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小学以责任为主题教育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198举报/反馈

  虽然现在孩子还小,但是将来孩子长大后,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孩子要学会承担责任,孩子要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是现实的,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让他们做更好的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以责任为主题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以责任为主题教育随笔【第一篇】:让孩子学会处理

  田田是班级里一位文静、有礼貌的女孩子,每次她请我帮助完她做事情,总是会甜甜地冲我说上一句:“谢谢!”听得很舒服。许多时候,孩子们忘记说“谢谢”了,田田总是记得,我则总是拿她当例子,在集体面前表扬,鼓励大家好好向田田学习。

  这天早上,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去升旗了。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田田连续打了几次排在她后面的小言,幸好打得不重,小言也不说话,田田又伸手去拉小言。我故意不说话,继续跟着他们,他们两个人也都继续走着。分成四排排队了,这次,田田又伸手打小言了。看到这里,我走到田田面前,说:“田田,你怎么动手打人呢?”田田看了我,非常气愤地说:“小言他不走呀。”“他不走你可以提醒他呀,不可以动手打人的呀!”“我提醒了,他就是不走。”田田始终沉浸在小言“不听话”的意识里,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动手打人这个错误的举动。于是,我说:“田田,小言他不走了,你可以提醒他,提醒他还不走,你可以告诉老师帮你解决,打人这个方法是不对的,不友好,你说是不是?”听了我的话,田田不说话,只是低着头,眼眶开始红了,表示无声地抵抗。我也不跟她多说了,让她好好地冷静一下。升旗意识结束后回到教室里,我又找到了田田,和她聊刚才的事情。这会田田的心似乎平静了许多,我再次强调了“打人这个方法是错误的”。我又对她说,其实还有许多别的处理方法,比如“叫小言后面的朋友也提醒他;叫老师提醒他”等等,所有的方法都比打人友好,也更能为好朋友小言所接受。这下田田能接受了,也主动找了小言道歉了。

  许多时候,孩子能要求好自己遵守各种规则,而且,在同伴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时能予以制止,但是,制止的方法却不是很妥当。像田田就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不太友好地“打人”来处理,虽然出发点是提醒、帮助小言,但还是缺少正确的方法。孩子处于集体生活中,交往、处理事情的技能同样很重要。我们在引导孩子管理、督促好自己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孩子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是否妥当,让他们知道、学会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才不伤害彼此的友谊。

  小学以责任为主题教育随笔【第二篇】: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一个孩子自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有享受中国公民的所有权利了,因此他也应该承担起所有的责任,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有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人格和人品方面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以及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刚会走路,但还走不稳,孩子摔倒了便大哭,妈妈会说:“地真坏,打它。”孩子碰到桌子上了,妈妈会说:“桌子真讨厌,谁让你碰住宝宝的头呢。”孩子玩玩具不小心夹住手了,妈妈会说:“不要这个玩具了,总是卡住孩子的手。”等孩子大一些,和邻居孩子发生矛盾了,妈妈会说:“他不和咱玩就拜拜,有什么了不起的。”孩子上学了,书本忘带了,妈妈对孩子说:“对不起,宝宝,妈妈忘把书给你装进去了。”孩子成绩差了,妈妈会说:“都怪我,我没有给你听写”。孩子在学校和别人打架了父母去向别人认错,诸如此类很多现象,家长充当替罪羊的角色,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吗?答案当然是:否。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为什么在社会上那么多的孩子犯了罪还不知道是自己的错。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过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就讲了作者是怎样教育孩子对待摔倒这件事的。每次孩子摔倒或者被什么东西碰倒时,他并不说:“宝贝,它把你绊倒我们打它。”而是说:“孩子,不哭,你把它碰坏了,它肯定比你还疼,让我们安慰安慰它?”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非常好,培养了孩子有颗善良心,时刻为别人着想。

  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责任感,是孩子该做的一定不要替代和包办!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学会承受磨难和挫折;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来孩子长大后,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教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教孩子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小学以责任为主题教育随笔【第三篇】:让孩子学会谦让

  下午点孩子们吃水果时,我偶尔会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相互“谦让”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先拿的总拣小的。但是,也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洗手快的孩子总是先来拿水果,而这些幼儿的胃口一般较好。相反,后来的幼儿常是一些动作较慢、胃口也不是很好的幼儿。由于前面的幼儿谦让,拿了小的,留下大的给这些胃口不佳、动作又慢的幼儿吃,结果他们吃得更慢甚至吃得苦恼。

  今天吃橙子时,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不太喜欢吃橙子的小朋友可以拿小一点的橙子,把大的橙子让给喜欢吃的小朋友,你们同意吗?”,幼儿一致同意,尤其是那些吃得慢的幼儿,更是如释重负。在幼儿拿水果时,我留心观察,发现他们充分理解了我的意思,而且配合默契。那些喜欢吃橙子、吃起来也快的小朋友在拿橙子时,也并不是专挑特别大的拿。今天的橙子幼儿吃的又快又香甜。

  可见,我们的教育活动只有根据实际,并且抓住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讲究方式方法,才会有好的效果。

  小学以责任为主题教育随笔【第四篇】:爱与责任

  师魂,在不同的时期赋予不同的诠释。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凝炼地概括出为师之道而延续千百年。

  对为师者的颂扬,莫过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悔写照。那种诉说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师魂,成为一种精神而代代相传。更有冠之为“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激起万千豪情,甘当人梯,甘洒热血的由衷喜悦。

  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师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拥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还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而塑造高尚师魂是建设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的前提条件。

  由此,“爱与责任”赋予了当今为人师者新的内涵。一场赛事,仅仅是一颗颗滚烫火热的赤诚之心,在抒发着斗转星移,寒暑易节,一个个春秋冬夏在不断的更迭中无悔的选择和无私的奉献的园丁情怀。

  我们刻录着他们的心声,收集着他们的故事,汇编成册。在失望之际,在劳累之中,在闲暇之余……时常翻开,时常阅读,时常反省,时常感悟。我们会感念那些在平凡和不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而使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因此,我们激动着,怀念那些飘逝的往事,那些曾使自己快乐并痛着的平凡琐碎的细节中所蕴藏的伟大高贵的精神,才使卑微的凡尘有了金子般光芒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一切。因而,一种久违的情愫会在我们的心田滋长,从而荡涤着心灵的尘埃,使自己的心智再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所以,没有理由不感动。

  因为,“爱与责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工作者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曲永不言悔的师魂之歌。因而,爱与责任,便如山般的凝重,也如山般的气度不凡。

  小学以责任为主题教育随笔【第五篇】: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育

  步入21世纪,回眸静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矛盾: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人类的道德水准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不少人对物质和金钱的关心胜过对精神境界的关心,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湮灭了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心。损人利己,推卸社会责任,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时代通病。这种时代病再不加以遏制,不仅会阻抑21世纪社会的发展,而且会危及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具主导和决定意义的,但受社会用人制度影响以及家长“成龙”心态的催生,相当部分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于是学生的分数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即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是重灌输,重说教,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践行的引导,导致学生知情行失调。不少“高材生”自私、冷漠,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缺乏关心的热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甚至与学校的品德教育唱反调。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别人,从来不知道关心别人,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可见,对学生进行关心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以"再生产人"为目的的教育,对此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指导心理换位,在设身处地中明白关心他人的道理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和情境中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深刻地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理解。如果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由于"心理换位法"不是单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的,而是学生换位思考、主动参与获得的,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理解得尤为深刻,指导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较强,教育的效果也特别好。

  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我了解到开学初,这个班在发综合实践材料袋时少了2袋。于是,我问:"谁愿意帮助这四位小朋友?"一开始听到下面在轻轻议论,继而台下鸦雀无声。是啊,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哪懂得分享与帮助!何况是三年级的小朋友!看来,此时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只有"将心比心"了。于是,我扫视一下全班同学:"想一想,如果是你没发到材料袋,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吗?"回答是异口同声的。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因而教师的及时点拨,能促使学生产生、形成和强化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精神需要,并自觉付诸行动。"那么,现在有两位小朋友没有材料袋,他们也多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啊!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举起小手!"一只、两只……慢慢地,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于是,我又一个个请他们起来说说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两位小朋友。有的说:"我姐姐有一袋没用过,我明天拿来送给他们。"有的说:"我家里有一袋,明天,我也带来……"还有的说:"如果上课时要用学具,我和他们合用。"甚至有个小朋友当场拿让出自己的材料袋……孩子们纯真的话语和行动,令我感动万分。我对这些出谋划策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小朋友大加赞扬,充分肯定他们的做法。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自豪的笑,从而使他们体会到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乐趣。

  二、增强情感体验,在感受关心中理解关心他人的意义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不知道关心别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认真真地体验过别人的关心,感悟别人的关怀,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关心。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关心他人的教育,必须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验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从而明白关心他人有什么意义。关心别人首先要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然后延伸到关心其他的人。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学生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少注意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我们先让学生收集体现父母关怀自己的照片,并向父母了解照片后的感人故事,课上讲给大家听,为调动大家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家长到课上讲照片后的故事。学生在“找照片——知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家长在课上动情的讲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接着我们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如何关心父母,学生们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体会。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父母也需要关心,知道了如何去关心。这种关心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从每天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开始关心,再延伸到关心社会上的人。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三、重视实践指导,在参与关心中掌握关心他人的方法

  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并最终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关心他人的情感的培养,不同于知识,既不可背诵,也不能通过做练习获得,更不能通过灌输强加于学生,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也就没有情感教育。因此我们必须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关心他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外现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来。

  一)走进家庭——学会关心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父母付出的最多最多。引导学会关心他人,必须从关心父母开始。为此,围绕“学会关心父母”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大行动”,在中年级开展了“大交流”、“大展示”——夸夸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画像,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父母眼中的我们,我们眼中的父母》,开展一次大讨论——《假如我是家长》。高年级的队员则要做到每周至少与父母谈三次心,并举行“与父母同乐”的活动,将家长邀请到学校,举办联欢会。“亲子大行动”激发了队员们最丰富的情感,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纽带维系得更紧了,队员们在体验中悟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正内涵,更加了解了父母,懂得了关心与体贴父母。

  二)角色演练——增强角色体验。为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转化,我们还让学生担任某种特定角色,使其在履行角色职责和义务的行动过程中"学会关心"。如让学生担任班主任、家长、花园管理员的角色,使其在"我做班主任"、"本周我当家"、"我是一个小园丁"的实践演练中,提高对关心对象的认识,激发对关心对象的情感,学会关心的行为。学生在承担某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该角色的种种情感体验,情感经验不断丰富,移情能力、情感的感受能力调控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不断增强,学生能逐步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三)开展特色活动——懂得互相关心。本学期我班转进一位父母离婚的学生,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的生活习惯很差,整天衣衫不整,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招呼也不打一声。同学们都很讨厌他,课间很少有人答理他,一时间他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在教学《面对欺负和威胁》时,我重点对全班进行了不要欺负弱小的教育,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地举行了主题为“他也需要关心”的中队活动。课上我向大家介绍了他的特殊情况,分析了他目前的心理状态。我说,你们在家里有父母的疼爱,不知道没妈的孩子多痛苦,他已经失去了母爱,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留下了道道童年的伤痕,现在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又排斥他,你们站到他的角度想一想,假如你是他,会怎么想?我那激动而动情的话语打动了同学们,不少人流泪了。最后我又引导大家说出他此时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关心,集体的温暖。课间开始有人主动陪他玩了。现在再也没有人看不起他了,他也与大家和睦相处,甚至主动关心别人。

  班里的孩子大都寄宿在校,我做了有心人,把大家的生日记了下来,每逢同学过生日,我们就集体为这位同学过生日。第一次集体生日晚会就是为他举行的。他再次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几次生日晚会过后,大家都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互相关心。现在,同学们都懂得了互相关心,比如哪位同学忘记带橡皮,同桌和他周围的同学就会主动把橡皮借给他;哪位同学身体不好,就有人主动倒水给他喝等等。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