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王家巷传奇

随笔美文2021-04-2056举报/反馈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古老的王家巷可能将不复存在,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怀着对前辈无比崇敬的心情,记下了老家王家巷,还有王家巷那些传奇的人物。父亲在世时说过,我们老家在贵州贵定县城的大同路王家巷,又说祖上的老家在江南。

  父亲年少时就到省城求学并安家立业,我也是年少时就到外省上大学和安家立业,老家的王家巷是那么的遥远,对我来说只是个传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古老的王家巷可能将不复存在,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小时随父亲去过老家一次,那次是去为爷爷上坟扫墓,只见那郊外的一片小山上都是王姓的祖坟。父亲也顺便处理老家祖屋的事宜,那是一栋带有客厅和厢房的,由亲友帮忙维护和租赁。年少时也常听到父亲说起老家的事,但都是些模糊印象。只有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让我更方便地查阅到了关于老家的历史资料,传说中的老家王家巷逐渐清晰,那里有着许多的传奇人物和故事。那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

  父亲老家王家巷所在的贵定县城,地处黔南腹地,是贵州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黔中重镇”和“贵阳门户”之称。贵定县,群山林立,溶洞遍布,河流密集,土地肥沃,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小县城。清代乾隆年间贵州学政洪亮吉曾对贵定城外有如下描述:“行穿石罐中,湿雾黑如许。萧萧松竹径,马首寒不举。”可见其原始的地理环境。据史册记载,明代初期,这里名曰“新添卫”,是军队的卫所,清代撤卫设县,又易名贵定县。别小看这个四面环山的贵定县,明清之际,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山水清音孕育了十一位进士,百余名举人,以及难以计数的秀才。

  贵定县城距离省会贵阳现在的公路距离只有六十公里,过去的老路估计有百余公里。小时候,与父亲一起去过贵定的老家王家巷,看见那些古老的民居庭院,一条巷子住的都是王姓族人。古朴古香的民居院落里,还见到一些身着长袍衣衫的老人,现在想来确实颇有江南民风和明朝遗风。长辈们都说,王家巷巷口种植的两课大槐树,一如江南老家。

  根据先辈王氏家谱历史记载,王家巷王姓族人系三槐王氏,我们祖籍是江南籍太平府当涂县马鞍山采石矶珠子巷黑漆门。家谱记载贵定王氏族人一世祖王祚昌、二世祖王正龙父子在明朝永乐年间诰封武德将军、明威将军,父子奉明王朝令由江南带兵来贵州平番,奉命镇守“新添卫”,后就世代定居贵定县大同路王家巷,没有再回江南,故形成了现在的贵州贵定三槐王氏族人。明朝从洪武年间派出数十多万官兵出征云贵,数十多万父子兵告别家乡,越长江,过洞庭,历尽艰辛,挺近西南……,想来那该是何样的景象。一次次的出征,就让这数十万官兵和他们的后代在此守侯了600多年。

  关于家谱,本支王姓家族部分字辈如下:玉、治、树、炳、培、金、清、相、燿、陆。我是“培”字辈,父辈是“炳”字辈,祖父辈是“树”字辈。很明显,这是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在中华王氏网和王氏家谱网上,看到有许多与本支王姓字辈相同的分支,在江南那边就有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的王姓,我们这支王姓的根就在那边。过去的年代,王家巷给小孩起名都严格按照辈分,许多读书人长大后才自己取字。

  我常想,自己的祖先从江南到西南,不能理解为仅仅是为明朝的帝王而离乡背井,他们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和汉民族的发展及文化传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更是为云贵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说到故乡王家巷,就得说说我的父亲。父亲原名王炳银,父亲离开故乡到省城七十年多了,那里的乡亲们还记得我父亲,尊称为银公。这是一位前两年在网上结识的贵定县中医院中医专家王相贤告诉我的,他也住在王家巷,我是培字辈,他叫我为老辈子。

  贵定县城距离省会贵阳直线距离不到百公里,但崎岖的山路绵延。上世纪40年代时,家境贫寒但不忘求学的父亲,中学毕业后从贵定老家步行两天到省城贵阳报考国民政府办的省农业改进所的培训班。父亲曾告诉我,他当年走到贵阳附近的龙洞堡,就是现在的贵阳机场所在地,那时荒凉得很。天黑了,鞋破了,只好找一家路边小客店住了一宿。第二天穿着那双烂鞋子进城参加考试,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民政府办的“烟叶种植培训班”,培训班地址在贵阳北郊的长坡岭林场。据说“烟叶种植培训班”很有来头,属于国民政府办的省农业改进所,培养了许多农业方面的专家,是解放后的贵州农科所的前身。

  父亲,一个小县城的贫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学,到省城谋到一份固定的职业,从此就在省城安家立业了。这在当时的王家巷一定会引以为骄傲,乡亲们都忘不了这个从王家巷走出来的王氏族人,父亲也一直忘不了老家的王家巷。王家巷的王姓亲戚有到省城的,都会到我家里做客,父母都会热情接待安排食宿。在王家巷的家族中,父亲这一支是单传,父亲是个独子,老家原有祖上传下的祖屋一套,父亲离得远没法管,后来就把房子赠送给了远房的亲戚,此举颇受族人的称颂。

  父亲对我的教诲是,不管身在何方,要随遇而安,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这是我大学毕业面临分配时父亲的来信中说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我知道,其实父亲一生也就是这么做的。

  王家巷有许多传奇的人物,最出名的当属抗日名将王慧生将军。

  我从有关史料中查到,原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黄埔一期王慧生将军,名树烈,字慧生,与我的祖父是同辈的人,解放初被错误镇反。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中,在当时的形势下,父亲为了不让我们受到影响,故意不给我们提及老家的事情,父亲真是用心良苦呀。

  王慧生,1899年生于贵州省贵定县大同路王家巷,毕业于贵定县立高等小学、贵州省立中学、四川成都强国中学,1916年选充贵州援川护国护法靖国各军任初级军官,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24年春到广州,由何应钦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及参加中国国民党,同年五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在校任本队第三分队长,孙文主义学会成员、黄埔同学会广东支会执行委员兼秘书处主任、军校血花剧社执行委员、黄埔同学会总会纪律股股员,军校毕业后到何应钦教导第一团任连长,参加东征北伐。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