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选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更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真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_______ (2)且焉置土石_______ (3)何苦而不平_______ (4)无陇断焉_______ 2.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愚公驳斥智叟胜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太行、王屋两座山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这个故事的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参考答案 1.(1)戒,这里是。 (2)安放。 (3)愁。 (4)高地 2.(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帝感其诚。 4.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意对即可) 5.示例: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意对即可) 6.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