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育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199举报/反馈

  《小数乘法》是小学数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中要求老师读懂新教材,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完美读懂,但是可以在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中缩短“读”与“懂”的距离,让我们在读与懂之间快乐前行。只有寻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教学效果才会明显,否则微乎其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育随笔【第一篇】:《小数乘法》单元教学随笔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共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我教龄8年,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但是第一次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一个星期下来,正验证了那句古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小数乘法》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原本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计算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2、计算过程出错。乘法口诀不熟,加法算成了乘法,或者减法。3、小数点点错。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4、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情况,我调整自己的课堂,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补救。

  学生第一种出错情况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还有个别同学在做完小数加减法后还数一数两个加数(或者被减数减数)共有几位小数,就在和(或差)上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这些情况在后进生的身上最明显。首先,我举例对比了小数乘法和加法的计算方法,强调小数乘法是末位对齐,而小数加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对于像“832 0.832”这样的题目,我则让后进生利用小数基本性质先把整数转化成小数,小数位数同另一个小数加数位数相同,及把832转化成832.000再与0.832相加。小数减法也使用同样的方法。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对于后进生,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第二种出错情况的真正原因是口算能力薄弱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还应加强良好学习、作业习惯的培养。

  良好学习、作业习惯的养成包括认真书写,用尺子划线等。对于书写认真的同学要奖励,而对于不认真的同学要其返工。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好习惯养成后,第三、四种出错情况都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想说一说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这部分内容,觉得可以给简便计算的题目分一分类,有什么样特征的题怎么做,让学生掌握每一类的解法,这样一见到题就能马上采用想应的方法,不容易出错,除了掌握每一类的方法外,练习也是不可少的,可以每天出5道简便计算的题让学生做到作业本中。

  如今,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而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师。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处处留下自己的反思,期待能有更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育随笔【第二篇】:“小数乘小数”教学有感

  最近阅读了《小学数学教师》2007年第10期,由于本人执教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其中的一篇教学实录给我很大启示,并按照此教学思路在我班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下面是我结合范本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一、深刻把握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

  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而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算理形成。

  教学思考:

  1.创设什么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数学情境可以分为两种: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生长结构出发设置的情境。

  所谓“有效“,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能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能为数学思维的生长提供土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情境。

  苏教版教材以计算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再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样,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但情境本身的设置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并无实质的作用。相反,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以此知识的生长点作为问题情境是可行的。

  因此,本节课我对教材的呈现方式作了调整,首先通过小数乘整数的推理计算,引导学生弄清计算方法。再出示小数乘小数的题目,自主探索。在掌握方法后再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怎样让问题情境富有“吸引力”?

  小数乘小数的最关键的地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重点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可以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也避免计算的枯燥无味的感觉。

  因此,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做题目、再总结,做题目、再总结的机械循环。我通过四次反复的出示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每出现一次,都有新的要求,每完成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教学实践:

  一、复习铺垫,沟通联系。

  1、比一比你们的眼力,也比一比你们的思维。已知36×28=1008,3.6×28,因数是怎么变化的?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由猜到说理,主要是积的变化规律的算理的迁移运用。)

  生1:一个因数变成了小数。

  生2:36缩小10倍,是3.6。

  师:那么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生:点在0和8之间。

  师:怎么想的?

  生1:一个因数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倍,所以点在0和8之间。

  生2;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

  师:那么36×2.8呢?为什么积都是100.8呢?

  2、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师:再仔细观察3.6×2.8,与前面有什么不一样呢?(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依据前面的认识,猜一猜,积的小数点又应该点在哪里呢?

  生(几乎一致):10.08。

  师:看来同学们是胸有成竹了。其实,换个角度思考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想一想,可能是1.008吗?100.8呢?

  预设:用估算的方法,把因数保留整数部分计算,3×2=6,准确的积肯定大于6,不可能是1.008。把因数看作接近它的整数,4×3=12,准确的积比12小,也不会是100.8。

  那准确的答案只有10.08了。

  3、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师:3.6×2.8,列竖式演示出这样的思维过程。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

  师指出:1008是36×28的积,别忘记点上小数点。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际问题,比如,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全国包括扬州还有宝应人民的居住条件也改善了。这是扬州的一座漂亮的居民小区。(出示图片)

  王老师在班级里调查家庭居住面积时,一位同学画了一个阳台平面图,长2.8米,宽1.15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师:2.8×1.15,列竖式时,一般把哪个数写在上面?怎样对齐?

  生:末尾对齐。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们实际上是看作115×28计算的,整数是个位对齐,所以它就是末尾对齐。

  4、快速口算,提升算法。

  师:根据刚才的方法,请你快速找出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已知:482×73=35186,求:482×7.3,48.2×7.3,4.82×7.3。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直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同时在快速口算时,体验和发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

  观察这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不仅要学会计算,还有能用简便的方法计算?怎样迅速的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一起回答:4.82×7.3。

  5、回顾比较,归纳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觉得有什么经验,或者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的?

  师:我把大家的说法归纳成一句口诀,读一读:小数乘法有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

  说一说:一算,怎样算?二数,数什么?三点点,怎样点?

  三、设置巧妙的思维“陷阱”,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思考:

  怎样设计计算课的练习?

  本节课学生的基本计算障碍已被扫清,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一些计算策略也无法有效形成。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计算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方法的生长过程,设置思维的“陷阱”,激起心理和思维的震撼,从而有效形成计算的技能。

  教学实践:

  1、帮帮小马虎。

  师:说说题目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7.27.2

  0.3×1.3

  21.62.16

  2、给积点上小数点。(数学书87页练一练第1题)

  3、等式变形。

  出示:已知:482×73=35186,如何让等式482×73=351.86成立呢?

  第三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数,确定因数的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的位数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思维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预设1:48.2×7.3=351.86

  2、4.82×73=351.86

  3、482×0.73=351.86

  师:在给因数加小数点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引出数学小故事:小数点的代价。指出:小数点的代价实际上是什么的代价?(粗心)

  4、我做小判官。

  师首先出示:(1)1.25×3.2=4,问:想一想,这一题有没有做错呢?

  生1:做错了。因数中一共有3位小数,而积是整数。

  生2:没有做错。(直觉,但又说不出由。)

  师:争持不下,不妨自己计算一下。

  师引导大家观察算出的结果,讨论:这个积的小数部分的三位小数到哪里去了?

  师小结:数学上也有眼见不为实的情况。

  接着出示:(2)8.05×1.2=4,这一题正确吗?

  学生纷纷拿出计算本计算,只有几位同学却迅速的举起了手。

  师引导:一定要列竖式计算吗?我们让没有计算的同学谈谈经验。

  生:不一定。8×1=8,准确的积肯定要比8大,所以不可能是4。

  师小结:我们要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

  5、计算效果检测。(书87页练一练第2题)

  四、留下“发人深思”的课堂结尾,延展算法思路。

  教学思考:

  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不是思维的嘎然而止,而应是留有余味,坚持为下节课孕伏思维生长的起点,这是很重要的成功做法。

  教学实践:

  师出示已知16×24=384,求0.16×0.24=?问:这一次,积中的小数点又该怎样加呢?

  第四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为下节课设置思维的生长点。)

  生1:应该是0.384。

  生2:应该是0.0384。

  师:究竟是谁正确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预习课本88页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积的变化规律来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小数点的确定方法,摈弃了大题量训练的计算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从更高层次上触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生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育随笔【第三篇】:《小数乘法练习课》教学随笔

  说起数学练习课,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想到的也许就是大量的习题,或者改变一些习题出现的形式,使学生能在较愉悦的环境下完成“换汤不换药”的练习。所以我对这节课的目标设置为:扎实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改变习题出现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但课堂上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让我对这节练习课回味不已,这还得从一道改错题说起……

  案例:

  题目: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4×0.65+10.5

  0.481+10.5

  10.981

  本来对于改错题,一般都是让学生先计算后再判断的。但当我看到这道题目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因为这里可以运用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直接判断,无需计算,所以我想考考学生们对于这些规律有没有真正掌握并能否灵活运用。

  于是,我提问:“你不计算就能直接判断这道题目的对错吗?”

  学生们先是一愣,而后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来,慢慢地,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

  学生1:“我们知道0.5就是一半,而这里0.65>0.5,所以7.4×0.65的积应大于7.4的一半,即大于3.7,可很明显,0.481<3.7,第一步计算就错了,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错的。”

  我很满意地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这种方法也是出乎我意料的。

  学生2:“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

  “好,你说吧!”

  “我们可以看7.4×0.65的末尾,是4×5=20,点出小数点后,如果化简,积最多是两位小数;即使不化简,积的末位只能是0,不可能为1。而这里的0.481既是三位小数,末位又是1,所以第一步的得数肯定是错的。那么也能判断这道题是错的。”

  听完他的讲述,我带头鼓起掌来。“你说得真好!既把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了,而且讲得条理清楚,用词很准确,语言表达很出色!”

  “还有谁来说说不同的想法?”我鼓励到。

  学生3:“老师,这道题还能用到我们前两天学到的新知识。”

  “说说看呢!”

  “我们可以观察7.4×0.65和0.481的大小。在乘法中,一个因数大于或小于1,积就大于或小于另一个因数。这里7.4>1,所以积应大于0.65,可0.481<0.65,所以这道题肯定是错的。”

  “你很会灵活运用知识!这是我们前几天刚学到的规律。”

  反思:

  类似于这样的情景已经不止一次了,这道改错题又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多样化思维的魅力,把原本朴素的课堂点缀得异常鲜亮。我能看到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在学生的精彩回答中品尝到教育的甘甜和“为人师者”的特有幸福。

  数学题目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即使在练习课中,一道习题若运用得恰到好处,教师的提问问得得当,就会调动起学生的所有知识经验,在大脑中提取相关信息,从而折射出不同学生的思维亮点和智慧。

  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育随笔【第四篇】:小数乘法复习计划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及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而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因此,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2.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性格特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法则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下面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掌握算理。

  3.复习目标

  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自主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的多样化。

  4.复习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5.复习难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育随笔【第五篇】:“小数乘法”教学随笔

  一、敢改——教材内容的选择

  备课时我向教研组的同事说了我的设计,有人担心这么多的内容学生能不能接受?例1不讲学生会不会做?是不是不尊重教材?我们都习惯了按照教材的顺序安排教学,习惯了遵守教参的教学建议,用一句老话说:“人家专家研究出来的,总比你的好吧。”新课改中的教材观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当我认为教材安排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我会慎重的选择改变例题。我这样做不是不尊重例题,反而是更高层次的尊重。尊重它所达到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尊重他所蕴涵的思想而不拘泥与它的形式;尊重它的内涵而又不受羁绊。

  二、求趣——教学内容的呈现

  新课标准中提出数学要注意教学内容呈现的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法本来是纯数学化、格式化的内容,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我采用了游戏回顾法和故事突破法,学生觉得很有趣,脸上写满了兴奋,参与性也非常强。“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开发教材中有趣的元素,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知识的内容,学生会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并且数学的有趣性会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地追随探究的脚印走下去,成为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有情——品德情感的渗透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非常的震撼,这是一种何等的胸怀,多么高的思想追求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点呢?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觉得这里用它非常贴切,既润物无声,又合适合宜。“同学们,你们帮助了积妈妈解决问题,同时你们也有收获。”学生听到这句话时满脸是惊诧与兴奋,他们在自己成功的解决小数乘法后,做出了“V”字姿势。我想,这样的情感渗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