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茶事
家乡的茶事,恰如这四月天的绵绵细雨,清凉中略第一丝丝暖意,湿了青山,湿了大地,湿了滚滚东流故乡的小河,同时也淋湿了乡愁。茶缘,从少年梦幻中的河流趟过,湿湿的几十年来从未拧干。随着物移境迁人事变幻,家乡那一座座的茶山,那一片片的绿意,那一曲曲山头地角婉转嘹亮的茶歌,早已随风飘荡远去,残留的意境独存在心田里,随岁月翻滚积聚成了一汪苦涩的青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夏荡到秋,从冬复转荡到春,一杯一杯孤独地在心中轻吮浅啜,独自无言,慢慢品尝。 我的家乡位于古老的桂花镇(原十二都柏墩),属于鄂东南三县交界处,直属咸宁县现咸安区管辖范围。那里的山,山连山坡连坡崇山峻岭,起伏延绵不断峰峦锦绣;那里的水,沟睿纵横溪流清澈,长河流远青波荡漾;那里的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得天独厚的季风雨林气候,典型的江南丘陵地理位置,正是适宜茶叶种植的地方。 鄂南咸安,一直以来不仅仅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桂花之乡”,也是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与楠竹,苎麻,合称为咸宁四大特色农产品。据史料记载,早在六朝时期,咸宁人民就开始了茶叶栽培种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明清至民国时期,咸宁的茶事又以柏墩为代表,柏墩茶曾被列为湘鄂赣边区四大茶叶集中产地之一”。清光绪八年《咸宁县志》上云:“自西洋通商咸,马桥,柏墩地方植茶最广”。“茶,作为咸宁农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旧日拥有茶园数十亩以至数百亩的农家很多,从清明前后开始采制毛尖,接后采制红茶及老青茶,一直可以延长到木叶萧飒的晚秋“,史料如此记载。 从孩提时候记事起,家乡的茶事,就从一碗碗,一吊吊老茶水中走进了我的记忆。印象中仿佛依稀,有一次同村的小孩凉了肚,许或是乱吃东西吃坏了肚子,狂泄不止时,看祖母摸索着从阁楼上拿下一小捆老茶,冲泡成深红色茶水,给小孩趁热喝下疗疾的时候,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乡老茶的神奇。老茶又称老青茶、老红茶、大碗茶,这是一种立秋前后才开始采割的茶品,主要表象是青杆连带长长的红杆,略带麻杆的一年生茶叶;长的茶叶连枝带杆高达一米多高,短的也有四五十厘米高,整枝整颗的收割采聚,县志上载云,从清明起就开始采摘嫩芽,这句话显然是不对的,一旦嫩被采摘就很难保证茶叶枝条的拨高,且影响老茶收割的质量。高质量的老茶,条索粗壮鲜嫩,枝叶色泽深绿长青,且必须连带青杆红杆,才显得温凉适宜老嫩恰当,茶水呈糖红色醇厚浓郁,气味清香入口柔滑,口感柔和回味甘甜,有解渴、解乏、健胃、暖胃之功效;尤其对小儿夜惊,凉胃,腹泄有特殊效用,是可以长期饮用的饮料佳品。那时候的绿茶,基本上在民间还没有普及,属于高档的奢侈品,但家乡的绿茶制作,也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的,古有古民歌《十二月拣茶》可作为采聚绿茶,茶事经商流通的佐证,不过,那可不是一般民间可以自我采摘拿来自我饮用的。家乡对老茶的收割,虽然有明清的茶商收购,并用来制作砖茶远销东欧,而自家用来饮用的收藏茶饮,一直还是沉用最古老的传统采聚工艺流程,即:采聚——拣选——杀青——沤制——凉晒——封存。每一个步骤都有一个严格的技艺与质量要求,尤其是杀青与封存;杀青火候撑控第一,火大了易炒焦带糊味不行,火小了不能的完全杀青且不易均匀也不行,封存方式一般用棕或用干笋衣包裹绑扎放置阁楼,随时取用。各步骤所严格要求的工艺、质量,这里我也就不一一细讲了,暂且表过不提。 由于近代兵刀战火的干扰,鄂南茶事曾一度跌入低谷。特别是马桥、柏墩一带,茶山茶园几度复兴几度荒废,据上个世纪中的老年人回忆,说很难看到明清乃至到民国初期的空前盛况。现代鄂南茶事的再次兴盛,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百废待兴,咸安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加速发展集体经济,普及茶叶种植,大面积推广绿色经济作物种植与制作销售。我们大队正处于挂榜山下长河两岸,整个大队区域,西至挂榜山顶啄木嘴与花纹接壤,东至七里冲与柏墩茶厂毗邻,山地面积比例,山多地少,地多田少,为了响应地方垦荒植茶,大力发展集体绿色经济的政策,大队组织各生产小队劳力进行开荒造地,以便大面积地种植茶叶;印象中有一次参加大队组织的开荒劳动,在原属于第七小队大窝魏的后山上,即挂榜山东面群峰起伏中的一座山峰上垦荒,但见七十几度的陡坡上,存留有古人用崖石垒筑起的道道梯地,垮塌残留中偶尔发现高大枯死的老茶树夹杂在杂木丛生的灌木丛中,当时就有共同垦荒的老人赞叹:“由此可见,当时这里皆有多少人在这里讨生活,连如此陡峭的荒山都开垦出来种地,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现在回想起来,那陡坡梯地应该是,昔时鄂南茶事兴旺时期开垦而成的茶山古场,我们的祖人在这块贫脊的高山土地上,辛苦劳作种植茶叶留下的遗迹……。 咸安现代茶事最兴盛的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咸安人应该依稀记得,当时最具盛名的茶山、茶厂,当属柏墩茶厂(含中心茶厂),马桥茶厂,贺胜茶厂,黑山茶厂,白云山茶厂,浮山茶厂,君山茶厂等等大型国有茶厂。我的家乡紧挨“柏茶”,那时候的柏墩茶厂,建制有“柏茶医院”“九重屋”“柏茶车队”,站在茶厂边缘的高山上俯瞰,那一望无涯座座相连大片大片的茶山,郁郁葱葱流光叠翠,那青一色砖瓦结构的厂区,新鲜靓丽高大明亮的厂房排排对对,那热闹非凡的劳动场面,让人羡慕得几近嫉妒。柏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柏墩地方的茶文化,他象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桂乡大地,简直成为了柏墩桂乡地方上的骄傲与先进的标志。那时候的咸安,每一个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都建有茶山、茶园,每一个学校都建有茶山劳动基地,先后涌现出如浮山茶厂“剑南春”等等许多品牌的名优名茶,咸安的大小茶山遍布鄂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茶厂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以说咸安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无处不茶,溯本清源,咸安,可以说不愧为是全国名付其实的茶叶之乡。可惜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咸安茶事就如人生的境界一样,不如事十之八九,从大面积推广种植到兴盛再到衰败,也不过短短的二十多年,仿若发展得太快衰败得也快的传说一样,谁又能勘破这样的社会哲学玄机? 我是亲眼目睹家乡现代茶山与茶厂的兴盛与衰败的。我所在的生产大队,一座座荒山被勤劳善良的村民,垦荒种植上绿茶,就象种植上一个个绿色的希望,看座座青山茶叶产量逐年的增加,美好生活的绿意覆盖着山头,阳光明媚下的嫩芽绿叶,象社员们在农作物丰收后绽放的笑脸,充满了无限的活力而春机盎然。主要的绿茶种植生产制作,基本上是属于生产大队直接管理,生产小队乃旧保持着老茶收割方式,直接买给人民公社的茶叶收购站。我们大队建有标准的茶厂,虽然规模远远比不上近邻的“柏墩茶厂、马桥茶厂”那样规模宏大,却也“麻雀虽小,肝胆诸全”,配置有成套的制茶机械设备,有一支技术娴熟的专业队伍,采茶制茶人员共计二十多人,技术指导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青年人,或由资历深厚的老茶师担任,其它员工则青一色的少男少女,男的英俊潇洒,女的如花似玉,主要以采摘制作酶茶为主,同时也制作明前龙井茶。那时候的生产大队,除了茶山、荣厂,还建有天花板厂,酱油厂,养鸡厂,养猪厂,粮食加工厂,苗莆厂,农科所等社队企业,还组建了社队体育队,文艺宣传队。那时候的村里年轻人,个个朝气磅礴青春靓丽,成天山歌朗朗,乐呵呵的干劲冲天,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忧与愁,苦与累……。现在再回家时细想细看,村里一座座中式或欧式洋房,在昔日稻谷芳香的田野上拨动而起,各显春秋“各自为政”,少年的中国梦在各大城市上大显身手,乡亲攀谈中稀见青年,尽皆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昔日的良田沃土,随处可见退耕还林的踪迹乃至抛荒回归自然……。生产大队早己不再是往昔那个生产大队了,自然村也不再是少年印象中的村了,家乡的茶山,连古老遗传的老茶也悄悄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逝,满山遍野的翠绿中,杂木杂树代替了往日的茶园,代替茶山的还有那栽疯了赚够了的桂花苗,目下的家乡,成为了另外一种与茶叶风格风味,截然不同且热闹繁荣的风景,与每村每处的麻雀俱乐部特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具靓丽和谐的画面,在春日融融下任人评说。 家乡的山,依然很美,家乡的水,依旧清甜,家乡的茶,随着乡土风情的改变,深藏在梦中。 霜叶居士于丙申年农历四月初七 编辑点评: 茶是咸宁特产,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咸宁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茶叶的条件,娓娓道来的茶事,一株株老茶让人难忘,缓缓而述的旧事小情也历历在目,茶事如诗,让咸宁也醉在其中,还有浓郁的桂香也沁人心脾,事过境迁,茶厂淡了,老茶少了,但渊源流长的茶事却深深印在脑海里,依旧香醇浓厚。推荐欣赏[责任编辑枫魂帝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