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校园反诈的“防火墙”
摘要: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6所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746份。调查显示有10.09%受访者曾掉进诈骗陷阱,31.25%受访者曾遭遇过诈骗但没有上当,50.98%受访者身边有人有被骗经历,仅25.97%受访者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听说过身边人遭遇诈骗。受访大学生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重视程度较高,95.59%受访者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10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贷款诈骗、刷单诈骗、冒充客服诈骗、“杀猪盘”诈骗……不法者也在“与时俱进”,可谓花样百出、无孔不入,令人防不胜防。与传统诈骗犯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具有手段多样性、行为隐蔽性、成本廉价性、后果难以预测和不可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普通诈骗。而作为接触电信网络设备技术、产品的主体人群,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普遍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宣传反诈知识,提高青少年群体防范意识和反诈能力,筑牢校园反诈“防火墙”。 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自己或是身边人遭遇诈骗的状况相当常见,因而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重视程度较高,且普遍学校能够更加重视反诈宣传教育。当下,校园反诈教育还存在种种不足,包括形式不够新颖,对学生吸引力低,宣传覆盖面不够广,反诈宣传停留在表面、对学生的警示作用不够等等。学校有必要积极行动起来,强化反诈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尽早付诸实践,创新形式开展集体广泛参与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反诈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为师生创造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各种新型骗局套路不断、花样翻新,但究其本质都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让大学生树立起相应的防范意识,最好的方法是“以案释法”,毕竟案例是最好的法治教科书。最近几年,检察机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开展“反诈进校园”活动,深刻揭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危害,加强警示教育。其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反诈宣传教育形式,是由一线民警在校园内开设讲座,对最新的诈骗套路进行解构和普及,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防范。 电信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在发挥各自职能和资源优势之外,也应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善用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渠道、新方式,在更广范围上凝聚校园防诈反诈合力,让防骗反诈意识深入人心。前段时间,通过直播连线主播的方式宣传反诈知识的“反诈警官老陈”火爆“出圈”,他那句标志性的“您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也成为网友评论里的热门词汇。当大学生们在线上线下的学习生活中,都能随时遇到宣传反诈的民警和反诈骗相关的提醒,每个人都成为反诈宣传链条上的接受者和传播者,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校园防线自然越来越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