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

周鸿祎:扎克伯格创业奇迹的背后

励志故事2021-01-2780举报/反馈

  我们公司现在有将近4000人,我觉得里面肯定是卧虎藏龙。百里挑一的话,也有40个伟大的人才。但是,即使是天才,如果没有前辈的帮助,最后也会变成庸才,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举例来说,每一个跳水冠军,背后都要有一个教练在帮他。没有教练,你就要走弯路,不得不重新发明轮子。没有教练,你在水里摔了无数次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能等到把自己摔残了,才会明白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夹紧腿、腿绷直、收腹、跳。

  这个道理谁都能懂,但放到公司里,就会有代沟。现在我们这些70后跟下一代的年轻人讲道理,特别是85后们,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死循环。有些85后对70后的经验和阅历不认同,甚至一种抗拒心理,听都不想听。我觉得有必要跟85后们沟通一下:每一个巨大的商业奇迹背后,都有无数个Mentor参与其中。

  从85后的角度来看,美国硅谷无疑是一个不断产生奇迹的地方。这里生产出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创立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创立Google的佩奇和布林。今天一个大学都没有毕业的85后扎克伯格,几年时间就创立了拥有几千员工、500多亿美元市值的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络。硅谷似乎是年轻人的天下,这些挑战权威的年轻人一直在塑造传奇。

  以前我也很感慨,心想咱并不是缺胳膊少腿,更不是弱智缺心眼,为什么这些奇迹我们玩不转,反而是这些小子玩得转呢?像扎克伯格这样的,大学都没毕业,也没上过商学院,连一天工都没打过,他怎么就能管理好一个好几千员工的公司呢?

  后来,当我到硅谷,跟那里的创业者接触多了,才发现国内很多创业者都被这种美国梦的故事给误导了。事实是,这个世界没有奇迹。媒体的报道只突出渲染少年英雄,不突出老年英雄,那是媒体为了迎合读者的兴趣,把故事编成奇迹,是为了媒体自己的销路更好。

  这些居于少年英雄背后的人,被称为Mentor,汉语里面最贴近这个词的,就是带徒弟的“师傅”,类似于《星球大战》里面的尤达大师,《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西游记》里面的菩提老祖,他们往往是传授一种技能,或者指引一个方向。

  比如,曾在浏览器大战中惜败微软的Netscape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他是扎克伯格的资助者,也是小扎的一位师傅。像马克·安德森这样的人既成功过,也经历过巨大失败,他们会对这些创业年轻人说:小伙子,你的产品方向应该这样,你商业化路子最好那样,这个阶段你应该找这样的人,我能给你找到什么样的VP,能给你推荐什么样的CEO… …在创业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人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只不过新闻媒体喜欢追逐奇迹,因此很少去报道这些Mentor。原因很简单,如果大家知道少年英雄原来有这么多Mentor在帮他,那故事就不够传奇了。

  小扎可能是技术天才,可能是产品天才,但我不相信他是管理天才。没有一个人是天生下来就知道管理的,管理也不是读几本书就能知道的。管理是一种实践,所谓管理经验都是通过时间积累起来的,再通过商学院的管理课程升华的。Facebook之所以成长很快,就是因为小扎的背后有这样一批有经验的Mentor。

  为什么我强调Mentor这么重要?因为在这方面我吃过亏。当年我的第一家公司应该说做得很失败。后来我想,如果当年我有这样一个有经验、有国际化视野的Mentor帮助我,或者至少提醒我一个方向,我想我就不会葬送我的第一次机会。因为我放弃3721,那我就放弃了和百度逐鹿上亿美金的可能。

  我犯过很多错误,跌跌撞撞一路走过来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那个时代同在一个起跑线上的人也不少,但有的人摔了一跤,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因为这一跤把精气神给摔没了。这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路摔过来的。我摔了一跤长了点教训,但也走了一个弯路,也代表了今天中国很多创业公司的现状。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这个人缺点不少,但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倾听。即使是一个基层员工给我写信,如果说的有道理,也能够改变我的想法,也能够促使我去反思。善于倾听,不断反思,这个优点让我一路走到现在,在互联网圈子里幸存下来。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更敏锐,对用户更了解,思想更没有拘束,更有活力和能量。但是年轻人想真正获得成功,那还需要另外一方面的帮助。这就是我说的,这些老人家的、大叔级师傅的经验和教训。

  我经常和年轻人说,要看到钱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梦想。但还要找到一个真正能够帮助你们的师傅,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就是像牛顿的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想一想确实是这样。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大师,在物理学、数学、天体学等方面都是功勋卓着,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前辈的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物理学家的发现,牛顿还能有这样大的成就吗?

  像我们70后的这群人,是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那个时候,我们即使摔了跟头,都没有人告诉你摔跤是因为前面有个坑,因为根本就没有比我们更早的人知道那是一个坑。我们这一路摔过来,满腔的血泪史都化作了经验和教训。我觉得85后要学会去吸收和利用70后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让自己人生的路走得更直一点。

  清华大学李稻葵:消灭选择,找准圈子,做自己人生的CEO

  本文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资深经济学家李稻葵在《开讲啦》的演讲。以下是李稻葵教授的演讲全文:

  这个讲坛比我们大学的讲坛,更加具有挑战性。来之前我是非常地忐忑,到底讲什么话题,因为经济学一般认为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是面向社会面向政府,面向决策者的学科。事实上大家可能有误解,经济学首先,是面对选择的一门学科,是研究选择的学科。所以我的题目叫《经济人生》,其中这个经济应该是个动词。我想通过三个故事,来讲三个经济学基本的道理,也许对年轻的朋友们,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个故事,它的主题词叫“消灭选择”。

  讲故事以前我想问问大家,尤其是男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打过架没有?举手,谁打过架?太好了,小撒呢?打过架没有?打过,好样的。

  我是出生在北京,可是幼儿园还没有毕业,我就被送到了农村。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天,同学们课间把我叫到了操场。哎呀,我说同学们真不错呀,要欢迎我。我傻呵呵的刚过去,站到中间,还没站稳呢,有一个同学悄悄地跑到我的身后,把我的裤子一拉,扒下来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还有外班同学的面,男生女生都看着我。幸好那时候没手机呀,放到现在要被人**搜索了。这是对我而言,这是我人生的**战争,奇耻大辱!怎么办?找班主任。

  我跟班主任告状,班主任讲的是方言我没听太懂,哇啦哇啦哇啦讲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说——你小子真笨,连自个的裤子都保不住,你还来找我,你太笨了,你还有脸找我,你靠自己吧。然后我就回家了,应该向我的父母求救啊。而且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诉我的父母的话,我父母一点儿不同情我,因为我的父母一定会教育我,说一定是你犯错误了,农民的孩子都很纯朴的,怎么会打你呢?你要自我检讨。

  所以我想我是没有选择,怎么办?必须靠自己。怎么靠自己?三件事。第一件事我找到我妈妈,我说我那个裤子不能用松紧带,你必须给我一个绳子,把我的裤子扎起来,我要保底线,要扎得紧紧的。上学之前要扎裤子,扎得紧紧的,保住底线。第二件事,我要跑,我打不赢我要先能学会跑。我们那个学校离我们的食堂很远,大概有两公里的路,每天放学我是第一个,从课堂里跑出来,我害怕别人打我,跑到我们那个食堂。第三件事,我得学,我得观察孩子们怎么打架的,怎么一个打法。

  最后,机会来了,一个月以后,我的班主任说:“李小葵同学。”那时候我的名字叫李小葵,“李小葵同学你不能够一放学就跑,你要做值日呀,打扫清洁,你今天跟其他几个同学一块,扫地、搬桌子。”没办法了,我留下来,那几个同学逮着我,逮着机会了,要打一顿,我平时跑今天跑不掉了。我跑了一个月的步,身体也开始壮了,像阿甘一样身体也练出来了。这时候这四五个人要打我,我先跟他们转悠,在课桌之间跑。我先跑,跑累了,最后我逮着一个机会,朝着一个同学,欺负我的同学撞过去了。他没防备,没想到我还能够反击一下,头撞到了课桌上,当时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闯祸了。

  第二天我的妈妈,买了饼干,带着我到这位同学家去赔礼道歉。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一头牛的边上。牛的味道你们闻过没有?牛的味道非常特殊啊!农村的牛可不是动物园的牛,那个味道一辈子我都没忘记!那是香味,我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我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人敢随便欺负我了,那是我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从**战争到抗美援朝。

  这件事情告诉我什么呢?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人才能够被激发出来,才能够真正地自救。那么看我们年轻人,看你们今天。今天你们的问题,在我看来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了。我的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经常来问我,以后做什么,尤其是博士生。

  我说你读了博士都还没想清楚,未来干什么,这个有问题。我经常想,假如马云,考试成绩好一点,数学灵光一点,假如能考上一个很好的学校,读了金融,恐怕今天不见得要创业了吧?可能就进了金融公司了;假如马云长得,像我们小撒(撒贝宁)一半那么帅,有可能到个电视台当个主持了,就不创业了,是不是?所以我们的马云也好,刘强东也好,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消灭很多选择,背水一战。

  所以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道理——你们要做的,是尽快地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消灭选择。在明确大方向,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你突然会发现你的能量,你的才智比想象的高,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认为干不成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 ,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投资的故事。

  我博士毕业了,1992年,在找工作,第一个去面试的学校叫纽约大学。纽约大学金融系的同事们,还有他的系主任,当时决定要给我工作。过了不久,一星期以后,另一所大学,就是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很快也给我打电话,说决定要请我去经济系工作。

  于是我就碰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纽约大学金融系,华尔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工资整整是密歇根大学的两倍,怎么办?其中纽约大学的系主任,他碰巧是我的博士生期间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所以跟我讲话很直。“我给你付的工资是别人经济系的两倍,你来我这,你专门给我研究金融问题。我才不想我用高工资,补贴他们经济学研究。甭搞你的中国经济研究!”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我出国,当年读大学选了经济学,我关心的中国的问题,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如果我去了纽约大学,只让我研究金融的问题,跟中国不直接搭界,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呢?我会高兴吗?想到这儿,义无反顾,我的决定是去经济系。为什么?用经济学的道理来讲,我想的是未来,想的是我的所谓的人力资本。什么叫人力资本?就是你未来的,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位同学,你们不用买股票,你们不用买房子,你们已经有了一个大股票,就是你自己呀!你是你这只股票的CEO、董事长,你的导师、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都是你的持股者,只不过你是个大股东。所以你的主要的任务,今天应该是如何做好,你的主营业务,如何让你未来更加快乐。

  关于是否要逃离北京,今天我可能忍受,一些大城市的病,大城市的痛苦,但是未来我会更幸福。因为我在大城市,我获得了工作的机会、锻炼的机会。我认识了很多,跟我想法相像的年轻人,有很多导师来指导我。所以我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请大家关注你的个人的人力资本,你自己就是一个上市公司,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的决策,取决于你今天的努力。

  第三个故事,我想跟各位分享的,不是我个人的故事,但是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的一个故事。

  这位同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出国了,在波士顿上大学。他一早就想清楚了,他要搞金融。他本身是学外语的,他的学校并不是所谓的名校,他怎么能够进入金融这个圈子呢?每一个周末,他坐着公共汽车进城去波士顿。

  而美国的公共汽车,可不是北京上海的五分钟一班呐,那一小时一班呐!他需要背着干粮,背着面包,带着可乐,带着牛奶,一走走一天。去哪儿呢?去波士顿的金融街,那里面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办公室,还有很多投资银行的分部的办公室。干嘛呢?大厅里看着那个门板,记下来这些公司的负责人,名字是什么,部门是什么。干嘛呢?找到公司的总部的这些总机,打电话过去,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谈一谈,他是哪个哪个部门的。总机的接线员一听,这小伙子还挺靠谱,可能是一个业务伙伴,放进去吧。于是我们这位同学,就通过这种方式,跟华尔街的在波士顿的,分公司就接上头了。

  很快就去这家公司做实习生了,再过五六年,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了一个全球三大之一的投资银行的亚太部的总管,现在已经下海自己创业了,办了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这个故事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关键词叫圈子。

  那么经济学是什么道理呢?经济学我们就叫外部性、外溢性。那就是每一个能干的人,每一个大公司,他都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帮助。哪怕基础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进这个圈子,你会不断地往上走。经过你的努力,你成功了,你有名了。往往我们年轻人会有一种情结,经过我的奋斗,成功了,为什么这个圈子还有其他的人,这样跟我竞争啊?“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这个道理经济学也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想,因为人才的成长都是集团性的。

  所以最后我想总结告诉大家,不要犹豫,尽早认准大方向。消灭选择,义无反顾,认准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跟了那个圈子之后,你会跟着这个圈子不断地往上走。前途属于你们,祝你们好运,谢谢各位!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