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

刻意训练就一定能成功吗?

励志故事2021-01-27192举报/反馈

  网上前几年就有“一万个小时”说法,说的是天才不是天生的,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且需要练习“一万个小时”。我粗略估算一下,每天按3小时计算,要完成一万小时,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但是专家说,“达到一万小时”是最低要求,有的甚至需要更长。

  第一次看笑来老师的文章,总是忍不住去想,这人是谁呀?怎么会这么牛呀?他的大脑里就像一个万花筒,不管是什么道理,一旦经过他文字的描述,都会妙趣横生。看着他专栏的用户不断的增加,一年满的时候,订阅用户数达到了19万左右。最不理解的是,他文章质量非常高,并且坚持日更,他的大脑里究竟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以至于,每篇文章读后,都能让人大梦初醒。

  笑来老师谈自己的写作心得时,提到四个字“刻意练习”,他说十年前他就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所以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写作,每天最少敲出三千字的文章。即就是在他和朋友喝酒很晚回家,他也依然要敲出足够的字数。他的文章能达到今天的水准,保持高频的输出,基本符合“一万小时”的定律。

  前天晚上,和一位网上的兄弟聊天,因为都加入币乎,开始自媒体创作。看到平台上的大V,一篇文章动不动每天就能创收五六千元。而自己一篇文章收入不过两位数。内心难免恐慌、焦虑、抱怨。自己花在写文章上的时间,绝不亚于那些大V,并且每篇文章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怎么收入就不如人家了?

  是不是币乎上的读者,也有追星的嗜好?只要是大V,不管文章有没有质量,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干货猛料,只管追风追星。我问那位朋友写了多久?他说零零碎碎写东西有好几年,持续写作还不到半年。其实我们的情况大同小异,我持续写作一年多一点。他问我:“你知道大V们持续写作多长时间?”。我说:“听别人说,应该好多年了。”

  他说:“就是呀!他们不是今天才写好了,而是已经准备了好多年。今天我们看见他们突然赚钱其实是一种假象,我们并没有看见他们以前的付出。

  刻意练习真的重要吗?重要,但这还不是成功的关键原因。那成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科学家说是“天赋”。2014年科学最新研究发现,对音乐来说天赋比练习重要的多。科学家跟踪发现,一对基因相同的同卵双细胞的练习时间相差两万个小时,但是他们的音乐水平却非常的接近。

  最后给出的科学结论是,在有些方面,成功是刻意练习加天赋,甚至是刻意练习乘以天赋,只要一项是零,结果都会是零。当然要干好一件事情,要在一个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刻意练习的过程当然必不可少,但一定有其他因素。财经传媒的作家王朔就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下一代人总是认为上一代人非常愚蠢,那就是人类逐渐变的聪明起来,并且一代会比一代聪明。

  当然这里有天赋的原因,有刻意练习的原因,也有知识迭代的原因,就是人们在不断的践行和犯错中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富兰克林,开始写文章也不怎么样。于是他找来一篇范文,然后反复的模仿,最终也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其实在刻意练习中,除了练习,天赋,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现在什么都讲套路,推销产有套路,谈恋爱有套路,和陌生人交往有套路,投资理财更有套路。所谓的套路,就是达到目的最短最有效的路径。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捷径。当然捷径一定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通过更有效的方式,短时间刻意练习达到目的。

  万维钢把刻意练习总结了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重复练习;

  3、在整个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传统文化,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功归功于努力勤奋的付出。什么天道酬勤,什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其实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素养,也不是虔诚和近乎残忍的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只在学习区练习

  很早科学家就把学习分为三层,最里层是舒适区,舒适区外边是学习区,学习区外边是恐慌区。比如有的学生做题,只做容易做的题,因为难题不但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而且别人会以为自己很糟糕。因此经常做同一件事情,也因为能熟练的完成,让自己看起来非常优秀。

  而一般所谓的刻意练习,都是在学习区内完成。假如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以前做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这件事情的方法、思路非常符合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做起来基本没有难度,感觉非常舒服,那就是我们已经进入舒适区。但如果这件事情的方法与原来不一样,有难度,但只要思考,肯下功夫,也一定能完成,就是我们进入了学习区。又或者这件事情,我们根本做不了,证明我们已经进入恐慌区。

  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待在舒适区是不会有进步和前途的,有效的训练都是受训者在学期区内进行的。随时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学会,毫不迟疑,转入下一个更难的问题,而不是在已经熟练的事情上打转转。

  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重复练习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大任务,看起来常常超出我们的极限,而如果把这个大任务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就容易的多了。先完成一个个小模块的练习,最后把些小模块里的内容串起来,就能完成整个目标。

  读瑞.达利欧的《原则》,里边讲到,可以把自己看成一部机器,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一定是我们这部机器出现了问题,或者是设计上的漏洞,或者是哪个区域发生故障。在运行中发现这个问题,找出这个问题,把故障排除,让机器正常运转,就这么简单。

  并且瑞.达利欧提出了成功五步法,就是通过五个不同的步骤,反复练习,你一定会成功。目标——>问题——>诊断——>方案——>践行,然后一次次的迭代,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你要成功,就必须按照步骤一步步的来,五步法和我们只知道刻意练习而不掌握合理科学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

  随时获得反馈

  就像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以为能写出几个字就是作家了,其实不然。我们写的东西究竟有没有用?能不能为别人产生价值?或者我们写的东西有用,究竟对多少人有用?我们说了不算,得读者评判。如果不知道反馈,只是一味的写,无疑是闭门造车,无论是长期或者短期都很难提高。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写的东西发布出来,让大家评论,通过浏览量,通过用户的留言和点赞,看看究竟能吸引多少读者的眼光。永远相信读者水平。很多人不能接受忠言逆耳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别人提意见或者建议就是在挑刺。承认自己真不行,思考发现问题,然后一点点改善,迭代、积累,才会在不断的纠错中成长起来。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有学徒制?而现代人学习为什么要有老师?一句话,无论是师傅还是老师,最主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交给我们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时时提醒我们,纠正我们的缺点和问题。

  练习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无论学习什么技能或者获取什么知识,必定是一件难受的事情,刻意练习并不好玩。古代人总是把学习和痛苦联系起来,总认为学习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你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做得人上人。

  现在很多人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叫寓教于乐,他们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让人快乐的学习,让人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汲取知识。这个方法对吗?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是,这个方法根本不靠谱。

  靠谱的方法就是全神贯的投入其中。记得刚开始写作时,笑来老师给的建议是“先开始再说,在写作中思考,在写作中完善。”其实大多数时候,写不来,是因为我们过分苛求完美,一直停留在前期的思考之中,没有迈出第一步,所有觉得很难。你只有开始写作的时候,才会去深入思考。

  昨天有位朋友在文章中给我留言,他说:“有时候,真的得走出那一步才能深刻体会到自己走出这一步有多重要,要不然即使有很多人跟你说,你依然只是停留在“听说”的阶段。”我猜这位朋友,一定是和我一样经历了懵懵懂懂的起步,到现在的全情投入。才会在行动中体验到创造的美妙,因此见证了自己成长的改变。

  刻意训练就一定能成才吗?其实还需要加入合适的方法,来点那方面的天赋,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看看那些足球运动员,所有的人从小就刻苦训练,他们比一般人更有天赋,但最后留下来的人,依然凤毛麟角,你敢说和运气无关吗?

  普通人想要成功,简直就是个小概率事件。这么说也不对,你不刻意练习,根本没有机会。无论是刻意练习、天赋还是运气,缺了哪一项,结果都会是零。

  注:文中的大部分科学依据引用万维钢《万万没有想到》一书。

  原创:高原麦客麦客随笔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