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古希腊罗马随笔

随笔美文2021-04-05162举报/反馈

  古希腊罗马随笔【第一篇】:懒散希腊人

  举目望去,这座城市除了惬意地坐在路边喝咖啡的人外,似乎看不到一个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生命。

  希腊被誉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2011年,我到希腊旅游。出发之前,听朋友说希腊人与所有欧洲人一样,生活懒散。当时并未当真,直到身临此地后才发现,希腊人的懒散确实名副其实。

  按希腊公布的公务员上班时间,不管什么部门一律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两点,包括银行在内,过了下午两点再去,肯定大门紧闭。如果你在希腊想上午九点约见某位政府官员,那非得等他慢悠悠到了办公室,喝完咖啡用完点心后方可被其秘书召唤。政府办公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自由商贩了。

  到雅典的第一天,我的就餐时间就被严重打乱,往往雅典时间下午四点钟才可以吃上一天里的第一顿饭,等我匆匆跑到街头卖热狗或者Pitta的地方,那里的门早已关得严严实实的。一打听才知道,希腊人是严格执行午睡时间的,每天中午吃完饭他们固定午休,而什么时候醒来或者醒来后还愿不愿意开门营业,都只能由他们说了算。

  不过,在希腊更可怕的还是过周末。本来生活节奏就慢的希腊人,到了周六所有大小商店一过中午就集体关门,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正准备关门的小型超市,想进去买点吃的,店员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下午要休息,你明天早上再来。”举目望去,这座城市除了惬意地坐在路边喝咖啡的人外,似乎看不到一个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生命。

  尽管这样,希腊人顶多称得上懒散,抑或悠闲,而不是懒惰。在我的印象中,希腊人大都英俊、文雅、干净,他们的街道、建筑、陈设也十分整齐清洁。一个国家能达到这种程度,他们的人民不可能是懒人,唯一能解释的是希腊人的生活观念与我们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崇尚艰苦、耐劳和进取,而希腊人则喜欢安逸、知足与随意。

  到海边晒太阳、品茶、喝酒、聊天、钓鱼,甚至只是对着湛蓝的大海发呆,是希腊人最平常的午后休闲。当然,还要再配上一杯咖啡,无论是在咖啡馆、街边的露天茶座,或是在自己的车厢里。

  有人曾问一个希腊人,你们为何不好好工作?希腊人慢悠悠地答道:“工作为了什么?”“工作为了更好地赚钱。”那人脱口而出:“赚了钱又怎样?”“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我现在过的难道不是最好的生活吗?金色的阳光,蓝色的大海,清新的空气,什么都有了,我已经在过富翁的生活了。”

  由此可见,希腊人的懒散并不完全依赖于金钱,它需要宽阔的胸怀、不随从的独立、对自己的信赖和乐观知命的性情。他们懒散背后所包含的质量让我敬佩,也让我羡慕。

  古希腊罗马随笔【第二篇】:“四大文明古国”为何没有希腊

  对于中国人而言,“‘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属于一道小学历史题。但是,了解点世界史和欧洲史的人,总会有一点疑问:那里边为什么只有亚非的中国、巴比伦、印度、埃及这四个国家,而没有欧洲的希腊?

  较之“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比历史悠久,还是论对世界的影响,作为西方文明发祥地的希腊均不落下风,甚至略胜一筹。

  千万不要小看今日这个“小国家”。读读古代世界史就会明白,此一时彼一时。古代希腊是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当时的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国家,整个帝国通用“希腊语”。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世纪这900年间,希腊人的“才”一直是西方世界的最高代表。拜占庭,这个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就是以希腊之才为班底而建立的。

  公元前5世纪几乎可以说是“希腊的世纪”。希腊人所创造的雅典文明让整个欧罗巴洲感到她真有才,所以直到现在,奥运会还让希腊旗帜一如既往地飘扬在最前方。

  然而,希腊人的“才”首先不是表现于奥林匹克马拉松长跑,而是表现在“生产思想”。诞生众多哲学家是“希腊人有才”最具说服力的硬通货。本土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外乡人亚里士多德都可谓“世界级大脑”的水平。

  国家虽小,本民族人口虽不众,但在欧洲一体化的今天足可充任欧盟的精神领袖。

  希腊人留下的不是能够“申遗”的可见遗迹,而大都是无形却扎根于血液的制度和文化。希腊民主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富有天才的雅典人的活力,使所有公民都能够充分参与政治及公共事务,获得一种尊严和荣誉感,就自己的所长展现自己的才华。有才的希腊人不是一个个空想家,他们改变现实的制度和政治家也光芒万丈。放长眼光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两个世纪,希腊人中还有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克利斯梯尼,演说家德谟斯梯尼、伊索克拉底。

  希腊中心城雅典在最盛期包括农村地区也只有30多万人,还不如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个中等县,但却成为世界哲学、政治的“格林威治”(世界计算时间和经度的起点)。如此浓缩“高才”,前无古人后难来者。

  正如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所感叹:“无论在此以前或是自此而后,从来没有任何有同样比例的居民的地区曾经表现出来过任何事物足以和雅典这种高度完美的作品相媲美。”

  今天,人类一方面看到的是欧洲文明对于古希腊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看到的则是那四大古文明的相对僵化、停滞和没落。看看民主国家遍地开花乃至奥林匹克运动会如火如荼的盛况,可见对世界影响重大深远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文明地唯有希腊。

  就此,我们不免要追本溯源,问问“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究竟产于何处?

  原来,它竟然是咱们中国的“出口转内销”的产物。根据《环球时报》披露,这是100年前清末民初“第一才子”梁启超的杰作。梁启超在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赫然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之说。而此说并无确凿考据,只有“爱国情怀”这唯一“凭据”。这种说法也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古希腊罗马随笔【第三篇】:去罗马吹灭一枝蜡烛

  从前有一对夫妻,他们竭尽所能也没能生下一男半女。最后,他们向家族的神父请教。“我的孩子,”神父说,“我正打算到罗马去住一阵,当我去参观梵蒂冈的时候,我会为你们俩点燃一枝蜡烛的。我将会在罗马呆上一段时间—15年。当我回来时,我一定再来拜访你们。”

  就这样,过了15年,神父回来了。他没有忘记15年前他许下的去拜访那对夫妻的诺言。他来到他们的家门前,摁响了门铃。空气中充满了孩子大哭小叫的声音。

  神父走进屋去,所看到的是超过一打的孩子把屋子塞得满满腾腾。在一片混乱之中,站着那位可怜的母亲。“亲爱的,”神父说,“蜡烛前的祈祷应验了!你丈夫在哪?我要向他祝贺!”“他动身去罗马了,”那位妻子用一种绝望的语调回答。

  “罗马?他去罗马做什么?”神父问。那位妻子起初犹豫不决,继而抽泣起来,最后终于爆发出来了:“去吹灭那支你点燃的该死的蜡烛!”

  求来的东西,很难自我操纵,哪怕吹灭一枝蜡烛,也要用九牛二虎之力。

  古希腊罗马随笔【第四篇】:铅为何让罗马帝国亡国

  古罗马人发达的冶金技术以及对使用金属铅的偏爱为罗马帝国的衰败种下了可怕的祸根。他们把金属铅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和装饰上。除此之外,铅还被当作贵重金属渗透到古罗马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铅开始被大量用于制作各种玩具、铸像、戒指、钱币、化妆品、药品和颜料。各种餐具、厨具或器皿也大量使用铅质材料。

  公元前2世纪,随着对希腊先进酿酒及烹饪技术的引入,铅质的酒器成为罗马贵族阶层的日用珍贵器具。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使用的葡萄糖浆是用葡萄汁制成的,制作葡萄糖浆必须在铅锅中熬煮,为防止烧焦,他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加热和翻炒,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糖浆中的铅含量。此类糖浆中的铅含量高达240-1000mg/L,而一茶匙约5ml的糖浆就足以引起慢性铅中毒。当葡萄汁太酸时,他们就加入铅丹以减少其酸味;而葡萄糖浆一般贮存在浓缩到1/3的雨水中,由于雨水是从铅质屋顶收集并贮存在铅桶中的,经过长时间的煮沸浓缩,水中的铅含量相对更高。最后,这样一杯融合了铅和各种杂质的葡萄酒被倒入含铅的酒器中,最终被纵情于酒的罗马人饮下。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从毒理学、生命统计学、考古学、古骨、食谱、炊具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古罗马帝国和铅中毒的关系。科学家们发现,酒和葡萄糖浆是古罗马贵族铅中毒的重要来源,也是埋藏得极为隐蔽的最重要的杀手。罗马贵族们在爱喝的葡萄汁中加入铅粉,可以除掉酸味,还可使酒醇香甘甜;有轻泻作用的蜂蜜在铅质容器中加热,会产生奇妙的化学作用,成为止泻剂。用现在的科学来解释,葡萄酒不发酸,是由于生成了带甜味的醋酸铅,铅能杀死发酵的微生物;加热蜂蜜止泻是因为溶出的铅抑制了消化道的运动,这其实是一种毒性反应。

  铅毒在古罗马文明中扮演着**于无形的狠角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逃脱厄运。

  在罗马,就连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送水渡槽也由陶器和铅管组成。据历史记载,仅建造里昂的一个泵站,就用掉了12000吨铅。古罗马人引以为豪的文明生活全部笼罩在铅的阴影下。

  这些管道虽然极大地方便了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但溶解于水里的金属铅微粒,被喝进了罗马人的体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铅富集于人体的骨髓和造血细胞里,特别是孕妇通过胎盘把金属铅离子输送到胎儿的血液之中,极大地毒害了罗马的一代又一代人,损坏了他们的脑细胞,破坏了他们的骨髓,损坏了他们的生殖能力,侵蚀了他们用斯巴达人的方式练就的强健肌体,弱智与羸弱使他们成为“地中海病夫”。

  在公元前30年到公元220年期间,30位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和皇位篡夺者中,有19位皇帝嗜好铅污染严重的菜肴和酒的混合物。蓄积在罗马人体内的铅毒在下一代人中充分发挥了其杀伤力。古罗马特洛伊贵族35名结婚的王公有半数不育。其余人虽能生育,但所生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低能儿和痴呆儿。古罗马贵族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铅毒使古罗马上层阶级的人数不断减少,贵族子弟的文化和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古罗马帝国最终走向分裂灭亡。

  1969年,一支考古队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挖掘出一座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的古罗马墓群。与以往的罗马古墓的发掘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墓群里分布着450具骸骨,大部分骸骨上都附着有形迹可怖的黑斑,这是沉积于骨骼中的铅与尸体腐烂时产生的硫化氢生成的硫化铅黑斑。经过化学测定,这些尸骨的含铅量是正常人的80倍。

  在中国古代,铅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唐朝推崇道教,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因吃炼丹药而死的有14位之多,唐朝几乎占了一半。在炼丹家看来,“太阴者铅,太阳者丹也,二物成药,服之成仙”。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炼丹术炼制的药剂主要是汞、砷、铅、铜一类的化合物,少量内服可使人体内的红细胞数迅速增多,使皮肤红润,发热御寒。这种表面现象迷惑了渴望成仙的皇族们,认为它能让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但如果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最终走向生命末路。

  今天,铅对人类的杀伤力仍然是巨大的。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体内的铅含量增长了100倍,这其中60%来源于食物,30%来源于饮用水,10%来自吸入的空气。地球上受铅污染最严重的是土地和空气,随着重金属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大量重金属在植物根、茎、叶及籽粒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铅污染源是劣质的陶瓷容器,长期以来铅一直被用于陶瓷的釉料和涂底,它能使釉面显现完美的光泽,色彩越鲜艳的陶瓷容器含铅量也就越高。

  水晶制品也是一种颇具威胁的铅污染源,如果用来盛酒,酒会将水晶制品中的铅溶解出来并溶于酒,l小时后酒中的含铅量会升高1倍。

  除此之外,屋内墙壁上的铅白油漆、印刷纸张、腌制皮蛋、铁皮罐头,等等,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隐藏着铅的危害。

  任何物质在人体内都有个消化分解的过程,为何铅毒会在古罗马人的体内达到如此惊人的积蓄?

  专家认为:不管是从呼吸道还是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内的铅,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在人体中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比如在人的大脑、心脏、肾脏、肝脏等很多脏器、肌肉软组织当中,都有铅的成分存在。但当铅进入人体内40天左右,将进行第二次分布时,90%以上的铅最终会转移到骨骼系统中,进入到骨骼当中的铅,完全排出大概需要20年到30年的时间。所以长期接触铅的人,骨骼含铅量会很高,一生都难靠自身排出。

  古希腊罗马随笔【第五篇】:古希腊古罗马的区别

  一、历史发展

  古希腊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爱琴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约公元前1100年),但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期,史称“古典时期”。古希腊最着名的雕刻与建筑,就产生在“古典时期”及其以后的“希腊化时期”。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罗马所灭亡。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伊达拉里亚时期”。以后经历了“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以“帝国时期”最为强盛。古罗马的雕刻、建筑名作多产生于“帝国时期”。

  二、文学

  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人们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较有代表性的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世界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

  罗马文学的发展是在统一意大利以及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大量接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移植和改造希腊的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取得的。罗马文化作品也是十分的丰厚的,如喜剧作品《商人》、《吹牛的军官》散文就西塞罗作品就留下了57篇的演讲稿和800多篇书信。

  三、哲学

  古典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主要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古罗马时期的大多数哲学家都是通过注释前辈们的着作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虽说不乏真知灼见,但从总体上说,不过是对以往哲学以不同形式加以综合而已,缺乏独创性。但也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派别,不同的派别形也成了不同的理论。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