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远方的诗和烟火》读后感锦集

原创美文2022-03-21189举报/反馈

  《远方的诗和烟火》是一本由康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方的诗和烟火》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在路上

  不擅长写字的人往往对印刷品怀有难以名状的情感。收到书时,封面上依然残存着北方凌冽的空气。翻阅篇章,触纸生凉,指尖像是划过了班公错、玛旁雍错清冷的水面。尽管,本书的许多图片和文字我已在“消失的村庄”公众号上阅读过,但印刷品还是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都变得益发鲜活,像电影一样一幕幕闪过,久久不会消散。

  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叫凯鲁亚克的人多次穿越美国大陆,留下了一本叫做《在路上》半自传小说,他用这本书定义了自己不羁的人生,开启了公路文学先河。《远方的诗和烟火——青藏纪行》是康凯的《在路上》,在这本书里,你能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能感受到闪躲在故事之后的那个有趣而自由的灵魂。许多人的烟火,是作者的诗和远方,封印着作者的回忆。全书分为两篇,“到离天最近的地方去”和“与神的孩子相遇”。作为深度社恐患者,我更喜欢“与神的孩子相遇”这个部分,好看的阿桑、追婚的阿比、活佛达玛甲、会唱歌的贡秋卓玛,他们是我想去结识,却无法结识的陌生人,他们的人生,丰沛而有趣。羡慕康凯广交朋友的社交牛逼症,还有将见闻转化为文字和图片的能力。人生长度有限,所幸有朋友,他们的故事拓展了我们生命的宽度,让我们心生感慨,人生多元,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本书图文俱佳,令人爱不释手,建议一鼓作气读,佐茶休闲读,旅行伴手读,总之,无论怎么读,都很快乐!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期待着康凯的新旅行和新作品!

  《远方的诗和烟火》读后感(二):无数人的诗和远方,原是另一群人的人间烟火

  缘分真是妙不可言,初识康老师是通过格玛的结婚照,她就悬挂于格玛家古朴的嘉绒藏房院内正中,画质亮而不溢,润而不腻,风格深邃又自然,充满着人文气息。

  认识这许多年,康老师一直行走在路上,而我也偶尔在假期踏上他去过的土地。我是一个体验者,而他是一位记录者。今年他的新书《远方的诗和烟火》出版了,我有幸成为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康老师同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文摄影师,书中每个故事读完都会在脑海中呈现一幅影像,清晰又富有想象空间。其中几个故事我尤为感触。

  故事一:神的孩子土登格拉。康老师把最美的文字都给了格拉。他形容欣赏格拉创作的唐卡,是观画,亦如参禅。在格拉看来,画唐卡不仅仅是创作作品,更是一种修行,在格拉的唐卡世界里,看不到个性的展示与张扬。在笔画的起落间,看到的是平实,怡淡,深邃而自由的灵魂独白,是对生活最高的礼赞。

  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透过他们,你才能认识真实的自己。我由衷喜悦的看到在康老师被土登格拉感动的每一个瞬间,也瞥见了真实美好的自己。

  故事二、故事三:美丽的女孩金卓和贡秋卓玛

  我总是打趣康老师的作品题材多数是美女,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这些勇敢洒脱的藏族姑娘如此令人钦佩。

  金卓是来自四川党岭的姑娘。童年的她很孤独,只有一只叫做黑眼圈的羊与她相互依靠,相互慰籍,那是她最亲密的伙伴。金卓天资好,是个有梦想的女孩,为此没钱没背景的她孤身到大城市打拼,所经历的人间冷暖可想而知,那断时间能安慰她的仍然只有黑眼圈的遗物。几年后她带着积蓄回到家乡开起了家庭客栈,她仍然唱歌,参与公益。

  真实的生活不是戏剧,今天的金卓仍然是那个靠自己打拼生活的姑娘,这个大山里的姑娘,她勇敢,坚韧,从不纠结,也不会顾此失彼,想好了就去做,成败得失自己承担。她就这样靠自己奋力拼搏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贡秋卓玛同样是一个固执姑娘,她的故事开始于被父母“催婚”,最后被迫选择背井离乡。虽然被父亲冷语赶出家,她却无法不挂念在家乡辛苦劳作的父母。她努力唱歌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给父亲买一件像样的羽绒服。离家的那段时间,家人虽未联络她,却一直偷偷打听她过的是否安好。两年后在决定回家的那一刻她放弃了自己的固执,最终与父母和解。之后的卓玛参演了电影,走上了戛纳电影节的红毯。

  我感动于卓玛与家人之间的相处如此纯粹,而后这种纯粹的性格也带她进入其他人际关系中,对待朋友,对待她的歌迷,她都是这样。时至今日,卓玛经历过人生中的低谷,也体会过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现在的她在草原生活和外面的世界之间穿梭,她,还是那个贡秋卓玛。

  我敬佩这些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的藏族女孩,也衷心的祝她们幸福。感谢康老师记录了这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故事。

  西藏,世界第三极,这里有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珍惜的野生动植物,也有着丰富且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何着迷西藏”,每次我被问到这个问题都感到千言万语在嘴边,但只要说出口就会让聆听的人曲解那个圣洁的地方。读过《远方的诗和烟火》,我想我可以尝试回答一下,令我着迷的是高原变换莫测的云,是高原雨狂放不羁、酣畅淋漓的品格,是转山路上的太阳,是一派祥和的村庄,是班公湖夕阳下的牧人和羊群……

  《远方的诗和烟火》读后感(三):我们向往远方的诗,却是他们的烟火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下笔很久,开头还是决定用这句话。高中时期读北岛的散文《波兰来客》,很喜欢的一句话,那时候意气风发,读不懂后半句,却又感觉读懂了一点。而如今,已至读懂后半句的年纪。

  A某某又发了朋友圈,周末去了XX玩,随之而来的还有靓照,而我却只是躲在屏幕后默默窥屏。

  最近春暖花开,不由在想,要不周末去周边玩,兴致高昂地翻开某红书,搜索成都周边赏花有哪些地方。看着一篇又一篇的攻略,内心却渐渐找寻不到出去的理由,或表述为对待新鲜事物渐渐倦怠更为准确一点。

  我们渴望出去,却又害怕出去。再难回到为了梦想付出一切精力的时代。

  梦醒,梦碎。

  人生前半载,离藏地最近的时候大概就是大学了,时常笑称回家还没有出省快。那时,离西宁的距离只有动车1小时,然而大学四年,去西宁的次数却仅仅不过三次,其中两次还是因实习原因,另一次也不过是去了大众必去的景点,一路的风光从车窗外向后飞驰而去,而我,始终只是一个过客。

  如此算来,藏地,我并未真正行走过。

  什么时候藏地成为了心中的圣地呢?

  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读仓央嘉措的诗的时间。

  读过那么多首仓央嘉措的诗,唯独印象至深的只有这句: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一生的经历这么多,唯独只记得他在理塘的那段时光。

  人的一生会遇到多少人?唯独遗憾于他的初恋。

  如果说,提到仓央嘉措会想到谁,我一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向往着藏地清澈的圣湖、不掺杂质的蓝天、白日里风拂过脸庞的惬意。我从未去过藏地,却自顾自地过滤掉*民们真实的生活,将之视为心目中的圣地,理想中的象牙塔。

  后来,理塘再次闯入眼帘,是因为丁真。那个笑起来仿佛治愈了全世界的男孩。

  而我却依旧胆怯。

  我想,有一天我会准备好,奔赴于心目中的圣地。

  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正如我们追求远方的诗,正是他们的日常烟火。

  因何理由而出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旅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时常在想,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想去藏地,是昆仑山深处的神秘、雪峰之上的孤寂、金沙河水的咆哮,或是夜晚的静谧,天空中盘旋而过的苍鹰,可爱而又质朴的人儿,脑海的放空与内心的平静......

  都不是,是自由。

  当我身处异地,仿佛抛弃了一切枷锁,我的人是自由的,我的心是自由的。我可以听到风的呼喊,花的细语;我可以在太阳下奔跑,也可以在雨中漫步;我可以倚着大树看长河落日圆,也可以翘腿躺在草地看月明星稀。

  当我处于城市之中,压力、喧嚣如影随身,我再也无法拥有像风一般轻盈,像雨一般肆意的感受。

  旅行,只为寻求自由。

  关于行纪的印象还停留在《徐霞客游记》,也是我心目中行纪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峰。

  此书,其语言有时用词优美,有时却是公式化罗列相关地名、山川河流的百科,两者之间的转化读起来颇觉生硬。

  而对于烟火的描写,比如转山、转湖的人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我感知到了他们的虔诚,但在作者描述自我感觉的语言中,却从未感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自己对于信徒们的敬佩之情,反而像是一种玩乐,一种围观,一种热闹。

  我不知青藏对于作者意味着什么,故不敢妄语。但只从这两个角度看,只能说此书好坏参半。

  文 | 柠檬

  图 | 柠檬

  2022.3.17

  《远方的诗和烟火》读后感(四):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也可以拥有一颗一百二十万公里辽阔的心

  那一年,是谁的脚印泄露了少年的行踪?

  只是一个小小的脚印,便断送了那一世的情缘。

  那一世,是谁的谎言让少年与自己的人生擦肩?

  生时璀璨而辉煌,死时寂寞而凄凉。

  那一世,是谁还在传诵少年的诗篇?

  来生来世,他只想做一个自由、充满爱的情郎。

  ——仓央嘉措

  忧郁的仓央嘉措,消失在青海湖。

  那一年,他是活佛,是情圣,是诗人,是一个迷失了自我的旅人。

  那一年,那一天,青海湖哭了吗?

  那一年,那一天,青藏高原落泪了吗?

  仓央嘉措忧郁地走完了一生,留下了不朽的情诗,留下了令人向往的远方。

  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

  那里有转山的人

  那里有美丽的湖

  那里有绵绵不绝的传说

  那里有一群质朴的小伙儿

  那里有一群最美丽的姑娘

  那里有远方的诗和烟火

  那里有洗涤心灵的旅程

  关于西藏,那里成了我一年一年的flag。

  想去看纸票上的布达拉宫,想去看地理书上的纳木错,想去看历史中的佛教文化,也想去看仓央嘉措…

  只是,西藏不止旅行,踏出这一步又何止一张车票,后来,西藏成了一个执念,成了我心中信仰的地方,每当生活无趣烦闷,就会告诉自己,累了就去西藏看看,一旦有了念想,工作学习也变的有了动力。

  终究是我辜负了自己的执念,终究,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弥补我的执念,可以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也可以拥有一颗比一百二十万公里还辽阔的心,

  《远方的诗和烟火》是如我这样都市人的诗和远方,却是那群生活在远方的人间烟火。

  作者康凯的文字真挚朴素,诗性的画面令人心之向往。第一部分“到离天最近的地方去”有他看到的转山人,有湖,更有人生。第二部分“与神的孩子相遇”有青年导演,也有用画笔看护儿童的留守画师。

  作者不仅仅用旅人的眼光,更以一名历史观察者,带我们领略了西藏得天独厚的景色,又讲述着关于西藏的千年过往和变迁。同时,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关于旅行,关于信仰,关于人生。

  关于旅行

  旅行,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为了找到自己、面对自己,向世界更远的远方、向内心更深的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会在旅行中遇见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

  旅行,是需要一些流浪精神的。流浪精神能让人在旅行中和大自然更加接近,享受和大自然的融合之乐。

  或许真正的旅行,真的只是带一颗心上路,不必在乎目的地,不必在乎有没同伴,不必在乎有没有相机,或许还可以不必在乎有没有足够的钱,只要你的一颗心,只要你去做,你敢做,你就可以领略到世界上最好的风景、最让自己刻苦铭心的经历。

  关于信仰

  有很多事情,只有单纯的信,才能成为信仰。我们已经习惯了权衡比较,做什么都需要意义和目的,其实这世上很多事情不需要意义,而是需要信仰。

  《阿尼玛卿 转山路上的太阳》中的那些转山人,他们旅行的不是今生,而是灵魂流转的心灵旅途。少了一世的羁绊,多了对于灵魂无尽旅途的信仰,他们更加淡定、更加从容、更加虔诚,把身心彻底奉献,忍受寂寞,刻苦修行,希望能够解除今生之苦,实现永生之乐。

  自由和信仰不可辜负。当西藏撩拨你时,别回避,去寻它,觐见它。

  关于人生

  生命需要缝隙让阳光照进来这样鸟鸣和花香才能够自由地出入。

  《山上的青年导演》中的那个青年,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感受着自己的孤独。

  人注定要与孤独为伴,与其抗拒,不如感受。时光静好,追求内心的理想,营造一片自己的心境,这世上总会有人勇于做自己。

  孤独并不是孤单。执着的卡先加导演在孤独中创作着,感受着,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也滋养着读者的灵魂。

  腾出大段时光阅读自己,从容地接纳人生冗长的留白。这或许才是智者的安排。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一个人不可怕,怕的是迷失。孤单可以习惯,空虚不能习惯,可以两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带着空虚的灵魂。

  孤独可以激发创作,那些有特殊才华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显露出孤独感,在孤独中滋养你的内心,用自身价值来排解你的孤独,人世间,最无情、也最纠结的,是明明上苍给了我们栖身的角落,心却无处安放。

  我们总是从这个热闹的舞场转至那个寂寞的戏台,演来演去,无非一个你,无非一个我。在湛湛的光阴下,闲聊几句阴晴圆缺的话,慢品一盏浓淡冷暖的茶,最后发现日如流水,缘聚缘散,本是平常。

  生活给予我们无数难题,上一秒,你可以是众星拱月的存在,下一瞬间,你就有可能被夺走一切。所有外在的东西都有可能消失且我们无力挽回。沉浸在无法改变的事实中,只会让你更加孤独。

  接受任何时期的自己,很多时候不快乐,是因为你把自己当成了别人,活在别人的阴影下,怎会快乐?孤独会一直存在,所以,你要做的不是逃避,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只有一步步走下去才会变得坚强。

  西藏,不止是远行,那是向着内心深处的慢溯。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