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56举报/反馈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在传统文化兴盛的当下,中小学都在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常言教育要从小,幼儿园也一马当先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随笔【第一篇】:有感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当前,在幼儿园大力开展经典诵读和国学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们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孟子》等。我觉得大力开展这一活动,意义非凡。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孩子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孩子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孩子们的心灵,为孩子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国学经典高屋建瓴,国学经典朴实无华。当我们走近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很有价值。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我们以为它完全可以走近幼儿;从国学经典所承载的格律音韵,我们以为它完全可以为孩子接受。尤其是当我们把孩子看做是一张张白纸的时候,作为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最重要的见证人——幼儿教师,责无旁贷应当为孩子铺垫上最靓丽的、最智慧的、最经久的生命底色。用人类公认的、千百年历史已经见证的国学经典作为这样的生命底色,是我们对孩子一生真正负责的表现,是我们这一代成年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所以,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一直陪孩子们读下去的大朋友。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孩子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孩子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随笔【第二篇】:听《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讲座有感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这个讲座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燕玲副教授所讲授的,提出了关于经典文学“读和背”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并且针对经典诵读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具体的实施措施。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讲述了一些名人事例,例如: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然而,他仅凭口述便完成了一部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索引文献全凭记忆,后人查对,丝毫无误。何以能够如此?文化底蕴使然。例如:杨振宁自小就表现出了数学天赋,他的爸爸没有按照我们现在的家教思路给儿子强化数学,而是聘请了一位文学教授帮助强化文史素养。杨振宁的爸爸了不起,有远见卓识:他懂得为杨振宁丰富文化底蕴。后来杨振宁多次回忆说:这些经典诗文滋养了他的一生。还例如鲁迅先生,南怀瑾先生,茅盾先生,巴金先生等他们都是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通过这些文化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张老师通过一段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背诵经典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的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开展经典诵读这项活动的可行性。

  在这次讲座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素读”这个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了解也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我们现在可以将“素读”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实际上,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要的教学法,目的是达到“读书破万卷”的功效。为了达到这个功效,“素读”的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二是对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读成诵;三是不求急功近利,但求储备充裕。因此,“素读”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目标上追求大量积累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举说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现在提到的“经典诵读”也好,“素读”也好其实都是对古代私塾教育的借鉴,我国私塾教育的做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都体现为“积累”,蒙童时期就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

  结合张老师所展示给我们的“诵读经典”的具体措施并且结合我们现在的具体现状和学情,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第一步:声音先于义理,也就是要放声读。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即可。第二步: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读而悟。教师或者学生手头的资料呈现出需要特别译注的字词,学生在自读自悟或小组讨论中理解原文,不求深刻,粗略地知道大意即可。第三步:诵读成诵。朱自清先生还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累”。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读书并且要读经典文学作品而且还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做到这样才能达到“逸于成文”的功效。只有达到背诵的程度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在整个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疑问,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孩子不理解就背诵,这样不符合教育学由理解到识记的教育规律”,在讲座的开始我也心存这样的疑惑,而且也这也是我很久以来也在思考的问题,因为之前我也就想过组织学生背诵一些经典文学篇目,但是考虑到没有时间为学生讲解这一难题,就此这个计划搁浅了。听完这个讲座我也对自己或者说很多人都有的这个疑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解决这个困惑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们整个诵读就是在“积累”,就是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记得当时讲座中老师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今天背完了一段话,明天就忘了?”我们听讲座的老师基本上都回答到:“遵循的是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而老师却说:“这个规律只是部分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孩子对此知识积累的量没有达到。”到此,我就想到自己初中时候一位数学老师说的:“1 1=2,你为什么不会错?因为你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的确是这样,当我们积累的量达到一个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就熟记于心了,想忘记都难。所以我就再想,我们有时候会罚一个孩子把听写错误的汉字写二十遍甚至五十遍,这不就是为了通过量的积累让学生把这个汉字熟记于心吗?老师的话就从理论上给了我们这种做法的支撑。
(m.taIks.com)

  张燕玲还说到,当前,中小学课堂中增加国学经典的内容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小学老师的国学素养非常有限。在这一点上我有着深刻的体会,自小因为考试的原因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水平有限的原因,我自身对于经典的阅读很少,一直到大学读了中文系才有机会真正的去阅读经典名著,但是整个小学中学还有高中十二年的教育过程在这方面的欠缺也不是四年大学本科就可以弥补的,为了尽快弥补我觉得我也应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经典诵读。

  当下的中国,表面上看,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社会到学校,大家都在喊要弘扬中华文化、要培育民族精神、要培养爱国情怀。可是现实状况又如何呢?我们的孩子从小以穿美国“耐克”运动鞋为时尚,以吃麦当劳、肯德基为至爱,以看美国动画片和日本动漫为最乐……即便是在学校里,也以“双语教育”的名义灌输着其他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自小就脱离了民族基因、在外来强势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人,你怎么能够指望他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你怎么能够指望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今的名著,滚瓜烂熟地背诵下了几百篇汉语言文字的精华篇章,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就好比一个人攀上了群山之巅,他自然就有了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随笔【第三篇】: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我在班级中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实践,并且有了一些感悟:

  一、诵读内容,精挑细选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欣赏水平也还有限,所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得精挑细选。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课文中的古诗学习,适当拓展延伸。每学期开学初就列出应诵读的课外古诗文的篇目二十五篇(全学期)及校本经典教材内容,印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有的放矢,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二、固定时间,诵读经典。

  规定学生于课前十分钟为诵读古诗的固定时间,老师事先进行朗读辅导,加强老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诗味儿。利用语文课前约两分钟时间进行汇报,并要求诵读给父母听,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签字。坚持天天积累,持之以恒。

  三、诵读经典,提高兴趣。

  诵读古诗文经典让学生们的谈吐变得非同一般,出口成章。因为诵读古诗文经典,学生们变得喜欢看书了,因为他们要知道更多的关于李白、杜甫的事情,更想明白《两小儿辩日》的真正结论。于是各种有意义的书籍充盈着学生的生活。

  四、诵读经典,学会感恩。

  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一直教育我们要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人。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时,学生说到了自己妈妈的辛劳;读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学生谈到了老师的伟大……学生通过诵读在心灵的深处,优秀的思想文化荡涤着每个人的灵魂,反复诵读,专心揣摩,自然会感同身受,意韵深长。

  五、课堂渗透,落实经典

  将近一年课堂教学经典古诗的渗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了语文的韵味,也让古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在教学中我有意渗透了孟郊的《游子吟》,通过诵读,体会了母亲的辛苦,母爱的伟大,充分地落实了教学目的,也让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诵读经典,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已积累的古诗文,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从中真正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如组织班级“经典诗文朗诵会”,开展“诗配画”活动及课后仿写,如在学了《我想》这首诗后,鼓励学生仿写,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

  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随笔【第四篇】:诵读经典从此刻开始

  今天的文从我和女儿迎迎的对话开始吧。昨天早上,我问迎迎:为什么小学报名时你说要让妹妹排在你前面呢?迎迎回答:国学老师告诉我:“兄弟睦,孝在中”。这是童蒙经典《弟子规》中的语句。兄弟睦,不仅仅是指生活中的兄弟,而泛指兄弟姐妹。孩子们小小年纪可以学以致用。

  而且,她们经常用《弟子规》中的语句提醒我。举个例子:贺贺前段时间在一个中医门诊推拿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借用门诊的伞用,我告诉工作人员,第二天把伞带回。结果第二天,我把伞落在车上了,接到姐妹俩去门诊时,孩子们说:“妈妈,伞呢?”我此时才想起了此事,姐妹俩说:“凡出言,信为先”啊,她俩执意我们去车上取伞。

  我是一个特别注重孩子们阅读的妈妈,她俩从不到两岁开始每天读绘本故事给她们听,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没有任何压力和疲倦,孩子们乐在其中,因为我们的阅读没有功利性,唯一的目的就是孩子们心情愉悦。

  我为什么要带领女儿进行经典诵读呢?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我的一个朋友和我聊天,我说要让孩子多读书。她说她这样要求孩子,并告诉孩子多读书作文就会好。孩子反问:“我的同学谁谁谁,读的书很多,作文仍然不好呢。”妈妈不知如何回答孩子的反问。我说:光阅读还不够,还要进行经典诵读(推荐一本书陈琴《经典即人生》讲述了经典诵读伴孩子成长的诸多益处)。经典诵读可以让孩子深入经典中,从不断阅读中去反复思索和领悟,这也是把阅读引向深入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每个孩子都喜欢朗读,如果哪个孩子不喜欢朗读,一定是没有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的做法是先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环境。就像我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营造书香之家一样。我要求孩子们诵读的经典,我自己先诵读并进而达到熟练背诵。我带孩子们去传统文化论坛聆听大师的智慧;带孩子们去学堂和其他朋友一起诵读《论语》来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我继《礼记·学记》诵读500遍后,又和女儿贺贺约定读《大学》500遍,贺贺是我的监督者,做这样的一个约定,是告诉孩子读书乐在其中,而且读书是一个既要确定目标又要制定详细计划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这也正是《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具体体现。每天早上5点起床在经典诵读中开启一天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环境营造好了,然后孩子们自然就进入其中。我的步骤是先放录音给孩子们听,在孩子们读诵《弟子规》期间,她们几乎每天回到家都会听到播放器里传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的音频资料。后来迎迎说想听《中庸》,我又把音频资料准备好。后来,孩子们听《大学》、《论语》。听一段时间,我们开始诵读。从5月28号开始,俩小孩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读诵《论语之学而第一》5-6遍(这是我们像阅读绘本一样把经典诵读作为常态固定下来的开始),目标是100遍,一开始制定读诵目标时,姐妹俩说想和我一样读诵500遍,我说太多了,小孩聪明,100遍就可以了。。以后,我们还可以循环阅读,孩子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读诵经典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没有孩子不喜欢背诵的。迎迎她们从这个学期每天早上10分钟读诵唐诗,几乎两三天俩小孩就告诉我又学了一首新唐诗,还会背诵给我听。而且,我在陪伴孩子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发现只要给孩子们讲过一遍的绘本,即使时间过去半年,她们仍然可以清晰的说出其中的细节。所以,经典诵读不但可以调养孩子身心,还是增强孩子记忆力的好教材。

  5-6岁的孩子进入识字敏感期。我的两个女儿同样是在这个关键期,朋友推荐指读可以提高孩子识字能力。我也尝试买了几套大字的绘本(内容孩子们熟悉)指读给俩小孩听,她俩就会说:妈妈你别指读了。影响我们俩思路,再看孩子们的眼睛,不是注意到我手指的地方,而是图画。所以,我认为图画故事不适合指读给孩子们听,确实影响她们对故事整体情节的领悟和把握,再说也破坏了读书的第一主题:心情愉悦。

  而经典诵读可以和孩子一起指读。因为经典的目的就是诵读,孩子在指读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注意力,这也是《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早起阶段的诵读,对与孩子们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朗诵的快乐,我们是大声朗读的。包括我每天早上诵读都是大声朗读(我在餐厅读,这样不影响俩小孩休息)。此时,不需要孩子们去理解经典的内涵,随着孩子们不断成长,理解是自然的过程。或者她有疑惑想要知道时,我便会解释。顺便说一句,孩子有超强的领悟能力,就像《弟子规》中“事诸父,如事父……”孩子们可以扩大到对老师的尊敬上。

  读诵经典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躁。孩子们的读经计划从《弟子规》、《千字文》开始,现在读诵《论语》,我陪伴孩子们读诵完《论语》共20篇,接下来的读经计划,由孩子们自己去制定,我提供参考意见。我的读经计划从《千字文》、《弟子规》、《礼记学记》、《大学》开始,目标是熟读成诵,《大学》500遍的诵读已完成300遍(已可以熟练背诵),到本月25号完成500遍,接下来读《中庸》,继续完成《论语》十一到二十诵读100遍的目标。

  读诵经典可以调养身心,这正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啊,读诵经典让我学会了如有不得反求诸己,学会了感他人的恩,改自己的过……感恩圣贤经典的恩泽和福佑,亲近圣贤教育,从我做起。

  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随笔【第五篇】: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叫《经典永流传》,这是将中国优秀的诗词化与音乐结合,通过现代流行音乐的形式唱出。当时非常佩服,脑中就在想要是我在古诗词教学中也能用这种形式该多好呀。但是,想法只是在脑中一闪而过,没有付之于行动。直到前几天听了一节xx老师的经典诵读教学课,真的为之震撼。惊呆于我竟然可以自己亲临现场听到比流行音乐唱法还动听的歌声;惊呆于上课形式如此新颖独特;更惊呆于真的有人可以把当时自己的想法付之于行动。

  通过跟xx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到她的经典诵读教学是非常有计划,有系统的。第一,在诵读内容上,经过了精心挑选。选取了适合他们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内容,并且结合本学期课本中的古诗词学习,做适当的扩展延伸。第二,规定固定的时间诵读经典。她们班规定于学生课前十分钟为诵读经典的固定时间,老师事先进行朗读辅导,加强老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韵味,并且还要求诵读给父母听,家长积极配合签字。坚持天天积累,持之以恒。第三,通过诵读经典,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每天都有同学在班级群里发语音进行阅读打卡,学生一次比一次热情,连家长都发现了孩子的变化。

  通过这次的交流,我自己也很多启发。xx老师的课堂有趣了,学生爱听了,不再开小差了,不仅成绩上去了,还更喜欢阅读了。我想这么多的变化,于老师的用心,老师的刻苦钻研,更重要的是热爱。我也相信只要有这份热爱,在经典传承这条路上会走的更远,更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最后于这句诗祝福xx老师也同样勉励自己。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