,物有感,顽石也能点头,何况是人?因此,只要诚心祈求、祈祷,希望他不再做坏事,或用柔软语来劝导、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92、尽责任就是默默耕耘,至于会有什么收获,自然老天有眼。所谓老天,其实就是因果循环,如果我们付出的多,却得到的少,就表示因缘尚未成熟,那就继续努力吧!所谓水到渠成,水总是会来的,如水还没有来,就表示目前时机未到,那就再慢慢地挖地、开渠。如果能这样想,得到成果时既不觉得意外,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没有得到,也会知道是因缘还未成熟,而不会感到气馁。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不为追求任何目的,只为奉献而奉献,这种精神本身,就能为自己带来解脱的快乐。

93、我们要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初发心,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如果觉得疲倦,有一点退心时,就要再提起初发心。初发心就是成就佛道、成就大菩提道的大愿心。其实也就是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最终的目标则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次序应该是要成佛必须先学佛法,学佛法先用来断烦恼,要断烦恼先要发愿度众生;因此四弘誓愿的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次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才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说,菩萨是自己未度先利人,这就是菩萨的初发心。

94、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这么想:自己做的事情虽然是对的,但因缘不具足。自己虽有能力掌控白我不受伤害,但是没有办法掌控外在因缘所产生的变化,此时只好继续往另外一个方向去努力。既然这条路已经走不通,那就改走别条路。如果能这样转念,情绪就能够安定下来。所以,不要认为情绪就是坏念头,引发情绪的念头不一定全是不好的。动机不见得是坏的,只是遇到外在状况发生了其他现象,让自己没有办法接受,于是坏情绪就出现了。这时候,刚开始的好念头,也就会连带受到影响而无法持续下去。此时,只有让自己转一个念吧!

95、究竟要怎么样才是最保险的呢?最好的办法,是把财产储蓄在所有人的幸福中,那才是最究竟、最可靠的储蓄。所谓储蓄在所有人的幸福中,就是提供我们有形、无形的财产,包括智慧的财产、体能的财产、时间的财产,为众人谋福利,帮助其他人获得利益,这不但水火不能破坏,小偷偷不走,强盗也抢不去,连政府抽税也抽不到,为什么?因为财产都释放给大众了。这种情形的我,就是功德的我,你付出多少,你的功德就有多少。功德的我是不为自己的私利而伤害他人,而会尽量充实自己的生命,努力于学习,然后把自己所拥有的奉献给他人。

96、当时简直像是痴人做梦,然而发愿之后,在十年之中,恰如其愿,布施了一千万元,满愿后,便对她的先生说:我已为你布施一千万元台币,收据都在这里,全都是替你做的。先生非常惊讶地问:你真的替我花掉这么大一笔钱?可是我们在十年前怎么会有一千万呢?是没有啊!但是,又哪来那么多钱布施?因为我发愿布施,所以时常将你的钱拿去布施,今天告诉你的目的,是让你知道钱是用来布施,不是去做坏事。接着她又问她先生:我们现在拥有多少资产?答案是已超过布施的十倍。她因为要布施,所以拼命赚钱,设法开源节流,并将多余的款项布施。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种人。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