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精选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由[美]欧文·D.亚隆(Irvin D. Yalom)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508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一):无题 1. 森林中的篝火,炽烈、跳动、劈啪作响,刺破黑暗。光影跳动,它并不在意能否燃至黎明; 马灯里的蜡烛,稳稳的燃烧,克制着冲动和激情,照亮方寸之地,黎明前静静的熄灭。 2. 《叔本华的治疗》,或者是我从网上down下来的台湾译本——《叔本華的眼淚》。 人是很难理解另一个人的,更逞论从一个人的书中理解他的全部思想——哲学家的思想。故而我们只聊《叔本華的眼淚》,不聊“叔本华的思想”。 3. 人该怎样度过他的一生?大致是时代的烙印,和我差不多岁数的人,都能背出这么一段话:“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 ,他才能够说…” 然而,千人、万人都抱着同一种观点过活?我不信,至少我不如此。进入社会后的我们,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乍一问可能支支吾吾说不出、道不明,可那不是没有,只是未曾加以总结。 4. 跑题了。 读过《人生的智慧》,或多或少都会认同叔本华的观点——我们的幸福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人生只是在欲望满足后的空虚和欲求不满的痛苦中徘徊。 小说里的曾深陷性瘾的菲利普,依托叔本华的思想,挣扎脱泥潭。他开始信奉叔本华的哲学,奉为圭臬,团体治疗过程中总适时抛出哲学家的金句名篇。只是,人果真能孤独的存在,不与他人发生情感链接吗?那样的生活真的“丰美”吗? 5. 总之,这本小说聊到了“死亡”、“孤独”和“无意义感”,而这些问题原没有统一答案。所以,我只能说它对我有帮助。 一年前我也有过困境,也靠《人生的智慧》脱难。但就像佛陀说的那样,“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自然,大概率是我的误读),过了河,渡河的木筏还需要一直背在身上吗?要是一直背着,哪还有余力承载喜悦、扩展、热情、及时行乐和爱情呢? 古往今来无数人曾思考过,如果注定要死亡,眼前这一切有何种意义。作为趋利避害、慕生惧死的普通人,我解不开这道题,本能死死的把我攥在手心里。我能做的也只有说烂了嘴的“活在当下”。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二):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读完忍不住写几笔。 主人公生病了,还有一年离世。 他是心理一生,刚刚65岁。 他的老伴已经离世,他需要独自面对(当然他有孩子,但作用不大)。 他的身体很棒,起色很好,近十年饮食也非常注意,但是病还是来了。 他主持一个医疗团队,里面有7个人,定期大家线下沟通,属于辅助治疗,就是这个小机构给了他最好的告别。 他生病后,想要回访曾经的病人,给人生画个句号。他很勇敢,联系了那些“失败”的病例。 但那个失败的人,已经做了心理医生,并且在大学授课。 这一次他们互相治疗,主人公指导曾经的病人心理教学,病人指导主人公叔本华知识,面对死亡。 故事,离奇。 七人小组,老病人加入。 破坏了氛围,活跃了氛围。 其中有一位远行,做冥想去了。 当她回归后,发现新加入的病人,就是当初她在小学短期与她的姐妹和她亲热一段时间后,将她们甩掉的人。 当主人公介绍自己生病的时候,发现大家异样。原来第一次小组见面后,大家到咖啡厅,新病人将主人公的情况说了。 大家觉得自己的问题不是问了,希望帮助这位主人公医生。 这本书里穿插介绍叔本华,我阅读过他的两本书,写得很好。看到书里的介绍,我忍不住要阅读其他的书了。以前我阅读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没有读动,这是第三本,现在阅读应该不会有问题了。他还有两本很厚的书,我也想读读,我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学习他的好的知识。 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要介绍自己的“残缺”。 当你能够接受时,你过得才是自己的人生。 最后那位远行冥想的人,表达了对新病人的爱慕,而这位新病人是性成瘾,已经12年没有接触过女性了,他们可能走在一起。 主人公医生在最后一次活动前,去世了。 他此生完美谢幕,帮助这些人。 在过程中,他也有怀疑、失落、痛苦、彷徨,年轻的时候也曾有很多不羁的事情,但这就是一个人,没有谁完美,都要尽力去做。 人生是自己的,需要自己认真对待。死亡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三):懂得 一直有关注心理学的谈话疗法,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真是充满了无穷美妙。而《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和团体治疗有关的小说,作者欧文亚隆非常擅长把心理学的内容融合进具有哲学思辨的文学创作里,既向非专业的读者科普了心理学的精华,又让读者不失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朱利亚斯是一个很棒的咨询师,但是罹患绝症。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与曾经的一个治疗失败的患者菲利普重逢。菲利普冷漠、自负且傲慢,过去性成瘾问题很严重,但是他声称这些年他被一个“老师”治愈,那就是叔本华。他通过大量阅读叔本华的书籍,把他的哲学思考内化成自己的人生守则,并考虑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但朱利亚斯发现现在的他依旧很冷漠傲慢,人际关系接近于零,难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成为一个能帮助他人的人。他决定邀请菲利普进入自己带领的团体,开始了最后的团体心理治疗。 在阅读中,我慢慢了解到叔本华的哲学:他认为生命是悲剧的、无意义的,人无法改变什么,只能孤独地迎接死亡。他避免一切社交,就像一只刺猬,用利刺对着每一个试图靠近他的人。这不是身上的刺,更是心灵上的刺。没有开始,那么就没有结束,没有爱,那么就没有恨。 想起《白夜行》里的一段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你明白吗?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是的,叔本华的确是一个强大的人。他利用知识和思考,独自为自己撑起一片智性的天空,这片天空足以给他光芒。承认生命是一个悲剧,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他的哲学过于冰冷,远远地拉开了人与这个世界的距离。他看到了世界中的痛苦,但漠视了那些温暖可爱的部分。或许我们可以成为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若死亡宣告了生命终点的无意义,好,在走向终点的路上,就让我们创造意义。 在团体治疗中,秉承叔本华思想的菲利普一开始远远地和每一个人保持距离。但随着朱利亚斯友善的引领,团体中其他伙伴们真诚的分享,菲利普那个冰山似的心在关系中开始悄悄松动。最后,他感受到有一种感情走进了他的世界,是他一直不曾拥有但渴望而期盼的东西——那便是懂得。不是原谅,不是包容,不是宠爱或崇拜,而是懂得。像解一道题目那样,经过曲折和明暗,明白一个人的内心。 在生命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人,但能走近我们真正灵魂的人只有那么几个。懂得的爱,突破了威严的规则或哲学,建立起深深的桥梁,让我们跨越面对世界的恐惧深渊。 什么是意义?这便是呐。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四):团体,治愈心灵的地方 治愈我们的是来自温柔,云朵有惊艳、绚烂、阴沉,当人们抬头望向天空的云朵时,它们都在观望者的内心表达不同的情绪。 而故事,也同样能够呈现出阅读者的不同情绪。 人们喜欢宫崎骏,是因为在他刻画的人物中都有美好的事物存在。 越来越多的将一切美好寄托于外物,也非常容易就会被一丝温柔所感动。 但有时又会因为曾经的过往,让一个人变得愤世嫉俗,感受不到周围和自己的美好,只因周围都是可恨的。 亚隆通过《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展现团体治疗对人的帮助。 小说开篇以朱利亚斯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只剩下生命中最后一年展开的故事。 朱利亚斯在面对死亡消息的来临时,他开始吃以前禁止吃的食物或小零食,但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念。 他开始翻阅自己曾经治疗过的患者,希望能够从他们那里找到自己一生中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他翻阅到菲利普(小说中描述叔本华的人物)的治疗记录时,他发现曾经二十多年前的一位患者对他治疗了三年,居然没有效果而感到惊奇。 朱利亚斯决定,这是他找的第一位患者,也是最后一位患者。 他认为,有一些治疗者需要一段过程才能感受到治疗效果,便找到菲利普,询问他在治疗之后的生活是否有改变。 菲利普告诉他自己在那三年的治疗过程中,实际上并未得到帮助。 菲利普也得知了朱利亚斯患上癌症的消息,但菲利普并没有为此做出反应。 经过一番故事之后,朱利亚斯和菲利普达成某种协议。 菲利普希望朱利亚斯能够当他的导师。 (原因是:他想要通过哲学治愈他人。在朱利亚斯三年的治疗并未得到效果之后,菲利普在某一天阅读到叔本华的作品,他自己说:是叔本华治疗了自己。) 朱利亚斯对此作出条件,要求菲利普在自己的团体治疗中待上六个月的时间,如果他愿意,那么朱利亚斯就同意当他的导师。 就这样双方的故事展开了。 菲利普(作者描写的叔本华替身),团体治疗是在叔本华去世之后的几十年才逐渐产生。 作者在想,如果通过团体治疗的方式,是否就能够治愈叔本华那厌世,悲观主义,于是这部跨越时空的治疗小说出现了。 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他们将在团体中产生怎样的火花? 加入团体也正是能够治疗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希望你也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能够在那个地方治愈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