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看见才是爱》读后感1200字

读书名言2021-03-24121举报/反馈

《看见才是爱》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海夫人的《看见才是爱》,与其说它是一本育儿指导书,我更把它当做一本教现代人解脱成见、放下标签、真正面对生活的书。本书是由一个个家长如何“发现”孩子有抽动症,因此经历身心的各种折磨,不断探索自己的成长之路,同时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的案例组成的。
古训“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所有家长都说自己爱孩子,为孩子以后着想。但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是活在自己的理念、概念之中,没有真正地去“感受”孩子的存在,不带成年人世界里的所有标签、成见地感受。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他们健康、好学、上进、礼貌;这些本不是坏事,但是家长往往内心有一个标准往孩子身上套,尤其会与周边的其他小孩比较,当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时,他们内心就不自在、不接受,就想要改变孩子。
这其实是家长内心太过功利,不够包容、强大的表现。回顾自身,在健康习惯、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家长们自己也走过许多弯路,并且这些习惯、应对方法真的是因人而异、无法照搬复制的;但是面对孩子,这个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控制”的对象,他们就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塑造孩子。他们接受不了事情不按照他们的设想来,以自己的标准时时去“测量”着孩子的表现,并下判断;他们不能够放下心来等孩子自己在“旋涡”中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都是类似的,孩子们身上出现出格的现象,他们自己也会体会到其影响,并寻找出路的,关键是要给他们这个空间和机会。
家长此时内心的难受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孩子的不好,总想做点什么,否则就觉得自己不够负责任。这种责任心是好的,但是在干涉孩子时要谨慎,孩子自己也在各种心路变化、经历之中;如果父母要给予帮助,需要在充分体会、了解孩子的情绪、想法、所处状况的情况下,在真正能够对孩子有所帮助、孩子也能够接受的地方不求回报地努力。最后一点很重要,不要期待自己的努力一定有成效,要真正用心地去努力,不要有太多期待,否则只会给自己煎熬,给孩子压力。当然这种努力不一定是对孩子的百依百顺,很多时候简简单单地陪伴与接纳其实是最有效也最难的事情,因为家长要克服内心的干预冲动。
书名“看见才是爱”可能有点容易让人走入误区,许多家长其实会一头雾水,什么,我看不见?这里的看见其实是需要家长静下来,放下所有成见与概念,去觉知孩子的感受、情绪。就对待孩子而言,笔者认为本书的标题更应该是“接纳才是爱”。只有接纳了,才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真实感受、意愿上,就如书中的许多案例中,孩子说的话、做的很多事其实都在给家长传达一些信息,但是家长急于改变现状,一脑门子都盯着孩子不好的、要改过来的地方,完全接收不了这些信息。成熟的家长应该学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并反思自己的状态,我是不是表现得够情绪稳定,举止是否恰当,有没有太越界限?孩子的这些行为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内心处于什么样的情绪,基于什么作出这样的表现,是否有什么长期的影响因素、心结?真正地设身处地,走一遍孩子的心路历程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这个需要家长真正地放下自我。

“看见”其实是一种能力,当我们大脑中塞满了各种概念、观念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感受不到很多东西的。不要觉得这个无所谓,在对待孩子上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很重的警钟。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包容心、接纳心、放空身心自我;但这往往知易行难,两个完全相反的观念、做法,如何包容,一个我所必须关注、承担的事情,我怎么能看着他在往不好的方向上发展?这就需要正念,正念的含义大家可以去网上做一番了解;这里强调对身心状态的觉知,比如我身体上难受,好,接受它;比如我心里不舒服,好,静静地接受它。比如你现在面对孩子的表现,内心很生气,你要觉知自己的身体处于紧绷的状态,或者气息粗乱,那么就静静地观察它。
人面对事情作出的很多反应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状态作出的决定,因为人都有离苦得乐的趋向,比如事情这样子,我就可以接受了,就不会出现身心的各种不舒服了,好,那就这么处理它。但是这个过程发生得很快,快到大家完全意识不到这个过程。所以才需要平时一直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并持接纳的状态;这个身心的过程只有真正实践了才有切身的体会。

书中的每个案例,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家长自己的成长、觉悟。所以,作为一个成年抽动症患者,我把抽动症看做上天给我的一个非常好的安排,我衷心地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在其中得到成长,把它看做一次成长、经历的机会,而不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来对待。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