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蜀相的随笔
读杜甫蜀相随笔篇一: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丸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读杜甫蜀相随笔篇二: 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完美”智者——诸葛亮,许多人对他都有一种敬仰。而蜀相一诗则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并为之写下许多名篇,而蜀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诗的全片流露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怜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一生坎坷,未能遭遇明主命运的感叹!诗的主题很突出,诗人自己的坎坷命运与诸葛亮的壮志未酬的比较.由此,不得不介绍诗的中心人物——诸葛亮。一个在历史上影响颇远的“完美”智者。当年,刘备为了自己的基业,四处苦苦的寻找能人志士,经人推荐,来到了诸葛亮的隐姓埋名之地——卧龙岗。经过三次的拜见才见到了“传说中”的诸葛亮,大家仔细想,或许能够猜到,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一次考验,这是他以后在军中的形象的高低树立基础,关键是在考验刘备怎样对待一名贤人,也为自己选择一名真正的明君的的准备。但是,谁都能有这样好的命运,等着明君找上门来?杜甫在诗中也流露出多处自己的才能未能被发现,未能被重用的感叹,杜甫这种怀才不遇,也告诉我们不要像千里马一样一直在等待着,等待伯乐来发现你,而现在的我们更不应该学习这种方式,我吗应该主动一点,当今的“能人贤士”不计其数,等待他人来找到我们,不如“毛遂自荐”,充分的展示自我。而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我想诗人不会只想表达上述中的那一点。关键在出山后,在那时的局势上,力挽狂澜,为刘备争得一份基业。每当在危难之时,临阵不乱,一次次化险为夷,“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有传说中的木牛流马,一个个奇迹,一次次的意外成功,这不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奇迹。如果赤壁之战没有东风,那麽周瑜的火攻就不会成功;如果没有诸葛亮坐在城头上,“悠闲地”弹琴,并且打开城门,摆出“空城计”这一险计,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蜀国,诸葛亮为了蜀国所做的贡献可所谓非常巨大,如果不是他,或许一个弱小的刘备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能与曹魏,孙吴相比的蜀国,正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位刚毅果断。处事严谨的圣贤,才建立了蜀国,我想这也许就是杜甫所敬仰他的原因之一把!“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句句赞美的话语接连不断。可是,杜甫却在诗中又表达出一种惋惜之情。可惜,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句话,不仅仅是叹息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也写出自己的情感思想。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叹自己没有遇上明君。本诗的表达虽然从头到尾全是描写诸葛亮的陵园,但是,却映射出自己的处境,在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人格道德诗无与伦比的,堪称“万世师表”,但中原未定,成为终身的遗憾。诗人不能自己,老泪纵横,这泪水及时为诸葛亮流的,也是为自己流的,全诗表明诗人的悲伤之情。此诗表明了在封建帝制的社会还有多少人才被埋没,还有多少的能人贤士未被发掘,当时落后的制度又光是迫害这一类人吗? 读杜甫蜀相随笔篇三: 小时候,我就开始接触古诗,在诗歌的学习中,唯有杜甫的《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我记忆深刻。 我爱读三国,当读到这句诗时,仿佛看到诸葛亮七次伐魏,都无功而返,最终卒于五丈原。他临死时,一定十分惋惜、不甘,却又无可奈何。这次北伐未胜便病亡军中,这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我想,杜甫也是怀才不遇,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才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但我最爱的古代诗人却不是杜甫,而是满腹经文,让高力士脱靴的诗仙李白!他高傲却又让人敬仰,让我对他的文采具有敬佩之心! 古诗的韵味让人总是得好好品味一番,我希望我能在诗歌的海洋遨游的更远! 读杜甫蜀相随笔篇四: 今年四月中旬,妈妈去四川出差,顺便观看“杜甫草堂”,在那里买了这本《杜甫草堂诗选》。她整天爱不释手,看着她对这本书那么喜欢,我也很想读,于是妈妈就选择了这篇《蜀相》让我背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这首诗是杜甫的七律名篇,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暮春草堂落成之后。蜀相是指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他和蜀国国君刘备合葬在成都(又称锦官城)的武侯祠,这里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座君臣合葬遗址。 杜甫一生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十分景仰推崇,仅流传下来的吟咏诸葛亮的诗篇就有近二十首。诗人因“安史之乱”从中原洛阳流落到成都,一旦安下身来,首先便去武侯祠凭吊。诗人生逢乱世,空怀“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却仕途坎坷,报国之志不得实现,如此,他即倾慕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又惋惜诸葛亮终未功成而身先死的不幸。在这首诗中,委婉地表露了即伤诸葛亮又自伤的心情。 听着妈妈的讲解,参照着书本上的注释,我反复诵读背默这首《蜀相》,渐渐地,我仿佛身临其境,跟随诗人的步伐来到了锦官城外的武侯祠,那枝繁叶茂的松柏树林中,武侯祠静静地坐落在那里,历经风雨,因为平时很少有人来,台阶上长满了青草,藏在树叶中的黄鹂鸟空自在作着美妙的啼唱,少人欣赏,这里是一片寂寞荒芜的景象。 跟随着诗人的思绪,我又想到了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讨论治理天下的方针大计的故事,诸葛亮怀着一片忠心,鞠躬尽瘁地辅佐了刘备与刘禅这两朝君主,在晚年为了国家安危还率军出征,但战争还没有结束一代英才诸葛亮就不幸去世了。后世的英雄们为他那种死而后已的赤诚所深深感动慨叹。怀古思今,又怎不令胸怀壮志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杜甫潸然泪下呢! 唐人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认真读完这首诗,我也不仅佩服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还佩服杜甫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笔才华,更佩服他为学习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勤奋执著。 读杜甫蜀相随笔篇五: 学习中,唯有杜甫的《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我记忆深刻。 我爱读三国,当读到这句诗时,仿佛看到诸葛亮七次伐魏,都无功而返,最终卒于五丈原。他临死时,一定十分惋惜、不甘,却又无可奈何。这次北伐未胜便病亡军中,这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我想,杜甫也是怀才不遇,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才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但我最爱的古代诗人却不是杜甫,而是满腹经文,让高力士脱靴的诗仙李白!他高傲却又让人敬仰,让我对他的文采具有敬佩之心! 古诗的韵味让人总是得好好品味一番,我希望我能在诗歌的海洋遨游的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