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大岭脚村的乡愁

随笔美文2022-02-26170举报/反馈

(一)

大岭脚村是湛江吴川黄坡镇下辖的一条村庄,因靠近大岭脚下而得名。大岭脚村自清朝中期从吴川吴阳镇的霞街村搬迁而来,至今已有两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吴阳镇的霞街村闻名整个粤西,只因它是粤西唯一清代状元林召棠的故乡。

为什么大岭脚村会从霞街村搬迁出来?无从考究。我们首先进入队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来为生产队办公的地方。大岭脚村隶属“林屋**”,看来这村子并不大。队屋原先是一大户人家的旧宅子,现分割成办公的格局,但还是可以隐约看出这户三进的院落曾经有过的兴旺繁华。

村庄以林姓为多。林振华二十多年前,金榜题名,一鸣惊人,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那时候,才十八岁的他,对很多人和很多事没有很多的思考,如一张白纸,简单得很。父亲经常在他耳边说:“孩子,好好读书,村里太穷了,把书读好,在城里工作,才可以有好饭吃。”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凝重,一点都不像开玩笑。

家里每天的番薯咸菜让小振华相信父亲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去城里读大学的那天,母亲煮的还是咸菜白粥,但加了一个鸡蛋。母亲特意把要拿去换钱的鸡蛋煮给出远门读书的儿子,叮嘱儿子自己剥开鸡蛋,再把剥好的鸡蛋一点不剩地吃下去。一个完整的鸡蛋不仅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满满的祝福还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与不舍。背起行囊,走出家门,天还没有大亮。走到村口,他回头看了看,他的父母站在村口,见他回头,便朝他挥手。他抬头看看天,天际间现出几片鱼肚白,整座村庄笼罩在晨雾中,父亲母亲站在晨雾中,显得那么的矮小……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一下子将他紧紧裹住,这个十八岁的少年霎时泪如泉涌。

离开村庄二十多年了,但村里的一墙一瓦一树一花,还有那缕晨起晚落的炊烟,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中袅袅腾升……

(二)

每个季节赋予村人明确的农事,春播秋收泾渭分明,林振华最喜欢的就是秋收。村里地少人多,林振华一家六口仅仅分得十多亩地,除了种番薯、花生,大部分用来种稻谷。打上来的稻谷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碰上自然灾害多的年份,水稻失收,全家人都要挨饿的。即使不失收,也有很多饥饿的眼睛在盯着,稍不留神,地里就会突然间不见几大捆的稻子。所以每到稻谷收获季节,家里总是特别忙,往往是带上番薯白粥到田地里劳作,吃在田间,早出晚不归,要守夜看管。

小振华跟在父亲的后面屁颠屁颠地兴奋得很。去到稻田必须经过村外那条长长的小土路,月华星稀,小路两旁树枝总会像有人突然伸出的手,一下子打在脸上、身上,小振华吓得惊叫,父亲却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挥刀砍下粗大的树枝,正当小振华奇怪为什么会砍下树枝的时候,父子俩已经到了自家稻田。父亲非常熟练地用树枝在稻田边一块拾掇好的地方搭起一个人字形的大框架,先把当天打下的新鲜稻草铺在框架上面,再铺在框架下的地面上。很快,一座可以躺下他们父子俩的稻草屋就搭成了。

月光从稻草的缝隙上钻进来,散在父子脸上,稻草芬芳,星光闪烁,还有虫蛙的鸣叫,稻穗的窃窃私语。小振华依偎在爸爸的怀抱里,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月亮的味道好香哦。父亲说了声:傻孩子,月亮哪来的味道?快睡吧。小振华不相信父亲的话,用力嗅着,他分明闻到了月亮的味道。一轮清辉如洁白轻纱柔柔地铺向大地,带有稻草的香,树叶子的香,还有野菊花的香……稻草屋里屋外,苍茫大地,月色缭绕,芬芳四溢。

稻草屋在林振华的心里是一座永远也走不出的家。他告诉我们: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人去窥视田里的稻谷了,撒满月光的稻草屋也早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月亮的味道却如空气般挥之不去。

从队屋出来,环视整个村庄,电通路通人和,树木葱茏,欢声笑语,富裕和谐。崭新楼房新式各样,平地而起,错落有致,展现出美丽新农村的发展趋势。林振华在前面带路,说我们今天重点要看的是池塘边那座矗立的崭新文化楼。

他的普通话乡音浓郁,要很用心才可以听明白:“文化楼是我们村人捐款建起来的,别看我们村子不是很大,但出去做老板的人可不少……”他的话不假。据说,吴川市有几十万人在外面就业,基本上都是从事建筑行业,先从小工做起,慢慢地就是监工,再慢慢地,就变成了老板,久而久之,吴川便成为了全省著名的建筑大县。文化楼占地近三百平方米,楼高三层,前面还有一个三千平方米的广场。文化楼还没有布置好,计划中一楼是村委办公室、会议室、展览室;二楼是文娱活动室,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卡拉OK室;三楼是图书室。从文化楼建好的那一天起,这里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全村人的聚散地。将来,一楼的村史展览会展现村庄的前身今世,如一股巨绳拴住了全村人的魂。曾经的沧桑,曾经辉煌,如同那间小小的稻草屋,装满了人们对村子的记忆。
(www.taiks.com)

从文化楼出来,村里的一位小美女带我们去田野。小美女去年考上广州某大学,她悄悄告诉我:大学毕业后,我就回来当一名乡村女教师。一条土路从村子伸向田野,小美女又说:这条土路很快就铺上水泥了,是市里下来的挂点工作队给村里争取的资金,我们村里人也纷纷捐款,明年我们就可以走上干净宽阔的水泥路了。惠风和畅,温柔得像一位害羞的新娘,从左脸吻过去,又从右脸亲过来,把一群文学青年撩得再也没有平时的优雅和斯文,发出一阵阵近似于孩童般的简单叫声“真美呀!太舒服了!”突然有人大声叫了起来:田里种的是什么呀?

抬眼望去,宽阔的田野里,种着一种低矮作物,叶子宽宽的,呈深绿色,如一把小伞,一阵风过,小伞摇曳,一大片的绿如海水般淹没了我们的眼睛。远处有人正在收获果实,赶紧跑过去。听人一介绍,原来这是引进省外的科研成果新品种绿茄。此时,正是收获季节,长椭圆形的绿色果实乖乖地躲在宽大的叶子底下,嫩绿嫩绿,如一块块碧绿的玉……

(三)

大岭脚村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花生和番薯,现在看起来,大岭脚村人已经从低产的传统作物中开拓了视野。种植绿茄的是村里的一位小伙子,早几年从农学院毕业,没有在城市里闯荡,一毕业就回到了村里。他告诉我们:去年就引种了绿茄,但没有成功。在专家的帮助下,今年终于成功了,现在的收购价是1块8毛多,去掉成本,没有亏本。他没有告诉我们可以赚多少钱,但那兴奋的脸色,可以看出收入应该不错的。

“绿茄”这个品种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和早熟茄子新品种。已于2001年8月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从种植到收获只需要104天,也就是说三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了。“明年你们再来看吧,我已经和村里达成了协议,租赁了更多的土地,到时不仅仅种绿茄,还会种其他的蔬菜,我要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吃上我们大岭脚村的菜。”小伙子当初大学毕业回村务农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有什么好笑的?我们的祖宗在这里繁衍生息,祖祖辈辈在天地间战斗生存,吃了落后的苦辣,尝了苦难的酸咸。家乡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家乡贫穷而抛弃她。父辈们用辛劳汗水养育我们,培养我们读书,我们就有理由用知识改变这片天地。

温馨的阳光洒照在小伙子脸庞上,泛着健康而蓬勃的光彩。已近中年的林振华紧紧握住小伙子的手。小伙子大学毕业选择回归,去播种去传承土地留给人们的希望,每天与村子朝夕相处、与土地厮守,用自己对村庄的热爱去播种理想种子,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变化,也是新时代赋予年轻人的一种责任。林振华把自己当初离开村庄、留在城市看成是一种出走,一种叛离,一段自己人生中的经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林振华对“落叶归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知道,生于斯长于斯,他属于这里,对村子的感情并不因为曾经的离开随即远去,而随着时间、年龄、社会的变化,这份感情会越发根深蒂固,回归家乡应该是迟早的事。那座新建的文化楼在村庄里高高矗立,图书室里有他的很多的规划,引导村人做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共同创建美丽富强的村庄是他的梦想。绿色田野,清风荡漾,他和小伙子并排站在田垄上,望向白云深处。清风时不时撩起他们的衣袂,随即还撩起一种曾经熟悉的情绪。

记得钱钟书在《围城》里好像说过,城里人拼命往城外走,城外人拼命往城里挤。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城里的月亮和乡村的月亮照样高悬,却迷迷糊糊地分不清哪个是城里、哪个是乡村的月亮了。稻草屋和高楼大厦所散发的,好像也是同一种味道。只是在这大岭脚下,在青山绿水间,呼吸一口纯净的空气,已经成为城里人的奢侈,而在一呼一吸之间,一种清新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情绪弥漫在广阔天地之中。

林振华突然醒悟,十八岁背着行囊远离村庄回头一瞥瞬间涌上心头的那份情绪就是乡愁。而种绿茄小伙子在脑海里投射的图景,却是乡村里的都市。林振华的乡愁所散发出的是在稻草屋里闻到的月亮的味道,而小伙子在绿茄园地所散发出的乡村振兴的味道,是稻草屋和高楼大厦混合的味道。这味道,新颖独特,悠长回味,令人向往。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