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评说——摔跤吧!爸爸
【第1篇】 这个片名的确富含深意,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意思,首先点名了本片的内容与摔跤有关,此次肯定是有父亲和孩子的亲情关系在其中,尽管一句“爸爸”会误导观众以为是父亲角色重整旗鼓披挂上阵,可看完电一影也觉得如此的发自内心的一生呼唤来的恰如其分,甚至是理所应当,最后就是影片的那种进取与奋进感用这样命令式的表达得到了凸显,这样传神的翻译片名可谓是神来之笔啊!虽然可能再分析下去还 能找出更多的优点,但我还 是不得不说这么片名即便万般优质,但就是让观众没有兴趣,所以即便翻译者再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也不过就是自以为是,尤其是这样的一部好电一影,理应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片名。 据说下个月本片会在中国公映,可就这么一个名字相信也不会有什么观众买账,再加之排片的限制,估计也就是默默无闻悄悄的来悄悄的走了。北京电一影节展映观看了本片,这应该是我在电一影院里看过时间最长的电一影了吧,161分钟的时长想来也是将近四节课的时间,我个人有一个判断电一影好坏的标准就是观影过程是否令观众觉得漫长,如本片尽管2小时40分钟却觉得时间飞逝,那么说明这是一部好电一影,有些90分钟的电一影也能让观众看得如坐针毡,那肯定是一部烂片。当然这个判断方式首先是最好是在电一影院观影,其次一些很闷很闷的文艺片并不适用。但无论如何,这部阿米尔·汗的新片的确没有令人失望,或许我更喜欢《三傻》,但在本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米尔·汗。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相信绝大部分都是从一部译名更为令人发指的印度电一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认识的这位演员,而且之后的话题之作《我的个神啊 》也顺利在中国上映,一时间阿米尔·汗几乎成了印度电一影的代表,重要的是他的电一影几乎部部一精一品。本片在三里屯美嘉展映是20:45开始,结束已经近23:30,但几乎百分之百的上座率也可谓是一票难求,可见阿米尔·汗在中国的人气。如果说在《三傻》和《我的个神啊》中多少都有些装傻的成分的话,那么本片阿米尔·汗所塑造的人物可谓是打破了之前的套路,从这个真实的人物出发更多的是一种严肃的形象,近乎于严酷的父亲形象可不是一个讨巧的人物,但阿米尔·汗对人物的处理十分巧妙,不仅没有让观众讨厌这个角色,甚至依旧会让观众一爱一上这个父亲角色,他那种对于喜剧的表现十分老道,不喜形于色也能逗笑观众,影片最后部分,他看女儿比赛,在观众席的指导令人捧腹,但其实在剧情之中他可是非常认真的,他可以认认真真的把观众逗乐,这才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语“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很简单的电一影,首先是体育题材真人真事改编,摔跤运动贯穿影片始终,作为一部体育电一影,本片尽管也有一定的套路化,但个人认为本片在竞技层面的表达十分令人欣喜,甚至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体育电一影,往往体育电一影在竞技上的刺激感与现实中的比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毕竟体育比赛更多的就是那种未知与偶然,可是本片显然在这点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剧情之中的比赛过程很令观众受用,尽管结果很显而易见,可那种竞技本身的鼓舞人心很大程度上被提炼了出来,融合在影片之中让观众对这个很陌生的运动都产生了兴趣。 运动和竞技是本片的剧情的主线,那么父女的亲情无疑就是影片的情感线索,这条线索很清晰,从始至终贯穿影片,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冲突、从冲突再到和解,几段的起起伏伏影响这剧情的走向,几乎可以说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真正推手,很多观众也被片中的父女之情所感动,尤其是最后的和解,两人电话两端几乎没有一句话,但情感就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与表达。 最后就是本片的社会意义,放在印度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很多人评价本片是女一性一发声的电一影,也有女权主义认为,本片充斥着大男子主义的骄傲,并不是真的为女一性一发声,其实没必要过于吹一毛一求疵,具体到印度的社会环境,我觉得本片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或许这样一部电一影在主流眼中根本也算不上什么女权电一影,也正是因为印度的国情,本片才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那么相信在印度本国创下票房记录的本片也完成了它的使命,毕竟那种对女一性一公平的追求与对社会偏见的不满在影片之中还 是随处可见的。 【第2篇】 影片讲述了前摔跤好手马哈维亚训练自己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的故事。在印度这个女一性一地位低下的国度里,女人从事摔跤行业是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于是作品很快就被打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 我们都期待,这是阿米尔·汗继《芭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之后,又一部探讨社会现象的佳作,但整个故事看来,完全和简介给人的印象不同。 没错,片中确实有两个姑一娘一在父亲的指点下,成为了优秀的摔跤手,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些内容在整个故事中,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被弱化的。 我们不妨来理一理整个故事的脉络。 故事一开始,马哈维亚这个退役摔跤手就在办公室里,和同事进行了一场即兴摔跤,不出意外他赢了,这叫英雄的亮相,随后由旁人说起了他的过往辉煌战绩,这叫英雄过去的传奇,然后迎来的就是英雄现在的传奇,马哈维亚如何顶一住邻居的非议和女儿的顽皮,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训练方式和策略,要优于国家队,最后顺利护送女儿赢得金牌…… 看见没,影片的主题不是讲两个姑一娘一多励志,而是讲姑一娘一他爹有多牛!这其实,就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印度英雄主义故事,只不过,这次女人赢得了一席之地罢了,而背后笼罩着的是男一性一巨大的光环。 其实从中文译名,已经能看出端倪,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 这样的故事,要实现引发男一女平等的思索,恐怕是力不从心,最可怕的是,影片中的两个女儿,从没有主动喜欢过摔跤,而是在父亲的一逼一迫下,进行训练,当然她们感悟父亲的苦心后,从一种理解的角度,接受了父亲为自己安排的人生。 女权主义,关键是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她被安排了怎样的人生,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个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一性一,这能算女权主义吗?倒像是在歌颂男人的高瞻远瞩,批判女人的鼠目寸光。 【第3篇】 今天《摔跤吧!爸爸》是国内上映第一天,对我来说第一卖点主演是印度男神阿米尔汗,第二卖点是阿米尔汗增肥56斤有练回身材, 第三卖点是传记式励志电一影。 上次看阿米尔汗的片子《PK》还 是在斯里兰卡看的斯里兰卡字幕版,这次看《摔跤吧!爸爸》国语字幕版爽多了,片头一打出阿米尔汗影片公司出品,我就已经燃了。 影片相当的好看,标准的好莱坞式故事情节,配得起高分评价,就不多说了,我说说个人感觉微微不足的三个地方,纯探讨请勿喷。 故事推进很快,前15分钟很快一交一代了各个人物,为之后的故事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动机,但是方式跟《三傻大脑宝莱坞》不一样的是这次用的阿米尔汗侄儿回忆叙述来表现,这一点感觉跟《三傻大脑宝莱坞》相比用人物行动和对话来表现弱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关系不用这种方式一交一代不清楚,才被一逼一用这种方式,唯一感觉就是可以帮助故事推进得更快。 接下来女儿登场,笑料不断,重大转折出现在两个女儿参加14岁同学结婚是被父亲责怪,而通过新一娘一的口传递导演想表达的三观,不过因为新一娘一年龄太小,说出这么具有哲理的话让人有点出戏不真实,可能母亲或者其他长辈说出这样的话会更可信一些,或者新一娘一换个方式表达会更好。 前一个小时讲完了在乡村父亲带着女儿练一习一摔跤一步一步夺得全国冠军的故事后,后一个小时场景就转向了国家队,父女的矛盾多次戳中泪点,我就不剧透了。不过值得提出的是教练这个角色的定位,个人觉得怪怪的。说他是反面人物,其实又不算,因为太脸谱化让人觉得就算是传记式电一影也不应该这样去否定教练,他的行为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其实父亲与教练的冲突由于教练的反面一性一太弱,让人觉得有点出戏,最后教练的处理让人看完觉得教练整个就是一个没有人物弧度的正面角色,完全是帮助在塑造父亲。 观后我在朋友圈强烈向朋友推荐了这部影片,值得观看,预祝票房大卖!阿米尔汗,牛一逼一! 【第4篇】 自从有幸在银幕上认识了这位来自印度的国宝级导演、演员阿米尔汗后,近年来他的每一部作品我都有所关注在国内外也都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对他的事迹颇有几分敬意,通过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印度更为丰富的一面也是更为真实的一面。他敢于为群众说话,敢于批判社会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用诙谐幽默的故事来打动观众被禁锢的思想、揭露执政者所存在的错误。《3idios》中对教育制度的抨击、《P.K》中对宗教的质疑再到这部关于体育一精一神以及女权话题的《摔跤吧 爸爸》,虽然大多是为印度的受众群体拍摄的,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无不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从中得到相似的启发。 对于每个运动员来说能为国家征得荣誉、拿到国际赛事金牌是其最大的梦想。在印度,摔跤是一项备受喜一爱一的运动,能够成为一名职业的摔跤手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可悲的是由于国力财力的匮乏加之对体育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很多运动员穷困的连生活一温一饱都是问题,被一逼一无奈放弃了自己梦想的事业。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如何将自己的女儿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国际一性一的职业摔跤手并最终拿到了国际一性一比赛金牌的艰辛历程,完成了自己昔日的梦想。虽然这位父亲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圆自己未完成的梦,但当经历的越多,站的更高望得越远的时候,他所承载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还 有子女的未来、更是国家体育一精一神的希望。但这一切的根源是来自对自我的突破。 整个影片以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为主线,讲述了其成长历程。可以说两个女孩的童年是痛苦的,在同龄的孩子还 在呼一呼大睡的时候两个女孩每天早五点就被父亲叫醒跑步、不能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穿男孩的衣服、甚至剪掉了长发。两个女孩被同学嘲笑,被邻居议论、被全村的人看作是怪人。两个女孩本以为是因为打了邻居的两个男孩父亲做出的惩罚,谁料是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了自己身上,因此两个女孩开始反抗开始厌恶。我们无法判断父亲的做法是对是错,不过路还 是要自己走自己去领悟才行。姐姐的心历成长经历了三次转折;邻家大姐结婚时的诉苦。进入国家队参加竞标赛屡屡受挫后妹妹的肺腑之言、决赛前父亲的鼓舞。这三次的转折是她从无目标到有目标、从有目标到自我追求、从自我追求到一精一神追求的过程,最终女儿为国家征得了荣誉成就了自己非凡的人生。故事的结尾,国歌响起,获奖的女儿将金牌递给爸爸,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尊严。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是一个励志的家庭故事,有着坚定意志伟大的父亲、慈祥的母亲、懂事的孩子,他们平凡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能获得如此成就不是旁人的鼓励、不是政一府的支持亦不是教练有多厉害,靠的是自己的领悟和自身的突破! 【第5篇】 20×× 年阿米尔·汗再拿金牌。继马诺杰·巴杰帕伊在《阿里格尔》中呈上一精一湛演技之后,阿米尔·汗也献上了年度最佳表演及其职业生涯中的最好表现。虽然力求完美的奉献一精一神已经成了他的代名词,但他为了表现人物的人生经历而在短时间内使体型发生巨大变化,在他这个年龄阶段绝对值得称道。坚定刚强、充满激一情、令人生畏、少言寡语的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梦想为祖国赢得金牌。他希望通过儿子帮他实现这个梦想。但生活另有安排。在一连生了四个女儿之后,他放弃了他的梦想。直到几年后,珀尕再次看到了希望。他寄希望于让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摔跤吧!爸爸》再现了这位父亲和他的女儿们一起实现梦想的旅程。但这部电一影的意义远大于此。 主流的印地语电一影普遍都是毫无意义的娱乐片。注重票房而轻视内容。所以当像阿米尔这样少数极具号召力的宝莱坞超级巨星,想要拍一部不仅提供娱乐价值,同时也反映重要问题的影片时,观众应该明白这意味着印度电一影向前进了一步。虽然阿米尔一直致力于制作有严肃意义的电一影,但这次的焦点是印度电一影中很少谈论而且需要注意的一个话题。《摔跤吧!爸爸》挑战了印度社会看待妇女的落后心态,旗帜鲜明地揭示了这一事实。在一个男一性一主导的社会,它嘲弄了印度男一性一高高在上享有特权和妇女被贬低蔑视的地位之间的差距。两个女孩吉塔(由扎拉·沃西姆和萨那·纱卡扮演)和巴比塔(由 苏哈尼·巴特那加尔和桑亚·玛荷塔扮演)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这部电一影的叙述者,她们的堂哥奥姆卡尔 (阿普沙堤·库拉纳),是一个完美的补充。他的画外音仿佛也成了一个特立的角色,丰富了故事叙述的娱乐体验。(大多数人应该都不知道他是一名电台主持人,还 是演员阿尤斯曼·库拉纳的弟弟)。阿普沙堤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演员,为影片带来了必要的插科打诨。 摔跤吧!爸爸》 是一个剧本出色的电一影,在银幕上同样完成的非常一精一细。 导演尼特什·提瓦瑞完全控制了这部电一影的基调与节奏。影片忠于其核心主题,并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丝毫没有为了迎一合观众而做出不必要的让步。同时又具有极佳的娱乐效果。影片节奏轻快,完全没有无聊的时候。《摔跤吧!爸爸》为印度体育电一影制定了一个新的标杆。大部分的动作戏都在后半部分,尤其能够让你的肾一上一腺素飙升。足以让你忘了它是一部电一影。虽然从始至终你都在为这两个女孩加油,但后半部分尤其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甚至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体育一爱一好者,这部电一影也让我入迷地为印度女孩萨那·纱卡呐喊助威。她确实为这个角色经历了八个月的训练,但依旧让我很难相信最后的比赛不是真实的。《摔跤吧!爸爸》 (与《加油印度》一起)为印度体育影片设立了新的金牌标准。 我不知道今年阿米尔·汗会揽获多少奖项,但我知道今年会是阿米尔之年! 分页标题 【第6篇】 《摔跤吧,爸爸》给7.5分,推荐观看。这部片的删减问题,我是不太介意的。因为不管删减与否,它都是一部应该在电一影院看的电一影。倒是要注意尽量选择原版,避开国语配音。 我尊重不少朋友非完整版不看的态度,但是看了网络资源的完整版还 跑出来瞎嚷嚷,这就有点犯傻了。一部电一影如果你可以看院线而没看,就等于放弃了谈论它的权利。这是看电一影的道义。 和“3D特供版”、“无分级清洁版”的删减让人无法接受不同。《摔跤吧,爸爸》的片方通过前期市场调研选择删节版本上映,就市场行为而言其实无可厚非。本来,印度电一影的时间普遍较长,并不符合目前国内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一习一惯。 在这个背景下要求必须上映原版否则就是不尊重观众,未免有点求全责备了。当然,片方要是能增加少部分完整版的场次,尽可能照顾到所有观众的需求那就再好不过。 这部作品在印度国内的票房很高,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民族自豪感的彰显、英雄主义的体现,阿米尔·汗的明星效应、在不冒犯大众前提下社会议题的讨论......这些或许都是它在本土取得惊人票房成绩的原因。 然而就豆瓣目前“神作级”的评分而言,个人感觉还 是过誉了。我们对于《摔跤吧,爸爸》的追捧,除了影片本身质量过硬,可能更多是出于国产影片在这个题材和领域的表达缺失。这也是引进更多不同国别和类型电一影的意义所在。 具体来看,本片幽默、一温一情和励志的元素一一囊括,加上标志一性一mV和专业摔跤段落的穿插,整体观赏一性一较强。因为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女儿们小时候经受魔鬼训练的戏份改编空间比较大,后面参加国际赛事就几乎只能靠摔跤场景本身来支撑了,剧情上让人没有太大的期待。 此外,既然《摔跤吧,爸爸》涉及到了女一性一处境的反思和官僚制度的批判等社会议题,也必须指出它在这些方面的表达相对有限。无意过多去苛责这种“被允许的揭露”,但较之女权和父一爱一,本片其实更侧重民族荣誉感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 编剧不会傻到完全让女儿去实现父亲的个人意志——这对女一性一权益迫切需要彰显的印度来说无疑是在开倒车。所以有两处关键的情节点,都显露了女儿的主体一性一。比如大女儿因为首次实战受挫而渴望更多的比赛,再比如重新备战国际赛事时自己主动剃一掉头发。 这种主体一性一的背后共同指向的是一种“不服输”的一精一神,同时也包含一着不想让父亲失望的心理,但是缺乏女一性一自觉。说到底本片的真正主角是女英雄的爸爸,而不是女英雄本身。《摔跤吧,爸爸》这样的汉译片名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叫“摔跤吧,女儿”或许更贴切。因为它全程都是男一性一而非女一性一视角。 两个女儿对自我的认知、摔跤竞技的理解以及对民族和国家意识的看法,影片都少有关注和一交一代。片中有一个小细节,姐妹俩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在课堂上都打瞌睡了。但父亲对此不以为意,这个矛盾被编导一笔匆匆带过、就地掩埋了。事实上,这个矛盾大有文章可做。 如果其中一个女儿虽然具备摔跤天赋但是另有志向呢?她还 能得到父亲同等力度的支持吗?这种设问试图让本片中父一爱一的表达挣脱民族荣誉感和个人英雄梦的藩篱。而不是让观众觉得父一爱一即正义,女儿只需要亦步亦趋,然后与他一起分享荣耀就好。 说到底,导演对英雄主义的处理并没有逃脱好莱坞式的窠臼。一个绝对正确、毫不动摇、完美无暇的父亲形象,也许刚好和阿米尔·汗的明星形象相得益彰。可主角光环太强,留给女儿们自我成长和反思的空间就很少了。这是我在推荐这部影片的同时也感到遗憾的地方。 【第7篇】 是时候和把宝莱坞等同于轻浮歌舞片的刻板观念说再见了。 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用有节制的套路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片中充满了振奋的励志、感人的亲情,也展现了主创们对体育片的深刻理解。最可贵的一点是,在娱乐大众的背后,它把故事和人物放在印度社会当前最迫切的社会问题中——对女一性一的歧视上。它自我赋予社会责任和道义感让人联想起大洋彼岸好莱坞古典时代的那一批伟大的商业导演。 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帕尕没能实现成为世界冠军的梦想,退役后,他一心想让妻子为他生个男孩——好把他培养成世界冠军,为自己续梦。命运仿佛作弄他,生出来的都是女孩。直到有一天,当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把邻居家的孩子打的鼻青脸肿,他才恍然大悟——谁说只有男孩才能成为世界冠军? 为了让女儿学摔跤,马哈维亚让她们脱一下沙丽,穿上运动服,还 强迫女儿剪短头发;为了增强体质,这个具有吃素传统的印度教家庭开始让女孩吃鸡肉。一开始,父亲的严厉成了女儿的噩梦,在一个歌舞桥段中,两个女儿唱到:他究竟是救世主还 是我们的梦魇?而孩子的母亲也质疑,“你凭什么让孩子为了你的梦想放弃她们的生活?” “价值观令人作呕”、“表面上是女一性一解放,其实是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豆瓣网上的很多评论都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关于这一点,只有放到印度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才能理解。 这部电一影确实没有以女一性一视角讲述“她”的个人奋斗故事,像那些发达现代社会的女一性一主义者希望的那样。这是因为,在印度当前的农村社会,还 远未达到让女人站在和男人平等的立场去追求个人价值的程度。不破不立,它抨击和力求摆脱的,只是印度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对女一性一的偏见。 印度的一性一别歧视有多严重,农村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多可悲,只要去搜一下相关的新闻报道便知。电一影里,一位邻居女孩在她婚礼上对姐妹俩说的一番话道出了真相:我们这些村里的女孩,从出生起就要与锅碗瓢盆为伴,一生都有做不完的家务,到14岁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出嫁,与一个开始认都不认识的男人共度余生。相比我们,你们的父亲至少把你们当孩子看…… 在哈里亚纳邦的那个叫巴拉里的小村庄,仅仅让女孩子练一习一摔跤便是件触犯传统和禁忌的事。“摔跤是男孩子的运动,你让两个女孩练摔跤,村里人怎么说?” 两个女孩很快成为村民的笑一柄一。当大女儿吉塔穿着T恤第一次参加地方的摔跤比赛时,她面对的都是男孩对手,赛事组委会也只是考虑到女孩摔跤的营销价值才勉强同意她们参赛。围观的群众中不乏这样的下流想法:要是她的T恤被扯烂了才好呢! 让两个从印度农村女孩冲破禁忌去学摔跤,在沙地上击败男人,直到最后成为世界冠军,这就是宝莱坞对于一性一别偏见的迎头痛击,具有巨大的进步积极意义。 片中的两个女孩,确实不是主动选择了摔跤作为自己的梦想。因为在她们生活的农村,许多女孩连什么叫选择都不知道。她们只有一条路。由父亲选择的背景是这两个女孩根本就没有更好的选择。是父亲的理想主义才为她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一性一。在最初的反感和反抗过后,在尝到摔跤带来的“甜头”之后,她们便主动抓住了命运之手抛给她们的这根稻草,当然也认可并接受了一开始由父亲为她们做出的选择。 谈到宝莱坞,人们往往想到“一言不合就跳舞”一浪一漫喜剧,想到肤浅的娱乐。但不少宝莱坞电一影其实都挺严肃的,特别是阿米尔汗的电一影。比如,《地球上的星星》批判了印度社会中已成为痼疾之一的忽视基础教育的问题,《我滴神啊》呈现了印度的宗教乱象,《小萝莉的神猴大叔》则关注印巴冲突问题,向巴基斯坦同胞隔空喊话“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而《摔跤吧!爸爸》则向印度社会的女一性一歧视者们喊话,“醒醒吧!谁说女子不如男!”。 据说真正成熟的电一影工业,95%是娱乐,5%是良心。古典好莱坞时代的伊利亚·卡赞、斯坦利·克雷默、威廉·惠勒等一批大师曾拍出许多“良心”电一影,比如惠勒用《黄金时代》抚一慰二战后美国人的创伤,卡赞和克雷默用《荡姬血泪》和《猜猜谁来吃晚饭》来向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隔空喊话。而前面列举的几部宝莱坞电一影中,宝莱坞的艺术家们主动运作起电一影这台娱乐宣传机器,仿佛扮演着一个苦口婆心的大叔,劝国民摈除偏见,回归理一性一。就因为这5%的良心,宝莱坞值得印度人感到骄傲。 虽然是良心之作,但电一影没有把良心本身当成卖点(就像不能仅仅把情怀当成卖点一样),电一影没有沦为社会责任的传声筒,一性一别歧视的问题也只在观众看完电一影回味时才会被想起。在观看时,吸引观众的是那些喜剧噱头,是被点燃的梦想,当然还 有最重要的——父女间血浓于水的感情。 围绕一个农村女孩的“摔跤世界冠军养成史”,《摔跤吧!爸爸》建构起来的首先是一个关于梦想的“印度版”励志神话。这一版本的特征是,主人公出生极其低微,实现目标的概率及其渺茫,相应地,梦想极其巨大,得偿所愿的狂喜也极其强烈。 电一影中有一个桥段,吉塔成为邦里的冠军后,父亲向体育局的官员申请一张专业的摔跤垫遭到了拒绝,他不得已用十来个一床一垫在屋顶拼出一个摔跤垫。在为女儿讲解了垫上摔跤的规则后,他向她们展示了一个用水彩笔画的摔跤垫——然后镜头直接切换到吉塔参加全国的比赛场面。在这个催泪的桥段中,励志和梦想具有梦幻般的属一性一。 与关于单纯个人奋斗的励志神话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是父亲和女儿之间强大纽带。这种纽带当然有传统的父女亲情的一面:在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训练后,在一次回家的切磋中,她摔倒了对她学一习一新技巧不满的父亲。当她走时,还 在生气中的父亲在一陽一台上惆怅地望着她远去:那一刻,父亲成了多余的,被抛弃的人。这是普遍的文化现象:父母没日没夜的付出,子女却没心没肺地离开,他们终将以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 除了血缘上的父亲,父亲扮演的更重要的角色是女儿的导师,他是女儿的成就者;当然反过来,女儿也是父亲梦想的实现者。因此,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争执不但是情感之争,也是关于摔跤的技巧之争,是关于为谁而战的信念之争。 当看到电一影中的吉塔不服从学院里的教练,偷偷跑出去找父亲,到贫民窟屋顶上的一床一垫上练一习一时,我开始很不以为然:专业的国家级教练怎么可能不如一个乡下的大叔?他怎么知道他的技巧没有过时?但电一影以对体育竞技的专业理解说服了我:最好的教练是最了解运动员特一性一的人。吉塔是从小由父亲一招一式教出来的,没有人比父亲更了解她的特长和劣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确实是最好的教练。 父亲也代表着信念和初心。当吉塔被城市的生活诱一惑,她妹妹巴比塔提醒她:“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最后的决赛前,父亲对吉塔说,“策略只有一个,让人们永远记住你。而榜样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你是为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而战。”作为导师,父亲可以赋予了吉塔的比赛更高的意义和使命,相比之下,学院里的教练只能教她一些技巧,何况还 是和她的特长相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