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中作文

当我面对焦尾琴时

初中作文2021-05-26154举报/反馈
当我面对焦尾琴时
翻开《三国》,我仿佛正面对着那架焦尾琴,面对着那曾抚琴而歌的蔡邕。
相传焦尾琴是汉代蔡邕用从炉灶中抢救出来的上好楠木制成的,音色颇佳,由于尾部已被烧焦而得名。此事流传甚广,无非是提醒人们不可埋没人才;然而,琴主人蔡邕从被重用到陨落的经历,却似乎少有人提到。
《三国演义》中写道,董卓为相国后,以灭族相威胁,逼蔡邕入朝为官。这不像什么礼贤下士的故事;然而董卓又“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十分赏识他。
董卓被杀之后,许多人拍手称快;可蔡邕却“伏其尸而大哭”。当人们诘责他时,他说:“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感,不觉为之一哭。”从这回答里,我看到了一点人性的闪光,也读出了蔡邕深深的无奈。他明白董卓死有余辜,也记得董卓当初是怎样逼迫自己的,但如果没有董卓的重用(尽管可能是为了笼络人心),他就无法施展才华。

或许,他只是太缺乏知音了,所以董卓作秀与否,对他并不重要;他只是觉得,这知遇之恩自己永生难忘。
蔡邕并没有被心理矛盾折磨太久:很快,他便因此获罪,“下狱中缢死”,而他的焦尾琴也从此绝响。有诗叹曰: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故自亡身?

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这首诗究竟失之片面。诸葛亮能够安然做他的“卧龙”固然不易,但也是因为董卓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而蔡邕一开始也不愿为董卓所用,入朝是无奈之举。或许他并没有方孝孺誓死不事朱棣的骨气,但我还是被他触动了。当时的董卓已是众叛亲离,他的党羽都四散溃逃,向朝廷上书求赦;而一个曾差点被他灭族的人,却因为一时的知遇之感而为他的死悲恸不已。我不想谈论太多的是非功过,我只知道,在当时的逼兀气氛里,这泪水中闪烁着一点人性的光芒。
或许蔡邕之死是个悲剧,但他应该是毫无悔意的吧。
焦尾琴是早已绝响了,可恍惚之中面对着这蔡邕遗物的我,怎么总觉得还能隐约听到一点琴声呢?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