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恶意心理学》是一本由[日]冈本真一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意心理学》读后感(一):挂羊头卖狗肉 千万不要通过书名对一本书抱有期望。书名往往是最不诚实的。 看书名还以为这是一个新的心理学分支呢,但其实这是讲沟通误解的心理学 语言学书籍。 心理解析部分几乎没有涉及。 最要命的是书中完全是基于日语和日本社会的文化展开介绍的,翻译成汉语后,非常晦涩难懂。 选题本事是有意思也有价值的,可惜不适合中国人看。 《恶意心理学》读后感(二):很差的一本书 恶意心理学,本就看不上眼的心理学,读过这本之后更加的看不上眼了。 没认真读过心理学,年轻的时候看过一些,那都是生理学,哪里是心理学呀。一种是无病呻吟,一种是东拉西扯。本意是想看影视作品之中的那种微动作看人心呀,杂乱无章的摆设中看出习惯呀之类的,甚或弗洛伊德那种通过某种暗示读出来,结果真正读心理学时,发现与你想像的心理学差别很大,不知这些年是不是有改进。因为看的少,所以不好评论,但总的感觉心理学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做的不如经济学,经济学也是个没有什么理论的东西,如果一个房间里有两个经济学专家在,那一定会为三种理论争论起来,这本身就是吸引眼球的段子,你会发现很多经济学理论都有通俗的故事在做解释,而心理学也有一些但好的不多,比如孕妇定律、摩尔定律、破窗理论等。 恶意心理学,是读库送的,最初两页是谈论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造成理解偏差的,特别是口头语言是伴随着语气、音调、动作(眼神、五官、头部、上肢、全身),传达起来更加有层次感,还有过往的交往史,双方心理和等级的差异。心中在想,噢,应该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的书,会讨论表达和接受双方可能造成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所体现的心理差异,可能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也许是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是正常的心理状态,那便是部科谱书,如果是非正常的心理状态,那就是部学术书,结果,没有什么心理分析,而只是个现象描述,举了一些例子来描述了语言讲起来和理解起来有什么不同,算是论述正确表达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吧。一个口头语言变成了书面语,很多口语中解读的歧义性因为文字描述的筛选性而被剔除掉了,又因为是日文翻译过来的,很多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描述方法与我们不同,因而读起来没法对那些细微的差别可能无感甚至无力。介绍中的“引导你重新思考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的目的没有达到。 再一次加重了我对心理学的歧视与偏见,我还有一学生跳槽去学习心理学,一心想做心理咨询师,我见过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心理不健康人。一个后来因为传销被拘了,一个回去继续做专业了,还是那个不成功的专业人士。 只是匆匆翻了翻,实在很差的阅读体验。读库有些书选的还是蛮不错的,可这本不知是不是友情出版。 《恶意心理学》读后感(三):只看见自己就会“恶意” 这本小书“探讨的是给他人带去不快或伤害的’恶意’沟通”。 很多被冠以“XX心理学”的书其实并不能算是在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就拿这本来说,最多只能说是呈现一些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在沟通中会有意无意表达恶意的那部分。所有的研究成果也都是作者借用来的,结合对于日本文化习性的解析构成来这本书。 用作者的话概述就是,“说话者因透明度错觉,未将自己的视角充分调整至对方看问题的角度,或因人际认知的偏差,做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再加上信息传达不充分,于是产生了诸多’恶意’交流。” 以此这本书里可以看见非常多的,“不应该“说的或做的。虽然有一些建议和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指出日常沟通中的问题。也许是我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就好像只是在说,“你这不对、那不对……”。这本书本身就有感觉些恶意。 在此也能看到很多来自日本文化独特的地方,包括敬语、沟通习惯…..等等。像京都人的逐客令是“吃个茶泡饭怎么样”等等,还是有些收获的。进一步了解日本人在沟通中那些看起来身心不一致的现象背后可能的结构。 特别是作者也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比如“若非要发泄一番不可,利用讽刺也是一大策略”、“我认为,作为消解内心不快的一大方法,在背后说说坏话有时也在所难免。”不知这能不能算是代表日本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至少是学过心理学以后我会觉得相比“讽刺”、“背后说坏话”还有更多更恰当的选择。 整体而言这本书很“术”,举例来说,面对对方宣泄怒气,为顺利控制局面作者会建议用以下五个步骤,而且还都用“术”的名字去简化概括: 1、确认对方的意思(反射技术) 2、认可对方所说的部分内容(注意力分散技术) 3、以询问的方式弱化其攻击力(提问战术) 4、向对方的说法给予反馈(反馈战术) 5、不立即解决,这样做并非企图蒙混过关,而是希望对方能够冷静下来(拖延战术) 所以看完以后我会想这本书更适合什么样的人,也许更适合一直充满“恶意”在沟通的人。借用作者引用的斯蒂芬·莱文森提出的礼貌原则,即“顾虑对方的语言表达,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其实如果他们愿意去改变,不是只看见自己,愿意“礼貌”的沟通,也自然会产生很多改变。有心了,术自然就会了,看书也许只是让他们能走上“礼貌”的道路。 2021-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