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百科 > 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惊蛰》的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2021-04-20102举报/反馈

  阅读《惊蛰》一文,完成19~24题。(18分)

  惊 蛰

  苇岸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m.taiks.com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geming”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19. 根据文意,请概括 “惊蛰”一词的含义。(3分)

  20.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3分)

  21.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2.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23.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3分)

  24.“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 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3分)

  答案

  19. 春雷(1分)惊(唤)醒了(1分)自然万物(1分)。(共3分)

  20.节气名称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1分);今人运用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1分)、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感到惭愧(1分)。(共3分)

  21. 比喻句(1分),形象贴切地(1分)表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1分)(共3分)

  22. 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1分);内容上:“惊蛰”这一具有“geming”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相呼应(1分),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做铺垫(1分)。(共3分)

  23.原句叠词、押韵并用(1分),琅琅上口,易于记诵(1分);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1分)。(共3分)

  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1分)。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1分)。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1分)。(共3分)

  24. 描绘扣住季节特征(1分),想象合理(1分),语言通畅(1分)。(共3分)

  附答案示例:白露微微透着些曦光的清晨,茫茫秋水泛着些许的寒意。一丛丛郁郁青青的芦苇凝着一层细细密密的白霜,摇曳在清寒的秋风里。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