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

养蜂人的故事,58年来甜蜜的酿造者

励志故事2021-01-2670举报/反馈

  “传承”是一份执着,是一份责任的坚守,是与无数个想要挣扎放弃后内心的坚定。在许多人看来,坚守是值得敬佩的,“传承”也是翘首引领的。但对于坚守的孤独与艰苦几人能克服,这是一份艰巨的任务。浙江省温州泰顺百丈的一位老人用一份匠人精神,历经 58 年漫长的守候。在坚守中“传承”,他叫郑李贤。

  老人家中世代为医,(“郑久和”药铺,由老人的父亲创立)从小他便常在药铺里帮忙,因此在耳濡目染之中,学会了很多医理,同时也学习到了做为医者的那一份耐心和坚持。在一次学习过程中,他发现“蜂蜜”的药用价值极高,【蜂蜜被誉为“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营养食品”,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和维生素、铁、钙、铜、锰、钾、磷等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经过这些了解这使他又惊奇又兴奋,便萌生出了一个想法。那时的他觉得养蜂可以作为一种爱好和生活的调剂品。然而白驹过隙,一晃 58 年过去,没想到当初的一个小兴趣却让他坚持到了今天。

  早年,因百丈镇建飞云湖水库,社区居民被移民后,当初的“郑久和”药铺也随着老房子一同沉睡在飞云湖湖底,如同那深幽且寂静的湖水一般,“郑久和”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只有他常常凝神看着家中从原来的药铺中搬来的药柜,也常拿着家中的旧药书手记(“药书手记”老人学医时的参考文献)拉着孙女讲诉他过去的点滴。

  如今布满灰尘的药柜在曾经有着怎样的热闹场景他仿佛还记忆犹新,人多的时候,药柜开开合合的声音仿佛还如昨日的光景般在耳边回响,药书手记也常在人的手中发出急促的声响,那一页页翻过的声音就像昔日的欢声笑语潜伏在他的脑海中。他常常觉得那是它们在说着属于它们的语言,来抓药的人听不懂,但药铺里的人却听得懂。

  所幸,养蜂还能让他感觉到他与“以前”的那一根“线”还连接着。也许,养蜂就是命中注定的,是冥冥之中“郑久和”药铺替他选择的。

  在坚守的道路上,总是要经历一些磨难后,才能成长,懂得珍惜。

  记得在四十几岁的时候他在东坑遇到过最严重的养蜂人最为惧怕的“烂虫病”(又称“幼虫病”,蜜蜂幼虫病包括美洲幼虫病、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等。另外,蜜蜂黄曲菌病、白垩病也危害幼虫,亦属于幼虫病范畴。),从那以后他一直都很小心地对待他视如珍宝的蜜蜂。然而在 2012 年“烂虫病”还是发生了,据老人回忆说最先是从广东开始传染,逐渐蔓延到了全国。一箱接一箱的蜂群开始感染“烂虫病”,老人无助又无奈。眼看着五十几箱蜜蜂因“烂虫病”而逐渐死亡,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老人焦头烂额地想着对策,除了心疼就是以泪洗面。

  那段时间,老人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去拜访有经验的养蜂人想要寻得对抗“烂虫病”的良方,但都没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老人说:“比较有效根治“烂虫病”方法,是将整箱被感染的蜂巢埋在地底下,而这一方法的时间跨度大致需要两年。”

  在处理了近 50 箱受感染的蜂巢后,仅剩一箱未受感染。最让他心痛的是存活下来的唯一一箱蜜蜂也再不久后的一个夜里被人搬走不知所踪。老人还回忆说,此后的两年多里蜜蜂几乎无法人工繁殖,只得让它自然繁殖后再收回来,而这一等就是两年。

  从最初的自己制作养蜂的蜂箱、蜂架、蜂脾和蜂础到后来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养蜂经验,如蜂箱一定要放置稍微倾斜以便排出蜜蜂在采回花粉时带回的水分,以及在割蜜时的讲究。

  老人的孙女一边播放老人割蜜的视频一边笑着对我们说:“我爷爷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动手,不肯让别人帮忙,总嫌弃我和我奶奶笨手笨脚弄不好”。
(m.taIks.com)

  老人也带出过很多徒弟,他们大多来自附近乡镇居民,但他在收徒弟之前,必须要求他们能做到“坚持做最好的蜂蜜,不掺杂任何不属于蜂蜜的物质”。如果认定了养蜂这一行的话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保持一颗单纯的心去从事这一行业,养好蜂产好蜜。

  蜂蜜的多少从来都凭靠气候而定,由于今年的雨水充沛,蜂蜜盛产,相比去年产量增加近一倍,这也让老人发了愁。因为往年家中的蜂蜜大多是依靠来百丈游玩的游客,附近社区居民和儿子和孙女带到城里去卖。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况且今年产量又好。

  “老”养蜂人,一个“老”字,传达了老人 58 年的执着和守候,述说了 58 年来无数个日夜的勤劳,也包含着老人伴侣在他背后多年来无声的支持。一个“老”字,也是我们对这位可爱且勤恳的养蜂老人所能致以的最高敬意。

  人活一世,愿寻得一业操守到老,寻得一伴相扶到老,从此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如果,你认同老人的精神,希望像老人一样的坚守,能够在如今繁杂的社会中始终秉持着一颗“本心”坚持下去。那么,请你用行动来表现你的支持。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