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李继业:巨德赠画

优美散文2021-01-25131举报/反馈

  原创:山石榴李继业

  2001年春节,人们沉浸在传统节日浓浓的喜庆之中,享受着国家昌盛、家庭温馨所带来的喜悦,亲朋好友频频往来,叙说相互之间的友情,寄托着对未来的祝福。初三这天,原商都中学高九班学生刘巨德,在他的老同学曹志清陪同下来我家拜年。

  巨德出身在商都县范家村乡唐头营子。那里土地贫瘠,人们生活不太富裕。学生时代的刘巨德酷爱绘画,曾在曹锦明老师、石如珠老师的辅导下学习美术,并且于1963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院。他是商都县第一位走出小山村,进入大学美术殿堂的农家子弟,祖辈们的希望在他身上实现了。在他上了大学和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有信息不断传到我的耳朵里,但见面很少。这次见面后,他赠给我一张他自己的画作。其时,他已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了。

  巨德赠送我的是一幅水仙水彩画,白、绿、黑三钟颜色配置在一起,淡淡的,素素的,很有艺术特点。水仙在植物分类学中属百合花目,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北方很少用种子繁殖,只是将其鳞茎浸泡水中生长,供人欣赏它素淡的花叶。这幅朦朦胧胧、虚实相间的水仙水彩画,似乎有数块卵石形鳞状块茎浸在清澈的淡水中,然而却有着翠绿强劲的叶丛,从叶丛中抽出五枝花梗,开放着数十朵白色盘状花朵,每朵六瓣花片中有淡黄色的花蕊点立在花心,或近或远地出现在画面上,幽香的气味似乎力透纸背,朝着我扑面而来。水仙画旁边是巨德亲笔写下的一行字:“李继业老师雅正”。这是对我的恭维,我只能雅赏,无能“雅正”。画面左边,扣着一个红色的印章,仿佛一团火,在我的心头燃烧着。

  开始,我对这幅画的特点和寓意弄不明白,几经探究,才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水仙块茎不就如同教师吗?它像春茧和蜡烛一样,虽然死了,灭了,却有累累硕果在。清澈透明的淡水是教师生活境界的真实写照,没有渗透半点污秽。白色淡雅幽香的水仙花,讴歌的正是教师端正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不傲的风格,洁净的心灵。原来巨德赠我的这幅水仙画不是供我欣赏的普通花卉,而是一幅富含寓意,耐人寻味的杰作。一种特别的艺术享受,顿时溢满了我的身心。

  看着巨德送给我的这幅画,我联想起一个水仙花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姑娘貌美如花,名字叫水仙。水仙姑娘出生的时候,她的父母从梦里曾经得到过一个警示:他们的女儿此生不能看见自己的容颜,否则,她就会像雾一样消失。正因为这样,所以,自从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父母就从来不让她照镜子。水仙姑娘一天天地长大,她的美丽,随着见过她的人不断宣扬而远近闻名,人们总想一睹她的芳容。水仙姑娘的父母深为自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儿而感到骄傲。但得意之余,仍不忘告诫女儿说:“水仙,千万记住,你今生今世不可以照镜子”。水仙姑娘又聪明又听话,根本不用父母操心。尽管这样,为了预防万一,家里人在屋子里绝对不挂镜子,以免水仙看见自己。水仙在家人的呵护下,日子过得很好,每天琴棋书画,样样都学。见她这副样子,一家人都很快乐。

  这一天,天气分外晴朗,水仙和母亲说她想到外面走一走,得到母亲的许可后,水仙便来到附近一片树林子里散步。树林里,花儿盛开,鸟儿歌唱,不知不觉中,她在树底下睡着了。这时,树林里,花儿收起了芳香,风儿停止了吹拂,鸟儿也不再歌唱,它们都怕吵醒甜睡的水仙,只有天空的太阳放肆地散放着热气,最终把水仙姑娘给热醒了。“好热啊!”醒来的水仙伸了伸懒腰,低声说道。就在这时,她忽然看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心想,到河边去洗一洗脸,清凉清凉吧。于是便迈着轻盈的步子,向河边走去。在河边,她弯倒腰正要洗脸,却看到河里映着一张姑娘的脸,一张清纯可爱的脸,那是她自己的影子。看着,看着,她便在太阳底下慢慢地融化成水,流到河里,消失了。夜里,父母不见水仙回来,十分焦急,便到处寻找。当他们找到河边时,只看到了水仙的衣服和鞋子,却不见水仙的人影,父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便放声哭了起来。第二天,河边长出一株洋溢着美丽的花朵,花朵上溢满了芳香。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花,见她在水边生长,就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水仙花。

  巨德赠我水仙花画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水仙姑娘有一个忌讳,当她沉迷镜子中的自我时,就会化为水而消失。这就告诉人们,做人千万不要轻率,不然,就会招来灾祸,最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如今,这幅水仙画,经过酷爱艺术、又爱文物研究的高八班老学生秦有云和在篆刻上很有成就的初中班学生张进云的精心装裱,已成为一幅完美的水彩水仙花轴画。我把这幅画挂在了退休后再次上岗的红太阳学校办公室,让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品味、欣赏,在欣赏品味中去掉浮躁,拥有平静;去掉妖艳,拥有淡雅;去掉浓烈,拥有幽香。

  有的老师学生似懂非懂,我就一遍又一遍给他们解说,并告诉学生们,这幅画的作者是我的学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告诉学生们,画家和你们一样,也是普通的农家子弟,只是岁数比你们大了些,他的童年比你们苦。你们多数都是农家子女,也应该刻苦学习,力爭迈入大学的门坎。也要向教授靠近一些。这才是你们这一些人应有的追求。

  近日我从《名家论壇》中看到,他现任清华大学美朮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朮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吳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朮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並看到了他的容颜,舒展的面孔,载上一付眼镜,朴素的外装,不失是一位儒雅专家教授。以及和外国友人的合影,召示了他友谊延伸的广度。也听到了他低沉雅静的声音,说的还是家乡的的普通活。把我又勾回到了今日的回忆。

  而今己是2017年,时间又过去了十七年,他己经七十一岁了“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又知道他去鸟克兰进行讲学,並展示了他个人的画展,受到了外国人的赞赏,得到了中国驻烏克兰大使舘的大力支持,中国传统和当代画作,不仅使烏克兰人惊叹,而且振动了欧州,因而我为他感到自豪。在欣慰之余,我给他打了一个祝贺的电话,彼此又倾述了多年未了的师生情。他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障显了时代精神,我赞美佩服他。

  他从小酷爱画画,在偏僻的小山村,曾跟隨画匠、小学老师学画画,因为家贫没有纸笔,于是以土地为纸,以手指当笔,不知他经历了多么艰难的磨励。中学时代得到了班主任龙老师的启发,考入北京工艺美朮学院,刻苦攻读陶瓷美朮专业,在文革中又去部队接受再教育,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但命运总是会还给那些刻苦学习,追求不懈有理想的人,他顺利地考入北京工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由于他刻苦精神,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他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障显了时代精神,因而我又提起笔来,又在十多年写的《巨德赠画》基础上又加了一段,倾述了我浓烈的感受。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那是岁月沧桑洒下的鲜花,愿看到你更灿然的画作。我在遥远的内蒙古,送去二句心里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愿你的画作走向世界,这就是文化你的贡献”。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