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孩子一定不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随笔美文2021-01-2698举报/反馈

  文/宫学萍

  年前,朋友推荐我看看网络上一篇颇受好评的教育贴《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并且追问我——咱们这些普普通通为人父母的小老百姓,在教育孩子的大问题上,到底是应该吸收郑渊洁、李开复、洛克·菲勒、甚至比尔·盖茨他老爹的高端经验?还是老老实实学习哈佛女孩刘奕婷的父母望女成龙的平凡追求?

  我的意见?都很好啊!

  当然,这些书,也着实都可以不看。反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我们一开始想要教育的样子。

  因为孩子们是人。

  所有关于人的大小事情,都一定不会像计算机程序这边输出、那边输入般确定。

  老祖宗曾经教导我们,“圣人走后,剩下的只是书中的垃圾。”怕得就是,我们之中的太多数,都很容易被语言本身所戏弄,上了文字的贼船。所有我们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所谓经验之谈,都一定丢失了总结者想要表达的大多数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误会接着另一个误会的美丽碰撞,更何况还是间接进行的。

  有谁敢说,生活的郑渊洁,仅仅靠他在公开场合所表达的那些教育理念,就造就了今天的郑亚旗?还有多少人不知道,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在中学时代拿下IBM的 订单,是因为他有一个在IBM做高管的老妈——别误会,我在这里拿世界首富开刀,不是想说他因此就具备一般民众难以企及的裙带关系,而是想提醒大家,很有可能我们的电脑神童,不到三岁就坐在一堆晶体管元件上,拿着鼠标玩叠叠高。

  简而言之,没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可以被另一个家长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因为我们自己,不可能克隆成为另外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人。就算勉强可以,我们也无法复制孩子们成长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如果非要我对“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表个态,我只能说,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有朝一日离开我们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就像以前在我们身边一样好,甚至更精彩、更好。或者说,父母的爱,就是为了离开。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适应它所在的现实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孩子与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间,家,是一个缓冲地带,父母,就像一对领路人,在陪伴孩子一路走来的十多年(或者二十几年)里,我们抱着、领着、影响着、干扰着,直到有一天,目送着他们走向未来。

  我很难找得到合适的文字,告诉热切的父母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最多不过,是想稍微提醒大家,在寻找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也许偶然停下来、怀疑一下也不错。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做,是不是在悄悄满足自己的心愿?据我所知,很多极力推崇“快乐至上”的爸妈,绝大多数都没逃开一个很不快乐的童年;同样,还有很多想方设法要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精英的父母,其实不过是对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

  我的意思是说,有时候怀疑比坚信更宝贵。不仅是教育,执着于教条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一个人缺乏生命的灵动。曾经接触过一位绝望的母亲,十多年来,一直在严苛地抨击中国当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当然,如果她的职业身份是一位社会评论家,这一切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去作一名母亲,整天都在儿子面前指责学校里的老师如何、如何不懂教书育人,结果只能让这个孩子失去在校园里找到快乐和希望的最基本的能力。
(m.Taiks.com)

  不客气地说,在这位母亲眼中,没有儿子,只有她对于当今教育界种种失望、不满的忠实听众。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应该都不会把父母做得如此失败,却同样有可能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中,看不到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教育工作成果”,以示天下大众。有时候,我们寄希望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百分百正确的教育方法,私底下的心愿却是一旦将来孩子没有如愿成才、光宗耀祖,那就可以肯定是这个孩子不听话、不争气、不上进、天生不是可以发光的那块材料—— 而不是我们的教育不当。问题是,就算我们教育不当有怎样呢?我们从来不会渴求自己是完美的员工、完美的人,又何必苦苦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教育者呢?

  再或者,也许我们这篇讨论一开始的立意就弄错了,自己把自己给绕到死胡同里了。谁说追求成功就不能把日子过得快乐?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压力重重吗?掌握知识的过程就一定艰苦卓绝吗?学校、考试、竞争,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能够避开这些重大主题。如何面对并完成这些挑战、如何承担行为的结果、如何调试在现实环境中的自身状态……以上种种问题,都没有必然的标准答案,需要父母和孩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共同做出选择。

  说不定,与其我们这帮家长聚在一起争论不休,还不如回家放下身段、好好听听孩子的声音。很有可能,他们所经历的每一天,和我们头脑中想象的完全不同。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