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会说话的古文的读后感大全

原创美文2022-01-3093举报/反馈

  《会说话的古文》是一本由张之路著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一):晦涩古文下的那份温婉

  几年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古文,虽然很多时候都有些艰涩难懂,但是等到一点点弄懂后,却总会被它背后的美好所迷惑。于是,沉浸于那个久远的文字中,我有些乐不思蜀了。但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因需要提升心理学技能,就渐渐的放下了对古文的那份追求。可是,心中总有那么一份惦念,是属于那些虽然晦涩,但却拥有温婉的古文。

  张之路的这本《会说话的古文》,就帮助我们揭开古文的那些坚硬的壳,帮助我们触碰到它们内在的温柔,带我们追随那些背后的故事,踏上寻古之旅,感受人世间的美好。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二):小时候的“全文背诵”,让我们对古文敬而远之

  还记得以前上学时,经常会在很多课文的后面遇到这样一句话:“建议全文背诵”。基本上大部分古文都是要求进行背诵的,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真的是欲哭无泪。

  但那时候因为畏惧老师的威严,所以不敢说不背,只能自己下去默默的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然后进行背诵。可是这样“被迫”着去做这件事,慢慢的,我们就会对古文丧失兴趣,并且还常常会忽略它原本的释义,就变成了专门为了背诵而背诵。

  但是,在看了张之路的这本《会说话的古文》后,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对古文的兴趣。

  张之路是知名的作家和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非法智慧》《蝉为谁鸣》等,他的多篇文章曾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在这本《会说话的古文》中,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些容易被误读的文言文和诗词名句。

  这本书不但适合儿童读,更适合成年人来阅读。儿童读了会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成年人读完后能纠正那些曾经被自己误读过的古诗词。

  在《会说话的古文》这本书里,开篇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并且也是一个容易被大家误读的。

  很多人小时候一定都学过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尤其是其中那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最为有名。

  所以现在只要一提起“红豆”,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它代表的是相思,而且更多的是指男女之间的那种思念之情,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

  但据考究,我们以为最不可能的思念之情,却恰恰就是红豆最先想要表达的。

  这首诗除了叫《相思》,还有一个名字,叫《江上赠李龟年》。以前的时候,王维好作诗,李龟年善歌,大概因为都是有才之人,所以更懂得惺惺相惜。于是,王维和李龟年就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互为知音,“你喜欢我的诗词,我也欣赏你的音乐。”

  《相思》是王维为了怀念友人李龟年的友情之作。所以,它刚开始主要是用来表达自己对朋友之情的,只是后来经历时代的变迁,口口相传,慢慢的就改变了它原本的意思,变成了对爱人之间那种思念之情。但其实,相思、红豆都可以用来表达友情的。

  当我们将小时候在课文中常见的“背诵全文”四个字忽略,专心的去欣赏每一句古诗词,文言文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古人真的是才华横溢,每一个句子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每一句都写得特别好。

  尤其是在张之路这本《会说话的古文》中,更是将原本就枯燥乏味的古文描述得“栩栩如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三):你可听见古文在用现代语言说话?放飞想象力,遇到更美古诗文

  有一段时间,网上曾经流行把现代的流行语转换成古文,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以译成“天高地阔,欲往观之”;再比如:“我想你都想疯了”,可以译成“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中国古诗文,真是美得让人为之倾倒啊!

  古文之美,美在简约,美在朦胧,简约却足以包容万物,朦胧却让人荡气回肠。然而,正因其简约、朦胧,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就容易产生歧义,天长日久,有时候,人们反而忽略了其完整的本意。

  古文自然是会说话的,但它更多的时候是在替使用者表达心声。那如今,有这样一本书,用通俗简约的语言、形象好看的漫画,替那些被误解的古文发声,让我们轻松理解它们本来的意思。

  这本书就是张之路的《会说话的古文》。

  作家、剧作家张之路,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有大量作品获得多种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等文字出版。他的小小说《羚羊木雕》、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还分别被选入中小学课本。

  在《会说话的古文》这本书中,他把那些大家熟悉的、跟大家息息相关的、却因各种原因与大家“擦肩而过”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用现代的语言,替在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中被误解的古文说话,引导读者转换一个角度看待古文的世界。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们,都可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现平凡中的神奇,看到世界更多的精彩。

  因古文的简约,常常会让人望文生义,传得久了,错的似乎也就对了。

  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李白说“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今人读时,可以拉开窗帘望着明月,瞬间共情了李白在简单诗句蕴含的深远意境。然而细想一下,那时的古人哪里有我们如今的玻璃窗?月光如何洒落到李白的床前?

  书中告诉我们,诗中的“床”并非我们如今的床,古人其实是把井上的围栏称作“床”的,而且古人常把“井水处”比做故乡。所以,诗人才会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再比如那首让无数人心生愤懑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一般理解为,这句诗表达的意思是,那些达官贵族家里酒肉多得都腐烂变质了,可是有的穷苦人却被冻死在路边。

  但实际上,诗中的“臭”本应该读做xiu的,在古代,这个字是用来代表气味的。所以“酒肉臭”的本意,应该是酒肉的香气。那这首诗想表达的,其实就是:达官贵人家里飘散出酒肉诱人的香气,可路边却有穷苦人被冻死的尺骨。

  在古文的传承过程中,人们还常常会断章取义,于是,很多常用的古语,其实是有后话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相濡以沫”。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画面:泉水干涸了,两条鱼被困在小小的水洼里,把各自口中的唾液喂到对方嘴里,相互滋润着。然而,在《庄子·大宗师篇》中,在“相濡以沫”之后还有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其在无比困难的处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还不如放下执念,用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世界。当残酷背后多了一些冷静与变通,我们似乎一下子用一个更客观的视角,看清晰地看到了整个人生。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造成的很多误解,比如被误解的《七步诗》、让人陷入两难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让人离家时心生不安的“父母在,不远游”、被严重误解的“愚不可及”等等等等。

  在《会说话的古文》中,这些千百年来被人们误解至深的古文,用今人最易懂的文字耐心地为自己辩解,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

  所以说,《会说话的古文》适合每一个对古文感兴趣的人来阅读,在这里,你可以放飞想象力,打开新空间,遇到更美古诗文。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四):《会说话的古文》:穿越千年的智慧文字,诉说着跨越古今的故事

  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传承的古文明就是中华文化。这得益于我们的汉字,书写千年的智慧,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汉字,诉说着历史,璀璨着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一些古文诗词被误解,古今释义大不同。

  追根溯源,《会说话的古文》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引领我们多角度看问题,培养想象力和思维力,发掘汉字背后的故事。

  作者张之路是作家、剧作家,发表《霹雳贝贝》《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汉字骑兵》等,著作荣获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他的作品《羚羊木雕》《在牛肚子里旅行》入选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品读《会说话的古文》中被误解的汉字诗词的前世今生。

  1. 见证大唐盛衰的李龟年

  大唐时代的李龟年何许人也?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流量歌星、当红小鲜肉。

  他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专门为王公贵族演唱的歌手,曾多次出入宫廷,精通音律,深得唐玄宗宠爱,不愧是大唐盛世的明星。

  我们都知道,一首歌得有词,李龟年最偏爱的就是王维的诗词,宴会上多次演唱。

  王维投桃报李,为了怀念彼此的友情,就写了一首《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谁能想到红豆最初是友情的象征呢?

  后来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把相思延伸到男女彼此爱慕想念之情。因而,相思除了与友情相关,也指代爱情。

  再说回李龟年,唐朝“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到江南,已经是白发苍苍。恰逢杜甫官场沉浮,被贬回家乡,回想起鲜衣怒马少年郎的青春岁月,那时李龟年也是宫廷御用歌手。杜甫有感而发,写下《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久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相思》到《江南逢李龟年》,随着大唐由盛转衰,正是李龟年一生的写照。

  2.张冠李戴的对联

  每逢新春佳节,我们的习俗就是贴春联,俗称对联。

  对联有上联,就有下联。

  出个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下联对什么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两句下联朗朗上口,似乎都可以。其实都不对。真正的对联如下: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作者提到这是劝勉联,上联是劝学,下联是强调“行”。知易行难,只“学”不“行”是无益的。

  宋代学者朱熹就有论断: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陆游也在《冬夜读书示子聿》提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不难,“行”才难,这副对联用浅显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而“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各有各的出处,多读书,汉字诗词就能避免被张冠李戴了。

  3.此落霞非彼落霞,此屋漏非彼屋漏

  撒贝宁曾说过:汉字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

  当我们有了文化的底蕴,在看到沙漠和落日的自然美景,就会脱口而出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一群水鸟在晚霞中的湖面飞行,就会说出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但是,作者指出“落霞”另有其意。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方物》:落霞非云霞之霞,是一种飞蛾,七八月间,纷纷坠于江中。

  由此可见,此落霞不是指落日的余晖,而是零散飘落的飞蛾。那么落霞与孤鹜就都指代动物,就很匹配了。

  无独有偶,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屋漏”也是另有其意。

  作者高三时,认为“屋漏”就是屋子漏雨了。语文老师手捧《辞源》告诉他们:“屋漏”第一个词意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把床放在屋子的北窗旁,西北角上方有个天窗,阳光照进来,称为屋漏。

  原来,现代人看着字面意思的解读还是不完善的,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考证。

  但我们总有望文生义的时候,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我们总以为床是睡觉那个床。其实不然,《辞海》有注释,“床”古代是指“井栏”,称为故乡。所以,《静夜思》表达的是诗人在月夜的水井旁,抬头远望,思念家乡。

  再比如《论语·学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很多人都说每天自己要反省三次。其实这句话不能孤立去看,还有后面的句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天从做事、交友、求学三个方面反省,是否都做到位了。

  像这样有趣的解读,在《会说话的古文》中还有很多,如:三十而立,相濡以沫,执子之手等,期待你去发掘更多背后的故事。

  古文诗词是传承的文化,上千年的岁月变迁,汉字被赋予新的含义,甚至有的被误解,通过轻松阅读《会说话的古文》,趣谈汉字诗词的前世今生,可以激发我们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

  愿我们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畅游汉字诗词海洋,腹有诗书气自华。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