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家庭教育需要智慧的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93举报/反馈

  导语: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而非**裸地进行,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教育需要智慧的随笔》,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需要智慧的随笔【第一篇】: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方法

  逸逸是班中吃饭最快的孩子,平时不管什么菜,他都无一不知,也从来不跟老师提出任何要求。但是在一次与他妈妈沟通中得知,孩子在家只吃肉,蔬菜一点都不肯吃,不管家里人怎么说他还是一点都不肯听。妈妈很无耐,想请老师帮忙。于是我向逸逸询问这样一个情况,逸逸承认虽然知道蔬菜有营养,但是蔬菜不好吃。我便想了个办法对他说:“不如这样,每天吃饭前先吃五口蔬菜,吃完后再吃其他东西好吗?”逸逸想了想觉得不难办到便同意了。第二天,等逸逸来园,我便问他回家吃了蔬菜了没有,逸逸很肯定地点头回答:“吃了!。”“吃了多少?”我继续问。逸逸很惊讶地看着我并回答:“你不是说五口吗?”听了他的话我不禁哭笑不得。但是孩子至少肯吃了,至于让孩子完全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无独有偶,博宇妈妈也说博宇在家不肯自己穿衣服,欣怡妈妈说她老是喜欢顶嘴,脾气很犟。我都一一劝服,告诉博宇想得到每周之星就必须家里和学校一样,告诉欣怡有意见等妈妈说完后再发表,那是对妈妈的尊重。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幼儿行为明显出现两面性,在幼儿园里为了争优秀,且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羞耻心,会在自己的行为上自觉产生一定约束。但是在家里,孩子们往往是家中独生子女,受到几代人的宠爱,也被大人“伺候”惯了,习惯依赖大人,或者在家比较自我,对家人固定的教育模式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甚至有一定小小的叛逆,也难怪人家会说,大班是孩子成长阶段里的第一个叛逆期。从此可以看出,作为老师,除了要在幼儿园给孩子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多与家中沟通,了解幼儿在家情况,给予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或协助家长一起改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帮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懂事的孩子,消除孩子的两面性。

  同时,老师也不是什么魔术师,说一句话,讲一个道理,就能完全让孩子言听计从。只是老师会根据幼儿的情况选择一个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所针对的方式也要不一样。有的时候家长在劝说孩子的方式上比较单一,反复在孩子耳边“唠叨”,或者过于急躁,在处理孩子问题上面缺少耐心,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导致幼儿不听劝,反而会逆道而行,适得其反。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家庭教育者,应该要做一个教育的智慧者,用巧妙地方法耐心地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了解。相信这样不仅能够使孩子改变态度,接受大人的指导,同时也能在无形中增进亲子间的距离。

  家庭教育需要智慧的随笔【第二篇】:家庭教育智慧随笔

  家庭教育智慧第一个字:“止”。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家长你做了很多很多你不该做的事,停不下来。今天不要学会应该怎么做,而是我们不该做的是什么?三分点悟,七分等待。如果不在点上动就是不应该。做事做不到点子上的人,努力是徒劳,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障碍。话尽可能少说,尽可能简单,话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心有所动。回家后各位爸妈都思考哪些事不能做哦。

  家庭教育智慧第二个字:“定”。教育孩子需要内在的淡定,这种定本身表现为对孩子的无条件的接纳,甚至仰视。孩子用他的错误来测量我们的胸怀,让接纳变成托举,一种支持,一种力量。家庭教育是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醒孩子的灵魂。

  家庭教育智慧第二个字:“定”。教育孩子需要内在的淡定,这种定本身表现为对孩子的无条件的接纳,甚至仰视。孩子用他的错误来测量我们的胸怀,让接纳变成托举,一种支持,一种力量。家庭教育是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醒孩子的灵魂。

  家庭教育智慧第三个字:“相”。教育难的是明知道是对的,能不能守得住。第一要守住家庭文化之根。孩子能走多远由父亲能守理多少决定。守礼的母亲他身边走出来的孩子非常容易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第二个要守住我们的眼光能不能跨越孩子成长的现实,在孩子将来的年龄段里面去等待。第三个守住家庭教育重在“养”和“育”这两个字。母亲的情绪是养孩子的心。母亲的情绪是决定孩子内心不能平静的最大的干扰源。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

  家庭教育智慧第四个字:"静"。静治为学万病。静是内心的状态,如果能让孩子内心静下来,孩子的问题解决了90%。内心越静的人对一个信息的感知越清晰。家长为了孩子是能静下来的。孩子做错事我们要静下来,包括丈夫做错事妻子先静下来,先不要去计较。你们家要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这是教育的极致。如果孩子回家还躁,可以说有家没父母。

  家庭教育需要智慧的随笔【第三篇】:养成教育要抓住时机

  春节前的一天,儿子放学回来,带上围裙要和我一起洗菜,我见天气较冷,就没有同意,叫他写作业,可儿子偏不听,非要和我一起做饭,他说:“我已经长大了,要帮爸爸做家务”。看着才六岁的儿子,我实在于心不忍,但转念一想,这何偿不是最好的教育机会呢?于是我把水放到洗菜池里,然后教他如何洗菜,并给他做了示范。儿子很快学会了,虽然动作慢点,但洗得还算可以。完后我教他择菜他总学不会,老把菜择得细细的、烂烂的,虽然没有达到要求,但能够让儿子体会到严冬里水的冰冷和大人做家务的辛苦,我觉得也达到教育目的了。

  晚饭后,儿子又说要帮他妈妈洗碗,我怕他把碗打烂坚决不同意,妻子说给他学学也好,就算是打烂一两个碗也无所谓,我也就没再说什么。整个洗碗过程儿子一直兴趣盎然,也没有把碗打烂。之后连续几天儿子都要求和我们一起做家务,扫地、拖地、收拾东西他都做,我们也都没有反对,尽管儿子做家务的质量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但我都没有阻止他。

  从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开始,我一直发低烧,头病欲裂,除了睡觉什么也不想做,六岁的儿子听说我发烧,用手摸摸我的额头,又用小脸贴贴我的脸,然后说:“爸爸是发烧了”。然后,把体温计找出来,说要给我量体温。我说儿子你还小,我自己来吧。儿子说:“以前我生病都是爸爸帮我量体温的,现在爸爸生病了,就让我帮你量吧”。见儿子这么懂事,我心里好生感动。此时,我突然想起学校布置有一道亲情作业题目是“孩子帮家长捶捶背揉揉肩”,我就想,如果我们教育孩子只是按照学校布置的内容机械地完成,也许作业是完成了,但那象征性地捶几下背揉几下肩到底有多少教育的成分呢?这种所谓的亲情教育又有多少教育效果呢?这眼前的事不就是最好的亲子教育题材吗?我们家的亲子关系一直做得很好,学校布置的那些亲情作业我们平时都是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着,而且内容远比学校的要求广泛得多,要求也高得多,还有必要专门为完成亲情作业象考试一样地再去重复每天都在做的作业吗?显然是没有必要了。于是,我顺从地任儿子摆布,完了后,我说:“儿子你长大了懂事了,会感知大人的病痛了,爸爸很高兴”。儿子深沉地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也没有笑,此时我感到了他的成熟。

  教育专家李镇西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孩子的闪光点来实施教育”,我觉得这话对家长也同样适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刻意去安排什么亲情教育,也不要让孩子明显感觉到你是在教育他,而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开展教育,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教育感悟:“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而非**裸地进行,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教育专家林格如是说。)

  家庭教育需要智慧的随笔【第四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家庭教育需要智慧的随笔【第五篇】:家庭教育的精髓是慈悲和智慧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慈悲中的慈是恻隐之心,悲是救苦救难,家庭教育的慈悲要求家长对孩子要包容、有耐心。家长要倾听、同理、陪伴、协助孩子,让孩子快乐、安心。孩子成长、学习是天生的,若不是这样,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和障碍,拉近跟孩子的距离。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恩爱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温暖、安全的环境。家里有理没有爱,家里有爱就有理,一个慈悲的人可以让家人感觉舒服,慈悲如水,水的第一德性是目标坚定、持之以恒;水的第二德性是洗涤万物,润物无声,引导孩子不被污染;水的第三德性是温柔的、向下的,心与心需要爱的链接,不用十指打孩子,而是用大拇指夸孩子;水的第四德性是包容接纳一切,要接纳孩子的缺点;水的第五德性是不求回报,不带交换;水的第六德性是恒顺环境,随时调整姿态。

  一个慈悲的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点,能够走进别人的内心。而要走进自己的内心则需要智慧。智慧的家长能看清真相,懂得阴阳两面;智慧的家长心智安定,静能生定,定能生慧,与自己在一起。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大事不着急,小事不用急,出事急没用,没事别着急;智慧的家长一直在学习成长,破除无明,活到老,学到老。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