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口误
一个当小学教师的朋友说,班里孩子很好玩,无论劳动、背书、写作业,完成任务后,总喜欢邀功似的跑到他面前,说:“老师,我帮你干(背、写)完了。”他一脸无奈,“好像都是为我做的”,但他又说:“那份天真烂漫,渴望得到肯定的稚嫩表情,让我不忍纠正他们的口误,常常拍拍他们的小脑袋,或者微笑鼓励。”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也犯过同样的口误。前不久,回老家午收,村人相见,最常说的一句开头是:“回来帮你妈收麦啊。”小时候,麦子收割后,一放学,我便和小伙伴挎着竹篮去麦茬地里捡麦穗。竹篮有齐腰高,一篮麦穗其实并不沉,却故意摆出很吃力的样子,向母亲邀功:“妈,瞧我帮你捡的!”只为得到一句口头上的夸奖。 打我记事起,村里人也这样说,似乎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王大爹老两口正在收晾晒的小麦,村路上摊晒了三十多米长,中间有一脚宽的间隔。我以为是不同的小麦品种,但大娘告诉我:“东边一大片是帮小伟干的,西边才是俺自个的。”小伟是他们家老二,和媳妇在外打工,没回来。他们从下午两点多开始将晒得热腾腾的麦子集拢,不声不响地一个撑着口袋,一个一盆一盆地朝袋里装麦子,没有停歇,没有多余话。一直干到七八点天将黑了,才差不多装完,一袋袋小麦像挤挤挨挨的木桩。接下来,他们还要把这些沉沉的“木桩”一趟趟搬运回家。老两口都是七十多的人了,多亏身体硬朗,又常年没脱离农活,否则真撑不下来。 在村子里,由于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类似王大爹老两口这样帮儿子种收庄稼,甚至祖辈代劳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他们看来很正常,嘴上说是帮儿孙,干起活来拼的是全劲儿,尽的是全心。 自诩为读书人的我,曾一度觉得好笑,不仅出于语言逻辑的问题,更在情感表述上。帮,在汉语字义里有一种解释:相助;替人出力。从字面上理解,帮,主要是指双向关系而言;对己,用“帮”显然不通。同理,干自家的活,属分内之举,自然也谈不上“帮”字。 但反过来想,刻意咬文嚼字,去较真抠字眼,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如果教师朋友诘问一句:帮谁做的?对正处于因完成任务而兴致勃勃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兜头一盆冷水。即便纠正,也应该缓一缓,或者换一种口吻。同样,如果母亲没有夸奖我,而是说:捡的麦穗,难道你不吃吗?即便事实如此,我当年劳动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帮”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从形体结构上看,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老话说,帮人如帮己。如此理解,也未必算得上口误,即便算是,也是一个美丽的口误。 (m.taI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