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诗随笔
读宋诗随笔【第一篇:偶读宋诗有感】 今日,无意翻出本宋诗一百首,浏览其间的一些作品,深知宋朝的特定历史环境造就了一大批诗人。 其中,我特别留意了陆游、杨万里、苏轼等人的诗歌,觉得各有特色。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诗词作家,其诗想象丰富,豪放而自然,变化无穷,不受格律的束缚,有较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雾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等诗句便可看出其端倪。 杨万里作为宋代杰出的诗人,虽闻名遐迩,但却能深入民间,大量吸纳民间语言,其诗非常浅显通俗,容易接受。描写自然景物,更富有清新活泼的风趣,广为传颂。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如《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还有《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陆游这位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何尝不令人景仰。一首《示儿》成为千古绝唱,激荡着多少人的爱国之心。“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这难道不是爱国精神的流露?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时值晚年的他虽已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再有一首《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总之,宋诗又如一幅五彩的画卷,让人流连忘怀,让人陶醉其中。 读宋诗随笔【第二篇:读《宋词三百首》有感】 近来,我亦发感到孤独,空虚寂寞紧紧地缠绕着我,让我有窒息的感觉。我深知是自己将久远的朋友――书籍遗忘了。很想回到书籍里,却发现书海茫茫,让自己无从选择。偶然间,在陈旧的书柜里翻出一本《宋词三百首》。便端来一把椅子坐到阳台,捧着《宋词三百首》细细品读,书中的精妙灵犀的词句让我的心逐渐宁静,心中不再有浮躁郁闷的感觉。 字里行间,无不浸染、洋溢着诗人们的真情实感,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大宋三百多年的兴衰荣辱。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苏幕遮》里描述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让我忘却尘世的烦恼,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田野这片空灵的境界,尽情地领略着大自然的秋色。《桂香枝》这首怀古伤今,感慨深沉的词,显示着这位大宋时期的革新政治家王安石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让我们看到此时的大宋隐藏着忧患,正由繁荣走向衰败。《千秋岁月》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位政治家对名利的淡泊、大彻大悟的博大胸襟,他心头牵挂的是国家的兴旺和安危,以及百姓的幸福。为了追求那虚无的名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人性,将自己的幸福快乐梦想遗失、丢弃。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这位政治家这样看淡名利,大彻大悟呢?或许,作为我们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远没有王安石这样伟大的理想,这样伟大的抱负,但却可以屏弃名利,让自己活得真实,活得坦然。 “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这位东坡先生独特的处世胸襟,尽管平生历经坎坷,一波三折,但这位东坡先生依然乐观开朗,充满着活力,依然对人生充满着希望,依然追求心中的梦想。那份旷达和洒脱展示着一个文人的真正本质,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和虚伪的成分。东坡先生的才情让我们仰慕,他那旷达的处世态度更让我们折服。读着东坡先生的词,我的心渐渐明朗,渐渐开阔,那份寂寞无聊也渐渐远行。一曲荡气回肠的《满江红》再次震撼着我的心灵,从小我就对这位民族英雄敬仰万分,对这位心系国家精忠报国的英雄事例,我早已熟知。今日再读《满江红》,眼前顿时浮现岳元帅在沙场与敌拼搏,誓死雪耻复国,那非凡的豪情风神,那非凡的胸襟抱负令人肃然起敬。那份怒,那份恨,那份笑是何等的悲壮,是何等的动人心魄。我的心随着词句飞到南宋,幻化为元帅手下的一名士兵,追随元帅在战场上与敌交战。 辛弃疾的《水龙吟》让我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苦闷忧愁。那千年的悲愤苍凉无奈感人涕下,那一掬英雄泪流淌到现代,洗涤着我的灵魂。昔日的繁华转眼烟消云散,那亡国之痛漫溢、浸透着词人们的心间。“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身为大宋的一介子民,感受到那亡国的悲苦犹如滔滔江水,永无止尽,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真令人不堪。张炎、王沂孙、姚云文等一批爱国志士,无不用笔墨恣意挥洒着亡国之痛,亡国之泪。我的心已追随着古人一同悲伤,同时也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为自己往日的无病呻吟而羞愧。 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词句更是让我心旷神怡,远离尘嚣,走进了一个绝美的境地。读着清照的词,我这才明白为何在千年以后的今天,依然有那么男子将清照当成心中的女神,为之倾倒。那种从文字里浸透出的浓郁的书香气息,沁人心脾,那种从文字里散发出的美丽,永不消弭。一首《永遇乐》让我潸然泪下,《声声慢》更是让我泣不成声。看着这位昔日风华绝代的才女如今潦倒到如此的地步,怎不叫人心酸悲痛。即使潦倒,清照却依然光彩照人,那是因为浓浓的书香气息伴随着清照,使得清照美丽永驻。 曾记得有篇文章说过,女人最好的美容品是书,读书能使一个女子越来越雅致,心胸越来越开阔,心地越来越善良,从而越来越美丽。与书为友,与文字为伍,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美丽。 读宋诗随笔【第三篇:读《宋词》有感】 闲来无事,翻出一本《宋词三百首》。本无心细看,谁知越看越入迷…… 华丽的词藻,浪漫的色彩,精彩绝伦的篇章不时打动着我。令我痴情,令我陶醉,令我惊叹!原来宋词这么美啊!以前曾读过宋词,但都没过脑子。只知唐诗在中国很盛行,老少皆能背诵几首,其诗歌艺术达到顶峰。此时再看宋词,却发现更有艺术性,更有欣赏性,完全可媲美唐诗。有人说:“中国美妙的词语,在唐代已用尽。”今天在我看来,有言过其词之感。宋词的美在于情与景、动与静的巧妙结合,文字自由,顿挫有节,朗朗上口且煽情,不知不觉会把你带入作者的情思遐想之中。写豪迈气吞山河,大气;写情委婉缠绵,催人泪下;写物,栩栩如生,活龙活现。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舞,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浪漫而大气。 又如游次公的:“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柈话别离,风雨催人去。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写情,委婉缠绵而凄美。 杨万里:“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写物,活龙活现。充分体现作者的文学底蕴,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细腻的观察。 今人读宋词仍不失为一种心灵的享受,且激发我们对文学的兴趣。 读宋诗随笔【第四篇:读《宋词三百首》有感】 读了宋词三百首,我知道了许多着名的宋词家,他们是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 他们被后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苏轼的词有写自然风光的,借写人写物抒情的,词风千变万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描写中秋月的词,朗朗上口,流传至今,成了千古名篇。 有人评此词为“天仙化人之笔”。我最欣赏苏轼豪放的词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气势磅礴,雄浑有力,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时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当然,他也有十分温柔的一面,如《江城子》悼念自己亡妻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使人听起来又心酸又心动。还有表现壮志凌云保卫国家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的好词数不胜数。 在女词人中,不能不提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的意境优美,让人过目不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都反映他流利颠沛的生活和家愁国愁的无奈。 宋词中的名作说也说不完。想学好宋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平时要慢慢积累,学会把宋词运用到学习中,生活中,才能真正领悟宋词的魅力。 读宋诗随笔【第五篇:读宋词有感】 不管别人如何以为,我总觉得宋朝最有名的是宋词。宋词有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放潇洒,也有易安居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奇巧。她风格多变,但每种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词的创始人居然是唐诗的巅峰缔造者――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一首《忆秦娥》,一首《菩萨蛮》,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宋词的格调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除李清照之外,婉约派另一大将便是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之际,杨柳依依,对酒当歌,却再无知己,一派寂静寥落之态。寥寥几句,便将主人翁的潦倒心伤表现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透着浓浓的不舍。再说豪放派,最著名的该是苏辛,即苏东坡,辛弃疾。辛弃疾的豪放词足够豪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但他的婉约词却也可以足够婉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美的是朦胧,是远距离外不真切的一瞥带来的怦然心动。只是一眼,但一眼就已经足够。再远些不好,什么都看不到;再近些不好,或许近些再看就缺乏了模模糊糊的神秘。这般的神秘感也许正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都看不清面貌,但都足够美好。 记得古人曾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也只能尽我们所能,即使不能到达,也永远向前方行进。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