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读后感100字

原创美文2022-03-20189举报/反馈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是一本由孙以煜 人天兀鲁思 出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读后感(一):用一种艺术,回溯一个时代

  由于对中国美术的发生、发展以及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看在眼里,历经12年莫斯科商旅的作者,一心潜于对苏联美术遗珍的收藏,并考量与游历不同的文化风景,最终将那些故事和历史写就成这本小说。版画艺术与散文随笔相结合,展现了以莫斯科为主要地域的人文风情和成绩风貌,在其中还流露出作者和亲友的浓浓情感。

  其实在俄罗斯的艺术世界里,很多画家都是著名的版画家,这些版画有些源于各种书籍的插画,有些源于日历的配图。这些版画不仅仅展现了艺术的美感,更加在创作上沾染了苏联的历史性以及风土人情,作者收藏了苏联美术家的珍贵版画两万余幅,凭借这些以及一些考证逐渐还原了苏联艺术史的雏形。对于作者而言,虽然收集的过程总是艰辛的,他也曾为了一些版画去寻找出版商或是原作者不断洽谈,收藏的乐趣和幸福感自然是收藏者更加明了。

  但其实,俄罗斯真正影响世界的并非是这些非现实主义绘画,而是先锋艺术,其中最为代表的便是杜尚,杜尚通过他的艺术创作为俄罗斯的艺术世界注入了有别于传统的全新思维。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成为画家的天赋,首先需要拥有对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对色彩的好恶要有自己明确的认知。就如作者所言——人的一生,好像总有只无形的手在操纵你,你是做什么的,这只手就会把你朝着那个方向扭。奔着想要去的方向不断努力,如果那是适合你的方向,你就会发线全世界都在为你让路。

  后半部分的书中着重讲述了作者和友人在莫斯科经历的风土人情。莫斯科人对于自己的生日不甚在意,即便这些看起来算是特殊的日子,莫斯科人却并不在意是否过错了日子。因为这些日子,就算是没有特殊目的,就算是没有特殊节日,莫斯科人也会将其视作不同的风景对待。这样的随性人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小世界,对于美的认知也许有主流也有非主流,那些诞生于梦幻之中的美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他们用属于自己的办法将那些梦幻都留在莫斯科河两岸,伴随着莫斯科河静静流淌的河水,几千年如一日地将那些美景与宁静永远地渲染在莫斯科人的生活中。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读后感(二):用自己的方式,追溯一个时代

  “人的一生,好像总有无形的手在操纵你,你是做什么的,这只手就会把你朝向那个方向扭。”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由孙以煜历经十余年在俄罗斯的寻访和打捞,收藏了苏联美术家的珍贵版画两万余幅,凭一己之力还原了一部苏联美术史的雏形。他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与美术的不解之缘和人生故事。同时展现了以莫斯科为主的异国城市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饮食习惯等城市风貌,还用真挚的笔触描写了浓浓的亲友人情。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

  评价人数不足

  孙以煜 人天兀鲁思 出品 / 2022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讲述莫斯科为主的异国风情的书,还是一本散文书。作者详细介绍了一些优秀的版画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这些画家和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影响。随书本还附赠一个小本子,本子里附含精美版画,收录近百幅珍贵苏联原拓版画,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记录美好生活。

  收藏家收藏家凭借毕生心血,向我们展现苏联美术史。书本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以莫斯科为主的异国城市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饮食习惯等城市风貌。以个人感受先入为主地为我们讲解那些艺术品的来历、意义等。带我们品味人生,读懂人生!

  原来孙以煜先生是继鲁迅后对苏联老版画进行全面收藏整理的新中国第一人!凭一己之力打捞了一部苏联美术史!为我们后人带来偌大的文化财富。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些看似渺小的人,他们总是在做着一些看似细微的事情,但是却为人类留下那么巨大的财富!

  作者从2002年到莫斯科开始,十几年时间就是在阅读大量苏俄美术典藏之后,目光一直紧追苏联老版画不放。收藏了近两万件版画、手稿及插图作品。节衣缩食、甘苦自知。

  俄罗斯真正影响世界的不是现实主义绘画,而是先锋艺术。已全面欧化了的俄罗斯,其绘画艺术必然会与欧洲带来的美术革命意味的先锋艺术同步,出现一批具有革命意识的先锋派画家。适逢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们纷纷从国外回到俄罗斯,以绘画领域里的革命,参与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革命,并很快把持了苏维埃文化艺术的话语权。

  尽管俄罗斯的很多风俗和国内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国度,“我”还是体会到了人间温暖,虽然有的时候也很想家,但也品尝了异国美食、异国冷暖。这本书很有人情味,尽管它是一本解析俄罗斯绘画的著作,但也不失为一本人间温暖的著作,推荐给大家!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读后感(三):俄乡纪程

  这本书的作者孙以煜先生是一位收藏家,他“收藏了苏联美术家的珍贵版画两万余幅,凭一己之力还原了一部苏联美术史的雏形”。但我看上这本书,却和艺术无关——本书大概只有1/5的篇幅和版画艺术相关,其余皆是作者在莫斯科街头的所见所感集而成书。看着这本书,其中有熟悉的街景,也有陌生但企盼的一幕,一时百感交集。

  是的,疫情之下,曾经有过俄罗斯之旅的我,又回想起那短暂而有趣的时光了。

  那是2019年3月。我跟团赴俄罗斯,来了一场八日之旅。同行最大的袁大爷已经85岁了,除了我之外最年轻的李大爷也年过花甲。跟着这样一个“老年团”,意外地享受到一次“慢旅行”,虽说比起出发前少去了一些目的地,但多出来的闲适时光,让我有更好的心情在景点之中徜徉。

  行程中,有莫斯科地铁。我们从红场附近的地铁站进入,在地下十几米深的地下,感受到这个城市渐行渐远的荣光,也感受到了莫斯科光荣的历史。与我的走马观花不同,作者似乎以更深邃的视角,来看待这“莫斯科社会最真实的生存情景”。作者笔下卖唱的艺术家,我也曾匆匆路过,但彼时他们演奏的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是更加年轻化、潮流化的摇滚。心情决定心境,从此处即可看出差别吧。

  另一处让我和作者都有极深印象的地点,位于莫斯科河畔。第一次是在麻雀山观景台——这里是莫斯科的最高点,莫斯科河从山脚蜿蜒而过。站在观景台上,背后是莫斯科大学的斯大林建筑,面前是卢日尼基体育场,传统学府和现代化球场相映成趣。第二次是在回国前的最后一日,游览者沿着莫斯科河前行,我在匆匆看罢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后,隔河眺望彼得大帝纪念碑。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作者也和我一样,被列宁山上的建筑所倾倒,也为纪念雕像的宏伟气魄所震撼。

  在圣彼得堡,我们去了夏宫和冬宫,还在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涅瓦河之间,再次看到了彼得大帝的纪念物——在十二月党人广场中央,矗立着彼得大帝青铜骑士雕像。作者也有相似的游览经历,不过当他经过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那一幅幅油画时,肯定投下了更多欣赏的目光。

  在莫斯科,最遗憾的莫过于没有机会拜访新圣女公墓。从书中作者其父亲的旅途见闻来看,那里绝对值得一去。可惜老年团行动力有限,加之认识到公墓价值的人寥寥无几,对比作者满载而归,我却是无缘得见了。

  其实,我和作者重复的旅程并不算多,机缘巧合之下又牵出了多少人生的回忆。更巧的是阅读此书时俄乌战争爆发,此书的书名,似乎为当下的局势作了一番极其形象的描绘了。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读后感(四):回溯苏联的革命时代

  众所周知,上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密切又复杂。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也曾是响彻中国的口号,学习苏联,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苏联风格的建筑与绘画(版画、宣传画等等)。

  对中国美术史不熟悉的读者或许并不知道,中国古代已有自己的木刻版画,不过全面抗战前,鲁迅率先引进了德国等描绘底层大众的欧洲版画(珂勒惠支为人熟知),他不仅掀起版画在中国的热潮,他所倡的新兴木刻运动也使现代版画在中国诞生,一批鲁迅追随者热情地投入新兴木刻的创作中。他们利用木刻版画便于操作,能大量快速印刷实现广泛传播的优势,宣传革命与抗战。

  此时期,鲁迅也关注苏联版画。称他是苏联版画最早的藏家也不为过。1934年他就编辑出版了《引玉集》,让中国人看到苏联版画。时隔88年,一位在青年时期就受过苏联风格绘画影响的中国人,根据自己多年来对苏联绘画的了解、搜集与收藏,结合自己寻访苏联艺术,在俄罗斯游历的点点滴滴,写成《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一书,此人便是孙以煜。

  在这本书中,孙以煜重点展现他对苏联版画的热爱与研究。他简要地梳理了苏联版画与鲁迅及与中国的关系,也穿插了他循着历史轨迹探寻鲜为人知的苏联版画的故事,顺着他所感受的,俄罗斯与苏联版画带给他的情感,向读者解析那些我们并不常见的苏联艺术作品。

  这本书里提到两处内容引起我的兴趣。一是孙以煜提到俄罗斯真正影响世界的不是现实主义绘画,而是先锋艺术;一是以母亲为母题的苏联版画艺术。

  其时欧化了俄罗斯,其绘画潮流紧随欧洲艺术脚步,以美术革命的意味倡导新的俄罗斯艺术风格,由此也诞生了一批具有革命意识的先锋派艺术家。与此同时,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这批先锋派艺术家纷纷回国,把自己的革命艺术与国家当前的革命相结合,由此把持了当时苏维埃文化艺术的话语权。
摘自: m.taiks.com

  这种革命美术的特点是它被要求要有政治的尖锐性,走向公众并且具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但是,抽象立体的视觉如何能激发大众的革命意识?就连列宁也无法理解,他称他不懂这些艺术,这些艺术让他感到不愉快。孙以煜认为,列宁早期的这番态度预示了先锋派的结局。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政权提倡写实具体的绘画风格,批判激进的先锋派,一众画家由此流亡国外,或被追捕、通缉,也是这样的情况下,先锋派艺术风格反而得以在世界传播与发展。

  康定斯基的作品

  要说“母亲”与苏联以及近现代中国之关系,还要提到高尔基和鲁迅。苏联版画中描绘的母亲形象,大多以高尔基的《母亲》为创作原型,或者说,为它所绘制的插图。《母亲》展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形象,它的魅力使当时的俄国工人革命意识被唤醒,纷纷去参加革命运动。绘画比文字更有感染力。尤其是不屈服的母亲这样的角色,它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难以想象。

  鲁迅也曾关注到高尔基的《母亲》,它让他想到了当时被杀害了的柔石。柔石在被秘密杀害的前一年曾发表过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这篇小说批判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剥削与压迫,不过鲁迅想到的,是柔石的母亲。他看着珂勒惠支的《母亲》,“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一定还以为爱子还在上海翻译和校对。”他也把《母亲》里,母亲手捧的垂死婴儿当作牺牲的革命烈士们,那种因现实而生的悲痛与绘画融为一体。

  不同的是,美术家们绘制高尔基的《母亲》,不只画了“母亲”这一角色。孙以煜曾对约干松和亚茨戈维奇不同时期的两种插画风格做了比较,发现《母亲》里面包含三种角色:革命者、工农群众与敌人。关键在于,“母亲”在其中的角色,会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她有可能是革命群众,也有可能是工农群众,角色的展现主要看宣传的需求。

  《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所提的作品与苏联绘画,俄罗斯艺术当然不只有上述,这部书的魅力在于,孙以煜尝试突破时空,把历史事实与创作者绘画的情境,与当下俄罗斯风土人情相融合,也把属于自己与苏联绘画结缘的时代记忆与当下的旅俄寻画经历相融合,由此打造出一把重新认识苏联版画的钥匙,或许也重新了解苏联绘画的发展历程。

  钟情苏联的那一代人,想必也会对我此刻想起的那首歌念念不忘:

  但也会如孙以煜般感慨,夜空的云已不似当年。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