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教育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104举报/反馈

  导语: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教育随笔【第一篇】:过早入园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小小班。这样一来,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那些3岁入园的孩子早了许多,但这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较难适应入园转变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副园长吴冬梅说。

  她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吴冬梅提醒: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吴冬梅说,孩子出生后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心理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教育随笔【第二篇】: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2014年8月,当我市刚刚起步的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专业的幼教人时,我勇敢的、坚定的选择下乡支教。

  8月28日,我到达支教幼儿园。这天正好是幼儿报名,是我和孩子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支教的中班一共27名幼儿,其中一个叫魏梦茜的小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taiks.com)

  她是第一个来报名的,紧紧拽着奶奶的手,躲在身后不言不语。奶奶倒很健谈,坐定后就和我们拉起家常:“你是新来的老师啊,我们的茜茜是个很乖的孩子,就是太老实,总是受别人的欺负。老师啊你可要多关心我们的茜茜啊。你是不知道我们的茜茜有多命苦,刚刚满月,她妈就扔下她跟别的男人跑了,她爸爸也不管她,一岁多就出门打工去了,就我这么一个老婆子带着她……”

  在奶奶的言语中,茜茜低下了不能再低的头,怯怯地躲在大人的身后,让我看着心疼。“奶奶,我们会好好照顾茜茜的”,我不得不打断了奶奶的话,不忍心让孩子在我们面前展露她的伤疤。

  事实上,我观察到茜茜在集体生活中的确很少和其他幼儿交往,大多数时间是一个人很乖很乖的坐在小椅子上。游戏时间时,她手中的玩具总是会在我转身后就不见了,问她玩具怎么不见了,她也总是一言不发,再问就开始哭。

  这是个乖巧得让人心疼,软弱得让人生气的孩子。

  父母离异后,母亲远走他乡,父亲长年在外务工,茜茜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又是极其憨厚老实的农民,由于这些家庭的因素造成茜茜胆小内向的性格。奶奶是一番疼爱孙女的好心,在她的生活中殊不知这样的一次次讲述,对于茜茜来说就是一次次的提醒她:“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从而在心理上反复的强化着茜茜是一个弱者,让茜茜连自己的想法都不敢表露。

  所以每天见到茜茜,我都会抱会儿她,再一遍一遍的跟她说:有什么事情要说出来,这样我才能帮助你。活动时,我也总是会叫上茜茜和我一起游戏,虽然茜茜还不敢大胆的做什么,但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茜茜不再抗拒我的拥抱。

  一天晨间活动,魏梦茜哭哭啼啼跑到我面前说梅艺馨拿了她玩具。

  我望着她说:“你不哭了,我就听你说。”如此,说第三遍总算不哭了。

  接着我把她拉到走廊说:“你自己去要回玩具!跟她说你告诉老师了,老师让你还给我。”

  魏梦茜躇着不动,都不相信告诉老师后,老师居然还要让她自己去解决!

  我把她推进教室,她像蜗牛似的,还一步三回头,那个可怜像让人又怜又好笑。

  我看到她到了梅艺馨那儿,一张口就哭了!

  我只好对着魏梦茜招招手,把她又叫回来,对她说:“你一哭别人就更不会把玩具还给你,她会觉得你胆子小,都不会理睬你,以后还会有人欺负你(原谅我在这用了这个词,我相信孩子之间不会互相欺负。但人的成长中,懦弱会让人欺负。这个孩子本身性格的胆怯容易在成长中变得懦弱,这样的人生不是我们要的)不哭,再去说!”

  抽抽嗒嗒好一会,总算忍住了,挪到梅艺罄那没哭。

  自顾自的嘟啷了两句,声音小得像蚊子嗡,梅艺馨头都没抬一下!

  茜茜一脸无辜的望着我,我只好又把她叫转来,说:“很棒!这次没哭!她拿你玩具你生气不?生气!那你还记不记得上次梅老师生气是怎么说话的?声音就会变大,样子就会很凶!你要让她知道你生气了,你就要大声对她说!”

  受了点肯定,又有了点经验,茜茜这次过去找梅艺罄明显底气更足,胆子更大,说话声音中气十足。

  不过还不足以让别人马上还给她玩具,她这次已经够努力了,为了这个"努力"必须给她一个好的结果,我走到她俩的中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社会性的养成中有一条目标要求:

  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这才是最完整性格的养成的正确途径,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

  茜茜本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极度胆小自卑的孩子,要改变除了足够的爱更是要有一个助推——直面问题的勇气。正是基于对这个孩子的认识和爱,我没选择找梅艺馨,而是一次次帮助魏梦茜自己去面对。

  成长是孤独的,我们必须学会面对,学会坚强!

  2005年,我从一个乡镇的小幼儿园来到城市的大幼儿园时,也同样的自卑胆小。在单位上谨小慎微,很多活动不敢参加,哪怕在教育教学上有好的思路,也不敢表现。有一次,何园长派我去武汉学习。这怎么可能,我一个从没出过县城的人要独自去省城!怎么坐车,怎么到学习点,怎么住宿……我都没有经历过,一个人去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一遍遍的找何园长“磨”,说我一个人去不了。她最后坚定的说:你必须去!就这样我不得不打起行李一个人上路。

  这次经历给了我太多的第一次体验,也让我认识到自己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学习回来后,何园长就要我去参加宜昌市的优质课比赛。全市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我一个小县城的老师怎么可能比得赢!我再次退缩,而何园长还是那句话:你必须去!让我再次不得不面对。没想到居然在全市的优质课比赛中拿了个一等奖。

  渐渐地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我也最终从那个胆小自卑的我成长为勇敢自信的我。而这一切若没有何园长日常工作中对我的关注、了解,一次一次的推着我自己去面对问题,是不会有现在的我!

  今天我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叫茜茜的孩子的成长故事,同时也是在讲述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我的成长之路上我除了收获一个个荣誉之外,更是让我感受到成长路上何园长对我的一种真情:推动我直面问题。

  现在,当我看着班上某个孩子有着我初来幼儿园的自卑胆小的影子时,我除了爱也都会助推他一把——自己面对问题!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教育随笔【第三篇】: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不要忽视孩子安全感的问题,它往往来自与父母的关系。――题记

  前不久,我接手了一个儿童安全感方面的个案,这是一个10岁的女孩叫小静。最近,她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梦里总是不断地找妈妈,感觉自己似乎在路上焦急地奔跑、寻找,看到前面的人特别像自己的妈妈,就急忙追过去,追上了才发现并不是妈妈。一次、两次……她感到非常焦急,不断地找啊找……有时候,小静就会这样被急醒或吓醒,因此感到非常无助和恐惧。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小静也总是担心找不到妈妈,有时这种担心让她晚上很难入睡,心理负担很重,最近学习成绩也下滑得非常厉害。在这个个案中,问题是很明显的,小静非常缺乏安全感。我在与小静妈妈沟通后了解到,原来妈妈出于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虑,经常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有时在超市里或者马路上,母亲会在孩子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消失,这时小静就会很着急,她不断地找啊找,直到找到妈妈。好多次妈妈都藏得很久,甚至能藏将近一个小时,她躲在后面看着孩子如何处理。逐渐地小静学会了走散后留在原地,求助于警察或者商场职员等策略,母亲也为此事而沾沾自喜,在她看来,这个游戏非常能够锻炼孩子。

  在了解到母亲和孩子玩捉迷藏的事情之后,我对这个个案有了基本的判断。虽然这个游戏的确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小静妈妈没有掌握好尺度。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小静本来就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孩子,母亲经常突然性地把她放在这样一种焦虑状态里,让孩子感受到的更多是无助和恐慌。而且小静妈妈一藏就是很久,这让孩子更加焦虑,从而导致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状态。

  针对小静的问题,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仍然是围绕着捉迷藏。第一个:我让小静妈妈、小静、小静的表姐一起来玩捉迷藏。地点还是在超市里,不同的是小静和表姐在一起藏,由妈妈去找她们。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首先小静的表姐可以作为妈妈的助手,在实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可以配合妈妈;另一方面是最重要的,表姐和小静在一起,这会增加小静的安全感,保证她不会像以前那么脆弱、无助、孤单。果然,有了表姐的陪伴,小静放松多了,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游戏的乐趣。第二个游戏:小静和妈妈玩捉迷藏,还是小静藏、妈妈找,游戏地点是在家里,因为环境很熟悉,所以,小静没有任何担心和害怕。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妈妈要有意地和小静说话,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在为找不到她而担心,妈妈很关心她、爱她,很想找到她。比如说:“小静宝贝,你躲到哪里了?快出来吧,妈妈找不到你急死了。”当然,语气要轻松自如,不要传递焦虑和紧张。

  后来,在进行了几次游戏后,小静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首先,孩子的睡眠明显地好转了;其次,在平时,她不再象以前那样担心妈妈,不再那么容易害怕和焦虑了。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捉迷藏的游戏,当我们对游戏的模式做出一些改变后,对小静就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心理上的暗示让孩子的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升。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教育随笔【第四篇】:缺乏安全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最近看了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节目《一年级》,这个节目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展现了几个小朋友适应小学生活的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从较为真实的角度来观察和了解这个对于孩子最重要的学校活动阶段。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会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完成从幼儿园“以玩为主”到小学“以学为主”的转变,值得肯定的是,节目中的孩子在学校正是以此为主题展开小学生活的。

  我仔细观看了前三期节目,感受到新时代孩子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张扬的个性,这是与以往年代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我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也发现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现在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而文章中所涉及的孩子我都用可爱的昵称代替。

  因为这个节目是在一个寄宿制小学拍的,所以我更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观点:小学生不适合寄宿生活。当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寄宿学校,而是说在父母有能力照顾孩子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无疑是不明智的决定。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既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又能让父母忙事业,何乐而不为?但孩子独立生活的前提是建立在与父母拥有良好安全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小学生每天都需要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这能让他拥有安全感。就像“昊坨”在节目中与妈妈分别前说的话:“没有你,我该怎么活?”在孩子看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恐惧与生死离别是一样的。

  孩子对这种分离焦虑的恐惧,在第二期节目的回家返校后更为明显,连独立性很强的“小苹果”都用哭泣和挣扎反抗这种分离,而“昊坨”更是要用400个手榴弹把学校炸掉。因为他们发现这与幼儿园一天不见父母的短暂分离不同,5天时间不见父母是件让他们感到很没安全感的事情。

  孩子寄宿最起码要到初中,这个时候孩子基本已经完成了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父母的外在依恋减少,具备了与父母分离的心理条件。

  节目播到第三集,“小马哥”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孩子。在我看来,“小马哥”是其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认同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一个制造问题最多、同学最不喜欢,也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呢?这根本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他内心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而“小马哥”无疑攻击性较强。他在第一集就骂同学是“傻瓜”、“一群笨蛋”,甚至在医务室大骂老师是“丑八怪”;他经常与同学争夺东西,打斗。表面上看他蛮横霸道,盛气凌人,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第二期节目,上语文课时,“小马哥”头上套个塑料袋子,理由是害怕同学偷袭他。当“小马哥”总是带着警惕的目光与周围同学相处时,就容易认为别人是不友好的,要伤害他,他需要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这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小马哥”内心缺乏“价值感”同样是导致他成长问题的心理原因,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比如第一集找宝藏时,他把自己弄丢了,就一直在说:“我已经输掉了,别人都找了很多样了。”在第三集当小老师时,他忐忑不安地说:“反正也没人与我同队……”“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样……”这都是不自信、觉得自己无价值、不够好的表现。这种无价值感也促使他产生了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的心态,因为他需要用各种成功来填充内心无价值感的空洞,所以他才畏惧失败,计较得失。

  “小马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除了先天气质特点的因素外,我们更要关注他的家庭教育问题。在节目中,“小马哥”的妈妈讲过在儿子刚出生一年多的时间内换了6个保姆,这其实是一件严重伤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为安全感需要稳定的依恋关系和依恋对象,而保姆像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孩子不断经历着与熟悉保姆分离的焦虑和适应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小马哥”的妈妈把换保姆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调皮,而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母亲。这很容易导致她对保姆的不信任,正如她怀疑班主任陈学冬会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会抛弃他一样。

  同样,“小马哥”无价值感的问题也能从母亲身上找到影子。比如第三期节目中她情绪失控地指责陈学冬时,她知道“小马哥”存在的问题,却接受不了实习班主任陈学冬直白的言语,正如她所讲:“你表达的方式……让我们觉得在你面前都抬不起头……”“小马哥”平时的表现其实同妈妈一样,当受到挫折、失败和被人否定后,往往会表现出愤怒、攻击、情绪失控等行为。

  虽然“小马哥”的行为带着父母的影子,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对他们有太多的责难,每个父母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正如他的妈妈对陈学冬所讲:“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一样,在你面前……”如果她的童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她内心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整日战战兢兢,很难有足够的能量去爱“小马哥”,也很难让他拥有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要强调父母需要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因。

  尽管网上很多人都不喜欢“小马哥”的行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他内心其实是慌张和弱小的,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在第三期节目中当小老师时忐忑地说:“我只会讲吓人的故事……”一个只会讲吓人故事的孩子内心该有多少恐惧感啊!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小马哥”一样的孩子,他们都需要被理解,被共情,被给予正确的爱和教育。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教育随笔【第五篇】: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开学已经三个月了,所有的小朋友都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然而我们班的子昂小朋友迟迟没有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镜头一:请假了两个星期的子昂今天终于来上学了,一进教室,他就躲在妈妈的身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显然他有点不适应了。一个早上,时不时会哭着跑过来问:“妈妈什么时候来啊?”我说:“一觉醒来妈妈第一个会来接你。”他貌似有些不安,说:“为什么啊?你给妈妈打个电话。”“打完电话”后,没过两分钟,他又走到我面前说:“妈妈会第一个来接我吗?”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他才回到位子上坐下来。

  镜头二:由于生病感冒,子昂请假了一星期,今天来幼儿园倒是没有大哭大闹,一整个早上都表现的比较平静。午餐前组织小朋友看动画片,我放了很多小朋友都爱看的“朵拉”,没一会儿,子昂哭着跑过来说:“我要看巧虎,我要看巧虎,为什么不放巧虎。”我说:“今天就放朵拉啦,明天再看巧虎吧。”他急得哭得更大声了,说:“为什么啊,为什么啊,我要看巧虎。”越说越大声,整个教室都是他的声音,导致其他小朋友都不能安心地看电视。

  镜头三:午睡的时间到了,子昂衣服裤子都不脱就钻到了被窝里,大声地哭了起来,在杨老师的安慰下总算停止了哭泣,脱掉衣服裤子躺在了小床上。半个小时过去了,子昂还是没有睡着。杨老师起身打算去上个厕所,子昂马上站了起来,大声地哭了起来:“杨老师,你去哪里?你会回来的对吧?”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才又躺回了床上。过了两三分钟,见杨老师还没有出来,他又开始焦急起来,“杨老师呢,杨老师怎么还不来。”越说越激动。

  跟其他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同,子昂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在他的身边,而且妈妈对子昂的教育也很重视。一次,跟子昂的妈妈聊起来,虽然子昂每天晚上都是跟着妈妈睡的,但是他的爸爸妈妈平时都比较忙,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对他宠的不行,而爸爸的工作更忙,几乎没有跟子昂一起玩的亲子时间,可以说,享受到的父爱比较少,时间一长,孩子就缺乏了安全感。在聊天的过程中,也给了子昂妈妈一些建议,例如,爸爸妈妈在休息的时候一起带孩子出去走走,多接触接触外面的环境和小伙伴,爸爸妈妈也可以在睡觉前跟孩子多聊聊天,讲讲故事,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