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诗歌 >

优美诗歌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立场要稳 立意要正

优美诗歌2021-04-30179举报/反馈

(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流传很广的打油诗:

大雪纷纷落地,

此乃皇家瑞气。

再下三年何妨,

放**狗屁!

据说这来自一则民间故事,说是古时候,在一个漫天飘雪的日子里,县官、财主、秀才三人在一个景点的亭子里边喝酒边赏雪。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立场要稳 立意要正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立场要稳 立意要正

秀才看见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勃发,摇头晃脑,吟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

县官一心想做官,得歌功颂德拍马屁,想起“瑞雪兆丰年”这句话,赶紧朝京城方向拱拱手,接上第二句:“此乃皇家瑞气”。

地主老财有吃有穿有钱有势,不管刮风下雨反正不愁吃、不愁穿,而且雨雪成灾对他而言更是发财的机会。因为农民没有饭吃,就要卖儿卖女,甚至卖耕地。这样地主的的粮食更值钱,地主的田地才会更多。于是便习以为常地摸摸大腹便便的肚子接上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

到了第四句,三人皆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一时谁也没想出来。这时候,亭子外一名衣不遮体、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破口大骂:“放**狗屁!”

“言为心声”。在这里,同样是面对下雪的情景,但秀才、县官、地主、乞丐四种人的心理感受和思想感情是不同的:秀才到底读了点书,说话文绉绉的,一时也衣食无忧,有赏雪之情,他脱口诌出一句。县官想着再往上爬,一有机会就歌功颂德。地主过着寄生虫的生活,哪管农民的艰苦。乞丐本来就吃不饱穿不暖,碰着下雪天,山路滑难走,乞讨更不方便,不说再下三年,哪怕再下三天,他恐怕早就饿死了,所以听了这些地主老财的话,估计气得火冒三丈,也就不管不顾,表达情感直截了当,随口就骂起来。这四句话,表明四种心境,显示四种阶层身份,也突出了四种人各自的特点。

当然,这仅仅是个故事,估计是古代同情劳动人民的文人编出来讽刺官僚地主等统治阶级的,表达劳动人民的不满。因为这里面前三种人有可能在一起,乞丐早被赶一边去了,大老远的估计也听不到那三人在吟诗作赋;即使听到了,骂两句有可能,当面骂被狗腿子打一顿不合算,也不愿惹那一身麻烦,所以那三人也听不到,秀才不记下来,又怎么流传下来的呢?所以这个故事是编的,但这个文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握住了不同阶层人的特点。

唐朝末年的著名诗人罗隐也曾写过一首《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与这首打油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无论从内容与艺术形式上显然都更高一筹。“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唐朝末年,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所以作者反问“丰年事若何?”而真实情况不言而喻!接下来又回应开头的“瑞”,“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似乎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那些达官贵人:当你们品尝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还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作者不仅抒发了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更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作者紧紧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所谓“仁者”“两面人”的画皮!

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就不同,尤其在阶级社会里,这种表现就更为突出。套用一句俗语,那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硕鼠》所写,奴隶主剥削阶级非常贪婪,“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而奴隶们就想“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比如“跖”“庄屩(jué决)”“陈胜”“吴广”等人,在古代统治阶级眼里就是“盗”,就是“贼”,就是“寇”,但在人民领袖毛主席眼里他们就是“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官僚地主希望农民多交租,而贫苦农民则希望“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就牵涉到写作的立场问题,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说话。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立场要稳 立意要正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立场要稳 立意要正

中国古代不少溜须拍马、粉饰太平的无耻文人,但也有很多从统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而为劳动人民呐喊的进步文人。像诗圣杜甫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作家,他创作的很多的诗歌都是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比如《三吏》《三别》,字字看来皆是血,一句句都表达了那个时代黎民的酸楚苦痛,鞭挞着那个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一首唱给天下寒士的壮歌。他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用最沉重的笔管来为劳动人民呐喊,为他们的荣辱而大声疾呼!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立场要稳 立意要正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立场要稳 立意要正

唐朝不愧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甜蜜的朝代,当时很多文人的素质比较高,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同样是写到雪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人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整首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与白居易交游甚密的李绅也曾写过《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人郑板桥曾写过《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衙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县衙萧萧的竹声,使他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他对百姓生活中一枝一叶的小事都十分关切,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心系百姓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情怀。

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吃着农民种的粮食,穿着工人织造的衣服,住着工人盖的房子,人民**为我们警卫着国防前线,但是却不去表现他们,这怎么行?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更懂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更懂得感恩,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继承这个优良传统,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他们鼓与呼!
(m.taiks.com)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