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有一种遇见

随笔美文2021-04-20102举报/反馈

  三天内,集中起时间读祝勇的《在故宫遇见苏东坡》。作者通过故宫里的藏品来解读苏东坡。东坡在读者面前,首先是书画家,其次才是诗人。当然也不会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这些藏品,有苏东坡的,也有其他时代的其他作者的,都与东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藏品,作者深入地解读东坡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内核。

  祝勇说,他是带着敬意来写这本书。而我,是带着敬意来读这本书的。对东坡的敬意,和对作者祝勇的敬意。祝勇沿着东坡的足迹跋涉,虽然历经千年,时时能感受到他脉搏的律动,作者满怀的敬意流淌成文字,成为精神食粮,献给那些喜爱东坡的读者。

  读祝勇这一本,可说是重读。作者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文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依据林先生的那本,而我也读过近两遍的传记,有些内容在眼前时,又都在脑海里。这一遍是重温和加深的过程。

  可又不仅仅是重读。东坡的经历轶闻,经了祝勇的妙笔,笔笔皆花。他强大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我阅读过的散文作家里,最令我钦佩仰止。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分析作品、透视作者更深刻,更透彻。在作品里对书画作品的分析,实现古今中外联结,使这部书更具艺术价值。阅读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获得了文学和艺术的双重收获,还有比这更大的收获,是对苏东坡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

  边读着,边感叹着。

  每一幅书画作品都刻印着苏东坡的心路历程。《寒食贴》为人们所熟知,几年前也一次次听过蒋勋老师对于这幅作品的解读。祝勇说,这首词在东坡众多的诗词里不显山露水,在他的书法作品里不可小觑。黄州,是东坡命运的分水岭,使东坡成功突围。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夜雨,宿醉,小屋如孤舟,窗外海棠花落于污泥之上,寒食思亲,归途远而无期,情景之所至让东坡提笔写下这篇不朽的行书作品。读诗,会读到他的低迷阴郁;看他的书法作品,会感觉到他的沉郁顿挫,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气神。祝勇写到“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中”时,“花”与“泥”二字,一气呵成,有一种生命的流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走向宽阔与平静。《寒食贴》使东坡的个性和精神挥洒到了极致。

  在黄州,苏轼完成了书法艺术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人们熟知的前后《赤壁赋》,都是写于《寒食贴》之后,那时,他的内心已经趋于平稳,从他稳重的字体中可探知一二。字如其人,平实旷达与淡定悠然皆在其中。

  书中佳词丽句华章比比皆是,有如优美动听的乐曲,宛转悠扬。祝勇丰富的词汇,总会把人带入一片清新的芳草地。旧词经了他的笔,华丽变身,有了新鲜的面孔,给人耳目全新之感。“风月流丽”“一窗梅影”“白芷秋兰”“雨晴云梦”……诸如此类,磁石般吸引着我的阅读,边读边在本上摘抄下来,牢记词句引发的画意诗情。

  更喜欢他对东坡居士精神高度凝练的精华之句。“苏轼与陶渊明,像两片隔了无数个季节的叶子,隔着几百年的风雨却脉络相通,纹路相合”“生命就像树枝上一枚已熟软的杏子,剥开果皮,果肉流动的潮流鲜活芳香,散发着阳光的热度”“苏轼与黄州,是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大片土地的相遇,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读来赞不绝口,只有真正懂得东坡的人,才会语出如此惊人之句。祝勇对东坡,有一种深深的认同和默契。跨越时空,达成了一种神交,而且很深很深。

  祝勇的文字总有一种代入感,让那些已渐淡出又似曾相识的细节重返心头,随着人物的际遇感同身受。对友人,对弟兄,对妻妾,总是情深至极。因为爱,所以爱。那一首首吟诵的诗词无不是深情真情所寄。《蝶恋花》作于东坡在惠州的第二秋,彼时他与侍妾朝云家中闲坐,感于窗外瑟瑟萧秋,烦忧在心,把酒吟诗而出。每每朝云抚琴而唱,最不能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她从词句中感到人生无常无奈,有一种生离死别之伤。唱及此句,便泪潸潸然。后一年,朝云染疫而去,自此苏轼终身不再听《蝶恋花》。读到类似的情节,总会为之感泣。苏轼的一生,情感和政途总是波折,但他总是幸运幸福的,总有爱他的女子心甘情愿地陪伴,想来还是他的人格闪闪发光。

  在本书的结语一章,祝勇引用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话来评价苏东坡:他是仅次于上帝的人。这部书是苏东坡的精神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身为一介文人,也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他屡遭不顺,总能为自己抚平伤痛,实现自我疗救。在几近于没路中隐忍,为自己点亮一盏渔火,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快意人生。人生不如意事总有八九,在阅读苏东坡时,总会适时地与自己相遇,也会重塑一个自己,水穷云起,一片秋水长天。

  知道祝勇这个作家,只是在今年。在《散文》海外版上曾读过他写的《纸上李白》,洋洋洒洒、一泻千里的气势真真是应准了李白的个性。更妙的还是祝勇老师的为文丰采,只那一篇,他的文化意味就已经蔚为壮观。后来在淘宝网搜书,才知道他早已经卓著甚丰,从书名便知都是文化散文,洋洋大观不读也知。七八月份时,有记录片《苏东坡》问世,得知祝勇是总撰稿,便迫不及待地把六集一气看完。精美的画面,精彩的拍摄,还原了北宋时苏东坡生活场景,解说词更是迷人,满是诗情、才情,契合了东坡的文人气质,那也正是祝勇为文格调。得知他将要出新书《在故宫遇见苏东坡》,从预售时买下到书香拂面而来,等得并不焦灼,如同等待一位挚友和故友,气定神闲最适宜。

  一直喜爱文化散文,余秋雨的散文应该是我早期的阅读,我读遍了他的每一本书,带着饥渴切切地读,膜拜近乎痴狂。他满足了我双重需要,无知,无文采。那时候,为他写了好几篇读书随笔,都是兴之所至,情之所极。后来,这些书成了我阅读的根基,站在这些书上,我看得更多一点点,更宽一点点。

  再读文化散文,我已不是那时的我,读的也不是余秋雨老师的书了。如果非要把祝勇和余老师分个伯仲的话,我更倾向于祝勇。他身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身份写出的作品更专业更具体。对于祝勇老师,我似乎没有发言权,我只读过他的这一本,也只是泛泛而读。其他的书已在我的阅读书目之列。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