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

随笔美文2021-04-05117举报/反馈

  人文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欢迎赏阅。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一篇】: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读《人文地理随笔》有感

  唐晓峰教授,原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此后不久,教授又去了美国希拉丘兹读博士学位。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回国后,唐教授在北京大学授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唐教授幼年成长于北京老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北京文化气息,后来又远赴美国深造。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结合北京的历史环境,唐教授写出了《人文地理随笔》。

  作者唐晓峰教授在书中以简洁生动的描写法,陈述并且议论地理学中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同时又夹杂唐教授自身的想法,娓娓道来,好似一个悠远而有趣的故事。书中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地理学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人文内容,让读者深刻、直观

  地体会到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实属佳作。

  当我拿起老师极力推荐的《人文地理随笔》时,看着那些那些历史、地理专业术语和历史图片,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我的内心极其不情愿阅读这本书,认为这种类型的书籍必定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但后来转念想想,这本书在各大网站畅销多年必定是有道理的,老师的强力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由浅入深,细细品读这本书籍。慢慢地我读懂了。原来,人文地理,离我们很近,却总是被人忽视。翻阅着本书,可以带我们走进一个时空的轨道,引发我们的畅想。书中唐晓峰教授以小散文的形式来展现人文地理的魅力,将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绝不会让人觉得烦躁无味。我就是一个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图画,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

  唐晓峰教授在书中说到:“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我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的,一方面,社会总是随着历史的脚步滚滚向前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例外,所以地理学总是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这也是地理学长盛不衰,经久不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原因。而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发展跟地理学的发展的息息相关的,所以教授说“研究人文地理学,需要先把人看透”。这不就是运用了哲学中的“联系”的观点吗?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多样性显著,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韵味,需要人们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教授说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很好地说明了学习异于自身民族的文化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也体现了地理学知识的无国界,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让不同国界的学者深深为之折服。

  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还在于给人类以重大启示。例如唐晓峰教授在文章中所言,从先秦时代开始,所谓一统的地域观念,包括九州、五服、五岳等这些东西逐渐与华夏文化中的“大义”相联系,成为很经典的地理观念,支撑着后来的王朝地域建设和王朝的地理认同。九州的范围以及完整,是中国古代王朝在疆域上正统程度的一项标准。在九州之内建立的王朝,无论是谁,都可以获得几分正统性,并在“正史”里面占正位。 而“五岳”,亦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是在自然山河中感受到了一种可以认同的人文国家品格。这种依托自然山川的人文国家品格,来自根基甚深的“名山大川”的礼法传统。“名山大川”在古代,绝不是游人多往而“俗成”的胜景,而是由王朝正式确认、有严格祭祀制度的特定的高山大河。这些山川以其显赫的景观形象、均衡的地理布局,逐渐成为王朝国家的疆域坐标、国土象征与地理框架。“五岳”就是其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它是庄严的“地德”的神圣象征,曾有各类封号,它们大跨度的东西南北中的布局,在人们的观念中升华为华夏世界整体性的擎天巨柱。五岳的范围(岳域)是九州、神州、华夏地域的又一表达,讲华夏地域安宁,可以说“五岳之安”,讲华夏地域之乱,可以说“九州波骇,五月尘飞”。

  文章中教授还列举了一些王朝的都城与岳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着重描述了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统治者,为了华夏地域正统性的重要问题而进行的一些举措。比如北魏迁都洛阳、清朝实行的一些岳以及名山的调整措施等等。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地理与政治地理的分析,唐晓峰教授最后得出了一个关于五岳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阐述:“五岳从概念到事实的确立,是这一政治——文化地理过程的重要侧面,它一方面以礼仪道德的形式支持着对辽阔国土的一统性的建设,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向自然景观灌注浓厚的礼法政治含义,而使其成为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地理语言。”

  之前出现的重新划分“五岳”的提议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这只不过是又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罢了。但是其中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状况堪忧。假如都只考虑到五岳在当下经济环境下的有利可图以及自然景观方面的新乐趣。而忽视了五岳在华夏文明中的文化传承地位,五岳在中国所代表的文化形象,这对于中国的人文建设是伤害巨大的。这也启示我们如果仅从风景与自然地域的经济利益方面入手,不注重这种可以国家文化建设,那么国家的文化底蕴将会愈来愈弱,那中国将来又怎么能在当今这个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立足呢?

  书中收录《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民族与地域》、《古代黄土高原上的另一种居民》、《山东地区与华夏文明》等人文地理随笔,节奏简洁明快,随笔形式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唐教授对人文地理学的热爱,以及他对人文地理学侵注的心血。唐教授个人十分注重证据性研究,这在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书中大量引用事实论据,文物研究成果,这使得书中的观点论断更有代表性,全面性,真实性,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本文集汇集的是一些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部分是短文,笔调较轻松,第二部分长些,口气较严肃。虽然篇幅不同,但却是各有千秋。尽管本书叫人文地理随笔,可是书中并没有像其他的地理随笔一样,整篇充斥着满满的游记,令读者感到乏善可陈,枯燥无味,书中更多的是一些“想法”,要么是从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要么是在想法中找出的地理内容,我从中学到诸多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方法。给我一种自然随性之感,不拘于形式往往更出众,更显教授的独具匠心,读起来韵味悠长,却又通俗易懂,好似一杯茗茶,久久萦绕心头,令人回味。

  不得不说,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事物。唐教授这本书的失败之处在于书的封面。以红色为封面的主色调,混合杏色,封面上方还有酷似“人”字的毛笔字。给人陈旧、庸俗之感,毫无新意,激发不出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该书内容涉猎极广。时间上贯穿古今,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还论述了古今中外重要的著作与人物,全面而又仔细。《随笔》中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内容都极其丰富,都值得细读与回味。我认为每一位读者阅读之后都会体会到人文地理的思维与理念的内涵,都定会获得启发与新知。总的来说,唐晓峰教授的这本《人文地理随笔》,虽然在封面设计是不尽人意,但是文章内容精彩绝伦,极其出彩。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着很是滋味。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二篇】:《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

  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内容”。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大地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作者提到:“地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三篇】:《人文地理随笔》读书报告

  正如他人所说,地理在窗外,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唐老师的随笔建立在很强烈地人文气息上。就像他在前言4中说道:“‘人地关系’不是空的,抽象的,一定有文化,历史的具体背景与内涵。”人文地理随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普遍的地理事物中找出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边缘里,辇毂之下,老北京里的什刹海酒吧,还有,还有什么呢,可是熟悉城市里的陌生感,亦或是人民都市里的拜金主义,一切的一切,我在随笔里感悟,在随笔里呻吟。从中看透人文事故。我想这便是唐老师的人文随笔所要表达的价值。

  以下,我想摘录出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非就是美,它必须与积极、热情的生活相伴,否则,在闲情中你会忽然觉得生活已经远去,此时的孤寂感觉决不是休闲之美。”只想表达君可识安逸之苦,但相忘,闲人之乐。我们已习惯了无所事事,习惯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自由与便利,我们在自以为是的休闲中忘了真正的休闲之美。“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谁赠与我,一份闲 一份适。

  《城市纪念性小议》“世道一乱,火,宫殿就烧了,中国人习惯于此”六朝笙歌散,金陵乱,谁笑烽火,醉了桃红,终非昨样。南京之辗转,相对于故国京师那百易其主的紫禁之巅,撕碎了几人。秦殿,汉宫,唐王朝,聚百万人人之力,毁一炬之离。

  “老北京”已渐远,世人追怀,虽仍可眺到一番情景,但终是不可及的了。”老北京的记忆凝固在那高不可攀的北国故宫,焦灼在那幽不可测的胡同小巷,可是,谁又还铭记呢,老外在汉城外的小表演,引起的掌声雷动,又可否撼动了你的心,已寻常了不是吗,为他邦之喜 而憾己之落寞。老北京的记忆啊,你可还记得悠悠巷,青板路,尽头处,思念深。我们都在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可悲的是,在高呼耶稣的同时,却遗忘了脚边的观音像。

  还有,对于《陌生的城市》中恋地情结的沉思,我们都要从唐老师的人文地理随笔中找到自己的注解,自己的价值,这样,当不负他的一番盛情慨叹。历史地理这一门科目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人地相依的情结。从地理环境中感受历史的辉煌与落寞,那些故国宫墙的故事,那些美丽的传说,那些的那些,早已消逝的美好。从而怀古伤今,顿悟了什么呢?又没人可以告诉你。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正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学会去爱这个曾经,现在乃至以后都无与伦比的社会。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四篇】:读《人文地理学随笔》有感
(m.tAiks.com)

  在上周的《人文地理学方法论》课堂上我印象最最深刻的不是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或者将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恰恰相反,我们的代课老师刘老师却让我觉得仿佛有一层又一层的面纱需要我去了解,去深挖。刘老师很恬淡很静谧很自然,又感性又理性,不知道我有点说不太清楚了,总之,她启蒙我们真正地爱上人文地理这门学科,从兴趣入手为我们引导了很多例子,推荐了很多书目,介绍了一个视频,打开了我对人文地的一扇新的窗户,或许,这门学科不是之前想象的那样。

  我开始阅读这本随笔时,因为书名的原因总觉得这或许会是作者唐晓峰自己的地理感触,跟以往那些抒情散文或许区别不大,又或者这是作者无病呻吟故意卖弄才华,心中浮想联翩,不过总归要与作者的真正心理世界见面交流。以一种好奇又随意的态度,我开始第一次阅读这本《人文地理学随笔》。我注意到作者有前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先看看前言后续之类的全书简介,所以在读到作者对于自己这本读物的自我定位与评价时,我似乎开始明白了这本书到底在讲述什么,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的人文地理学思想等等。作者唐晓峰没有就某个人文地理概念做具体的阐述,没有用晦涩深奥的语言解释某个人文地理现象,他站在人文地理的角度,又站在历史地理的角度,又站在客观局外的角度,对一些现象进行阐述。

  诚如作者所言,上篇的随笔内容较短小且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积淀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以第一篇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几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为例,甲骨文的研究应该归属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范畴,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就甲骨文的发现,铭文的内容结合前人的分析研究就甲骨文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畴结合起来,中国的地理起源问题由此展开论述。地名在甲骨文中的出现证明了地理知识的渊源问题。甲骨卜辞中的异地同名现象,甲骨文中的自然山河名称,更重要的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名称问题,所有这些揭开了中国的地域起源问题,文明起源最早时间问题,甲骨文发现研究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即使是最原始简单的表述,但是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划下了深深地印记。作者的随笔是自由的描述又是严谨的分析。

  在本书的下篇中,我在阅读中会有吃力地感觉,同时更多的萦绕在脑海的是书中作者提及到的与人文地理相关的作者曾经阅读学习过的书目,作者对一些人文地理学者的态度观点,作者本人发自内心的对于人文地理这个学科的认知以及感情。以《我最热爱的是中国》为例,作者在这篇随笔中提到对于中国人文地理作出重要贡献却被国人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美国大地理学家葛德石。我不敢妄自揣测,作者是否对葛德石的生平做了详细的了解,或者作者对于这位地理大家是否有特殊的感情。以我个人之见,作者唐晓峰应该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涉足的领域肯定不是我目前所能想象的,他不是仅仅局限在国内外的人文地理学专业上,他从各个方面从更高的视角看待人文地理内容,诠释人文地理现象,评价人文地理学者的观点。截至目前,让我兴趣盎然的是葛德石到底是怎样的学者,他的观点是什么,他著述了那些关于这一学科的书目。我深感自己在知识上的缺乏,深感自己对于人文地理的认识观还仅仅局限在一些国内的教材课本,只是局限性的速记硬背一些地理概念,对于人文地理的起源,发展,中西的各自观点理论,代表性的学者专家一无所知。感触最深的是地理工作者需要大量的文献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地理实践操作,到生活中去发现人文地理的现象,解释人文地理分布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学科角度,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做出决策。

  我觉得应该是学习的越深,涉足的知识越多,自己的对于某个领域的见解更通俗易懂,更自觉化,更像自己的思维观念中的组成物。要阅读的书还有很多,要实践的还有更多,所以在人文地理这门学科里,希望和老师同学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真正的成为嫡系地理人。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五篇】:]旅游随笔:我家乡的大草原

  我的家乡位于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龙里县,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不足30公里,走高速公路不到半小时车程,离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也不足200公里。家乡的大草原是在距县城约20公里山顶上,它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草原。总面积9万余亩,由相邻的大小十几个草坪组成,其中千亩以上的草坪9个,最大的亮山坪面积为1。2万亩。草原地势平坦,天际线分明,海拨在1500~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3摄氏度。

  家乡的草原不像川藏的草原,远方没有高高雪山;也不像内蒙、青海的草原,也难见到连绵的丘陵。它有蒙古草原的辽阔宽广,一览无际,又有云贵高原的山峦叠峰,错落起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高山平台大草原,极目远眺,草坡荡漾,山花烂漫,马匹成群,牛羊嬉戏……。这里拥有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 古朴的蒙古族风情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气候,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旷幽深的壮阔美,满地是五颜六色的山花野草,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又有奇珍异鸟、野兔等鸟兽出没,还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近几年,山民的经济意识强了,在“草原”上修建了不少的宾馆、酒店,山上也有烤全羊,也有蒙古包,构成了一幅南国少有的壮观美境!

  大草原也只是祖国西部待开发景观的一个缩影,是一处名符其实的处女地!正因为其美妙,1992年盛夏,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偶遇慕名而来的陈佩斯、王洁实、谢莉斯、方舒、方卉等数十名影视歌星。记得当地政府因怕没有足够的野兽为他们狩猎而扫兴,在草原上“偷”放了不少的“山羊”主“野兔”。名星们为回报山民的厚爱,在县城连续两天表演了3台节目。

  2003年8月,我回老家看望老人。一天,友人陪我去了一次大草原。

  清晨出门量是阴天,气温在25度左右。我们仅穿外套(那时的广州可都是在空调中过日子的哟),友人为我多带了些衣物。车穿行于崎岖的山道,近一小时就直达了山顶。一出车门,感觉好冷!赶紧穿上了朋友早准备的大棉衣,但仍让人不自觉全身似乎在发抖!

  我们在一团团云雾中穿行,烟云“走”得好快,有的云雾还夹带着点点细水珠漂洒在身上,高山的平地处有的地方还见一洼洼的水潭。友人告之:此潭水终年不会干涸!或许这正应证了山高水也高吧。花上十元钱,骑着租借村民提供的马儿到处游逛。

  不知何时竟然也出现了晴空万里,身上也觉得暖和多了。抬眼望去,那一望无边的“大草原”,让人可真是有到了人间仙境般的感觉,心旷神怡!那时刻的心情真是好到了极点,忘了人间的烦恼,忘了世间的一切的私心杂念和忧愁。

  中午时分,我们一起来到山涧不相识的一农户家中用餐。乡民待我们如贵宾,说好每人十元钱的标准,农家老少一齐忙乎上了。杀鸡、煮腊肉、蒸腊肠。不一会,火锅、大碗菜全上了。火锅是一口铁锅用树枝勾了吊在房梁上,下边生了好大的木材火。主人一边上菜一边指着篮中的蔬菜对我们说:知道你们城里人不喜欢吃地里种的菜,就叫小妹妹到野地里摘了些野菜。土碗装的是橘红色的大米饭,杯里喝的是乡民自酝的包谷(玉米)酒,那气氛、那饭菜的味真让人觉得爽极了,让我真正感受了乡民的纯朴!

  游玩享受了一整天的快乐,没有什么实际的收获,到是采回了一大束好美、叫不上名的山花野草!

  2004年春节,我们一家人从广州回去看望孩子的奶奶,说好要带妻子和近7岁的儿子一道去大草原的,而由于上山的公路有冰雪,车不便前往,再说由于是寒冬,“草原”上没有了山花而只是干枯的野草。在友人的劝说下,我们只好放弃了!没能见到“大草原”,儿子抱怨道:“下次不要冬天来看奶奶了,我们夏天来好不好?”我只能点头应允。

  今年的暑假,为了孩子的心愿,我们全家又回了一次家乡。

  在草原上,孩子欢天喜地,一会钻进蒙古包,一会骑着租来的马儿,那高兴劲恰似到了游乐场,其童真的神气样让人好生羡慕。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